YEXP

YEXP

常州市委书记汪泉:长三角一体化,苏锡常可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来源:互联网

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常州既属于苏锡常城市群的重要一员,也身处上海都市圈辐射范围内,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拥有独特的地位。

常州市委书记汪泉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提出,长三角一体化要充分发挥苏锡常城市群作用,从常州的角度来说,则要发挥好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特色和优势,支持上海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效应,同时也主动对接上海,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

曾经担任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江苏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又在无锡市市长位置上工作多年,如今调任常州市委书记的汪泉,对苏锡常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作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汪泉看来,长三角一体化的话题由来已久,人们对此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如今国家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应摆脱此前对一体化的传统看法,需要更多从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以及全国发展大局来考量,在此基础上考虑长三角地区内部如何发挥协同作用,产生1+3>4的效果。

“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引擎作用。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则要更加凸显长三角在科技、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如何让长三角地区发挥与其资源相匹配的地位。”汪泉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理解紧扣《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的要义。

国家近日颁布的《纲要》明确了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提出通过一体化发展,让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汪泉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各座城市都应有各自的定位,这种定位要和自身的基础条件紧密结合,并且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要认真贯彻江苏省委娄勤俭书记要求,找准定位、优化路径、积极作为,在基础设施、政策扩散、区域市场、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加强系统研究,把自己能做的事情更加积极有效地做起来、做到位。” 他这样说。

从全国乃至全球大局考量

第一财经: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后,和以往市场自发进行的一体化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对于《纲要》提出的要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又应该怎么理解?

汪泉: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发展基础最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审议《纲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世界竞争格局、全国发展大局和区域合作全局,在新形势下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意味着,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更多地是从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以及全国发展的大局来考量,在此基础上考虑长三角地区内部如何发挥协同作用,产生1+3>4的效果。

我们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引擎、核心和龙头作用;在全国的发展大局中,则要更加凸显长三角在科技、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带动效应,包括如何让长三角地区发挥与其资源相匹配的地位。

长三角城市群有这个实力参与全球竞争,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同时也是航运、贸易中心,现在又提出打造科创中心,这在全国城市中都是绝无仅有的,“龙头”效应和中心城市辐射效应非常明显;长三角其他城市也相对比较发达,腹地深厚、“龙身”强健,所以整个长三角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头部带动效应明显。

《纲要》提出的“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则是长三角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分工合作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体现在“各扬所长”上,核心就是深化分工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就像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讲的拉长各自的“长板”,推动各自优势成为整体优势,形成“1+3>4”的效果。

一方面体现在“共治共享”上,比如推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共治,共同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比如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功能的共享,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从长远来看,就是要逐步打破行政壁垒,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区域内实现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充分流动、高效整合,从而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

第一财经: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常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汪泉: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常州加大了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主动作为的力度。

比如,在区域布局方面,强化“江苏中轴”主枢纽和扬子江城市群战略支点城市定位,推动东西双向融合对接。向东主动融入上海都市圈,积极争取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联合苏州、无锡推进“苏锡常一体化”,以局部一体化支撑区域一体化。向西主动对接南京,金坛、溧阳纳入南京都市圈范畴,成为苏皖合作区和宁杭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成员。

在产业融入方面,常州以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为总抓手,发挥制造业基础扎实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积极配合上海重点产业发展,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布局、引进、培育一批重点制造业项目,推动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在交通互联方面,常州努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提升开放互联水平,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过江通道和常宜、溧高、溧宁、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与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及京沪高铁等在多处形成无缝对接,对常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财经:你在最近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面时说过,常州的发展与上海的辐射带动密不可分。在更加主动接轨上海方面,常州有哪些重点布局?

汪泉:上海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长三角当之无愧的龙头。各个城市群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统一模式。而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上海这座国际经济中心的龙头地位特别突出,腹地的资源深厚。因此,如何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效应,也就成为了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特色以及重要内容。

长三角地区集聚了那么多城市,城市群的效应明显,可见龙身的厚度和强度极大。一方面,只有把龙身做强做厚,才能支撑龙头效应的发挥,让龙头抬得更高;另一方面,龙身也需要龙头的带动和辐射才能变得更强壮。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要主动对接上海、服务上海、学习上海,同时也积极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

常州和上海的合作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正是得益于上海的“星期六工程师”,常州的乡镇企业才迅速崛起,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近年来,沪常两地的经济交流合作更为紧密,连续十多年举办“常州-上海经贸合作活动周”,达成了经贸、科技、旅游、城建、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一批上海产业资本和企业项目落户常州,找到新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一批有实力、有眼光的常州企业借助上海这个大窗口,比如红星、月星集团,走向了全国全世界。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沪常两地取得广泛共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当前,我们正在编制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一个项目化、清单化、可量化的行动方案,力争3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重点包括:加强产业对接合作,立足常州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加快融入上海产业链,承接先进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强科创对接合作,借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让更多的上海“科技之花”在常州结出“产业之果”;加强金融对接合作,大力引进上海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支持上海的产业基金、资产管理、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机构来常发展,鼓励引导更多企业登陆上交所和科创板,用好上海的资本“活水”。

同时,提升开放互联水平,硬件上利用好常州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提升与上海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软件上全面对接上海的市场规则、服务规则和办事规则,加快建设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服务共享水平,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医疗机构和高端文化设施,比如,与上海名医院共建协作中心、专科联盟、共建国际医学中心,吸引上海优质民办资源来常合作办校,学习吸收国际化大都市管理的先进经验等,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要充分发挥苏锡常城市群的作用

第一财经: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中,常州目前的定位和实际现状有什么特点和挑战?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为自己制定了怎么样的发展路径,有哪些具体的行动方案?

汪泉:从区位特征看,常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东西方向,上海、南京两大都市圈在此交会,南北方向,作为“江苏中轴”的重要节点城市,与泰州等城市跨江联动优势明显,集聚优质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从发展阶段看,常州产业基础厚实,中小企业众多、产业门类齐全、实体经济发达,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轨道交通、智能电网、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全国领先。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既给我们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竞争挑战。各地在同一个国际化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各类要素资源更加高效地流通,高质量项目、一流企业、高端人才“择木而栖”,这就要求我们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以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一流的服务水平构筑发展新优势,赢得区域发展主动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苏锡常是个特殊的城市群。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创造的“苏南模式”上,苏锡常一体化都在不断加强,基本上做到了高度协同的发展。可能在全球都难以找到在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基础、交通互联互通乃至科技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的相近性上都如此高度一致的城市群。

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应该发挥苏锡常一体化的作用,苏锡常也可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苏锡常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来说,这是最能够接受上海辐射,也最能有效支撑上海发展的城市群。在共建上海都市圈的过程中,苏锡常是一个紧密的整体。

我们在规划中,也会重点考虑常州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连接左右、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地图上看,常州处于沪宁线的中部位置,向东融入上海都市圈,向西接轨南京都市圈,在中部则和泰州构成江苏中轴。

尊重市场规律就无需担心同质化竞争

第一财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你如何看待一体化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和边界问题?

汪泉: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光靠政府的推动是不够的。事实上,从过去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来看,市场主体的活力、企业之间的经济合作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在,我们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更高层次的一体化,重点是要从“行政区经济”向“市场经济区”转变,在发挥各级政府积极主动性的同时,打破不利于资源高效配置、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区域壁垒,更加注重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

作为其中的参与者,常州一方面是要坚持“一盘棋”意识,着眼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立足长三角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深入推进各类规划充分对接,自觉当好“一分子”。另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从常州实践来看,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几年前的380项减少到现在的196项,精简了48.4%;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入驻政务服务大厅事项实现全程网上办占比达86.3%,不见面办事率达93.6%,办件覆盖率达92.8%,证照覆盖率达100%;扎实推进企业减负工作,仅去年全市就降低企业成本182亿元。

第一财经: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中,常州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与其他城市产业互补协调的格局?面对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的竞争,常州又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色?

汪泉:如何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是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格局中来考虑的,特别是要和自身的基础条件紧密结合起来。而常州的优势和特色,很多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以及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刻意谋划的。

从产业发展角度放眼全国,长三角区域是产业配套最完备、制造能力最强大、产业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中,常州以实体经济、装备制造闻名,“工业明星城市”是常州的鲜明特色。因此,常州目前主要是发挥好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特色,把握好常州在发展工业和制造业方面的良好基础条件。

同时,如今发展制造业不再是发展一般的制造业,而一定是先进制造业。近年来,我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天合光能、上上电缆、中车戚研所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拥有200多个行业“隐形冠军”,参与产业分工合作的能力比较强。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风起云涌,正以其颠覆性变革、全面性渗透,给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商业模式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常州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以“企业上云”为切入点,探索建立了“一横多纵”的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平台体系“常州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2018年,新增省工业互联网四星以上的上云企业13家、居江苏第一,上云触网企业4161家,拥有航天云网、天正工业、北自所长江研究院等一批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天合光能、星星充电、苏文电能等一批较强竞争力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华为云、数码大方等一批大数据和工业云平台。

就在6月20日,常州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就是要打造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互联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广运用,实现“双联双智双提升”。

第一财经:几乎每座城市都在提先进制造业,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又如何协同分工?

汪泉:每座城市的主导产业都是历史形成的过程,过程中不乏竞争。

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应该是市场筛选和竞争的结果,而不是由政府来主观规划。因为细分的工业门类非常多,产业链也相当长,而一座城市的资源却有限,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有取有舍。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肯定会形成各个城市不尽相同的特色。比如每座城市都在发展装备制造业,但经过了市场的自由选择,细分起来就会有所不同。

所以,不用过于担心同质竞争,只要让企业自身去发展,让市场自由去选择和适应,通过优胜劣汰就必然会形成差异。产业特色是由市场的自然竞争形成的,而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让政府强行主导,反而会加剧同质竞争。

作为政府来说,要做的是提供相关的产业基础和配套服务,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可能形成产业链的龙头项目出现时,有没有眼光和能力抓住机会,并让它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发挥出好的效益,这才是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

总之,产业的集聚是有经济地理版图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尊重市场的选择,最终就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集聚。

常州市委书记调任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