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规划纲要》出台后,以港口股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股集体涨停,大盘成交额超过6000亿元。
建设全能型湾区
世界范围内,目前已存在产业湾区东京,金融贸易湾区纽约,科技湾区旧金山等几大代表性大湾区。
毕马威香港资本市场发展主管合伙人李令德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世界其他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的“一国两制”模式,同时有三种货币的大型经济体制。
他称,区内聚集多元产业,各个城市均有其优势(如香港的金融、深圳的科技创新、澳门的娱乐产业等)。通过本次大湾区规划纲要,期望可以一方面保持一国两制模式,同时通过研究可提高便利化等措施寻求突破,以强化三地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互动。
具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很多行业在升级转型中,例如传统的制造业以往依靠大量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支持,所以规划业鼓励制造行业通过智能生产,数字化等模式向高端制造业方向发展。此外,内地在与民生相关的科技创新(例如支付平台、餐饮、网购、共享服务)都具备明显优势,大众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业一般抱着欢迎的心态,令新思维和科技可以比较容易地普及化,利于创新。
利好科技创新
根据毕马威此前大湾区调查报告显示,约有81%的技术与创新行业受访者认为,得益于大湾区未来三年的发展,他们的企业将实现增长,其中23%的受访者预计增长率将超过 10%。从业务角度来看,受访者认为大湾区的关键优势是更多商业机会的出现、人员和资本自由流动,以及资源汇集所带来的协同效应。
粤港澳间因优势互补而产生广阔的合作空间, 本次《规划纲要》提出五大战略定位,分别订立近期与远期目标,规划在2022年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框架。李令德认为,远期展望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全面建成,在创新、国际竞争力、资源流动、人民生活等范畴都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李令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科技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大湾区将被打造成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基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了专门的科技创新走廊,大致有180公里,可以媲美美国硅谷。深圳PCT(国际专利证书)专利有将近7万件,创新能力是对未来发展很重要的判断,是成为世界级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据。而有了《规划纲要》的指引,可以实现1+1大于2的协调效应。
另外,《规划纲要》指出,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针对于此,李令德分析称,这些纲要所提出的支持,将对港交所的持续发展带来正面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港交所积极推动香港成为新经济公司的上市中心,更于去年修改上市规则,为新经济公司提供额外的上市渠道,容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权的创科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因此,《规划纲要》提出的支持性举措将有助于推动新经济企业的孵化 ,增加新经济公司到香港集资的数量和规模,形成集聚效应,扩展港交所在创新企业融资中的影响力,提升香港及港交所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