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旺季的几乎每一个周末,上海资深跑者刘帆(化名)都飞奔在马拉松的赛道上,迄今他已完成了60多场全程马拉松。
9月8日太原、9月29日柏林、10月6日布鲁塞尔、10月13日郑州、10月27日成都、11月3日纽约、11月16日天门、11月17日上海、11月23日嘉兴、12月1日千岛湖,以及接下来12月8日广州、12月15日深圳、12月22日东莞……
第一财经记者感叹于他的繁忙。“每年都会有这么‘神经质’的一段时间”,刘帆说,其实像他这样马不停蹄的跑者在跑步圈里还不少。
算上即将到来的三场,今年刘帆将完成23场全马。他粗略算了一下,全年跑步总支出约12万元,其中4场国外赛事总开销(吃住行等)约8万元。
正是许许多多跟刘帆一样跑者的热情参与,催生了一个上千亿元的大市场。一些三四线城市也加入到这一风潮中。
快速发展的马拉松产业
从1981年北京马拉松开始,经过39年的发展,中国马拉松产业日益壮大,尤其是2014年之后,更是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2019国际田联路跑会议上发布的《中国路跑运动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人以上越野赛事)共计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583万。
上千场赛事、几百万人次的参与者,赞助商投资、报名费等收入,基于比赛所产生的主场馆租赁和酒店住宿,出售赛事转播权所带来的媒体收入,以及外延出的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消费,拉动了数百亿元的马拉松经济。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消费总额达178亿元,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到288亿元,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元。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越5000美元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体育消费周期,这在欧美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2011年,中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2018年人均GDP已超过9500美元,而2011年之后也正是中国马拉松赛事从一年只有几十场到上千场迅速增长的时期。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指数白皮书》显示,超六成富豪有“亚健康”症状,而64%的高净值人群,选择将“跑步”作为自己改善自身健康的方式。
马拉松赛事过热了吗?温州大学教授、知名体育学者易剑东说,整体上不存在过热,美国一年举办3000场以上。
已完成84场全马的资深跑者、黑子马拉松训练营创始人张连云的看法有些不一样,他认为确实存在过热的现象,因为有的城市,地域比较小、交通不便,并不具备举办马拉松的条件,可是,看着周边的城市都在举办,不乏跟风的举动。相信马拉松之风也会优胜劣汰,相当一部分赛事会被淘汰。
马拉松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政府都很重视,是否“过热”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特色(比如旅游资源)息息相关。
刘帆的看法是,马拉松真正热起来不过四年光阴,过热还谈不上,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型精品赛事一票难求,僧多粥少。一线城市爆满,部分三四线城市门庭冷落车马稀。
城市因“马”而更精彩
根据不完全统计,仅12月1日这一天,中国从南到北就有多场马拉松同时在举行,包括澳门、深圳宝安、广西南宁、云南昆明、浙江桐乡、湖北鄂州、江苏丹阳、浙江千岛湖等。吸引更多爱好者来跑马,扩大城市影响力,带动相关消费,这无疑是相当多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城市孜孜以求的。
《报告》称,伴随路跑运动的推广和普及,赛事的城市覆盖率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有285个地级城市举办了规模路跑赛事,路跑运动在中国城市的覆盖率达到85.33%。
湖北咸宁市也是一座地级市,距离武汉约100公里,乘高铁只需24分钟。咸宁马拉松今年已经是第四届,咸宁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孙金波对第一财经表示,他们在首届马拉松筹办之时,就志在打造以温泉为主题的特色赛事,希望以举办马拉松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咸宁,展示咸宁绿色经济发展成果,通过这个窗口展示咸宁的城市魅力和特色。
孙金波表示,由于赛事的口碑,每年参与咸宁马拉松的运动员逐渐增加,从第一届的1万人(包括全马、半马、微马),到今年的1.66万人,已成为了咸宁市市民的一个重要节日,给咸宁这座城市带来了健康运动的元素,每当清晨和晚上参加运动锻炼的人变得更多了,很好地推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11月24日,上海跑者常婧在咸宁赛道上获得了自己的PB(PersonalBest,个人最佳成绩)3小时51分29秒,名列全马女子组第33名,人生中首次因为跑马拉松获得300元奖金。她开心地说:“最初因为咸宁籍校友的热情推荐才报名咸马,没想到咸宁是我的福地,明年还会再去。”
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途经咸宁曾写下“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的美妙诗句。常婧对第一财经称,咸宁的桂花资源全国第一,咸马改期错失了“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花期,虽说有些许小失望,但转念一想,这也是来年的动力和希望。
跑马旺季,撞车的赛事不胜枚举,究竟选择哪个城市参加呢?张连云说,在报名前,通常会看赛事的执行公司和赛事所在的城市。
“好的执行公司,比如汇跑、中奥、穹景体育等会充分考虑到跑者的利益,而一些我曾经生活过或者想要去探访的城市,也是我的选择点之一。”他说,印象最好的必须是武汉,一是在那里上了四年大学,二是武汉马拉松是好的执行公司与鼎力支持的政府的完美结合,已经连续跑了四届,希望能够连续跑十年。
跟很多跑者的想法一样,刘帆会以跑步的名义去不同的城市旅游。赛事选择主要以赛事口碑、组织规模、城市情怀等为标准。
会不会因为一场马,爱上一座城?刘帆称,当然会,比如波士顿、厦门。他说,城市人文、美食美景、与友同乐等,都可以成为你喜欢一座城市的理由。
厦门马拉松良好的口碑也为这座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018年厦马为厦门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总计1.16亿元,带动经济效益约为1.75亿元,综合经济效益为2.91亿元。
孙金波也告诉第一财经,咸马赛事举办的周末,市区内的酒店房间早早地都预订完了,温泉景区也都爆满,很好地刺激了咸宁旅游行业的消费。据不完全统计,举办咸马赛事的周末,直接拉动咸宁市的经济消费约2000万元。
奔跑经济不停息
如何更好地发展马拉松经济?国家体育总局去年联合多个部委出台《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鼓励马拉松产业的消费创新、赛事特色和产业融合。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出现具有相当实力和影响力的十大品牌赛事运营公司和10家品牌马拉松运动产业技术服务装备商;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800人以上规模)达到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易剑东也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去年4月扬州半马以来,他已经跑了17场全马、11场半马,据他观察,与国外顶级赛事相比,中国马拉松赛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报名体系不科学、安保成本过高、赛道设计不合理、跑者服务不规范、酒店接待能力不足、城市服务不配套等。
刘帆认为,目前国内很多赛事在服务水平、补给、完赛服务等细节方面其实都优于国外赛事,但在跑步文化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国外赛事特别是“六大”(即波士顿、伦敦、柏林、芝加哥、纽约、东京马拉松)严肃跑者居多,追求挑战自我,赛事氛围特别棒,商业市场化运作更明显。
张连云则表示,国内很多赛事,比如武汉、北京、无锡等马拉松,并不比波士顿马拉松的组织差,甚至比它们更好。和六大比较明显的差距是,我们的马拉松博览会只有形式,展示的装备数量少、款式少。作为管理者,不应该把金牌赛事等作为目标,而应该把马拉松的宣传普及、马拉松带给城市的收益以及普通人的改变等作为常年宣传的目标,真正让马拉松成为城市的名片,而不是只在赛事前后热那么几天。
马拉松跑者与日俱增,缺乏科学训练、盲目追求成绩等导致伤病的不在少数。张连云表示,马拉松参与者的营养、恢复、训练等,需要更多专业人员的参与,这一块目前比较稀缺。他给新手们的忠告是:当世界都在追求PB和速度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想想自己出发的目标。
刘帆则建议跑者还是要以健康为目的,科学训练,对42.195公里的全马存有敬畏之心。锻炼身体挑战自我的同时,让跑步成为生活的调味剂,而不是全部。
易剑东对第一财经表示,马拉松产业规模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线下生活门槛最低的就是马拉松,而且中年中产人群提升健康质量的需求迫切,再加上城市提升品牌等需求,必定大力提高马拉松赛事数量、逐步完赛赛事服务,从而带来产业规模的持续增长。
张连云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马拉松产业目前还在摸索阶段,很多方面的管理还不是很规范,还需要引导和驱动,未来的市场很大,也很有潜力。“纽约马拉松,一周就能净挣一亿美元,相信国内的北马和上马,在三五年的时间内,也能迎头赶上。国内的马拉松产业,不缺钱,缺的是策划和营销策略。”
“未来中国马拉松经济大有可为,但会高度分化。”刘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