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正常上映的商业功夫片引起广电总局亲自调查,甚至大量中小投资者也被卷入其中,这部影片是《叶问3》。
期间,三大疑问引发广大投资者关注,《叶问3》真的虚增票房了么?为什么要虚增票房?背后的“金融+电影”模式又怎么玩?
《叶问3》捅破电影行业“潜规则”
《叶问3》上映三天拿到了4.7亿票房,在三月淡季,这样的票房相当值得称道。那么《叶问3》到底有没有票房造假?
《叶问3》涉嫌虚增票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幽灵场、高票价、短时间内连续排片。所谓“幽灵场”就是影厅卖出了大量门票,却没有人观影,并且时间大都在凌晨,因此得名。
据悉,《叶问3》3月4日上映后,首日票房虽有1.5亿元,但有不少网友发布截图,质疑《叶问3》片方涉嫌买票房,如东莞恒大影城、中影国际影城(武汉光谷天河店)、温州中影嘉博影城等全国数家影城,存在零点场满场、工作日非黄金时段影票售罄、票价203元等异常情况。
《叶问3》的票房异常引发广泛质疑,甚至惊动了广电总局。3月6日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在3月6日发布申明,为了维护电影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采用违规手段获取的票房,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系统及各票务平台将不予统计、不予承认,对已经计入平台的票房数据将予以剔除;责令参与该行为的制片方、发行方、票务方、院线及影院立即停止不正当营销行为,并将视其情节轻重,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目前广电总局电影局已发布通知,称将对3月4日以来电影市场出现的严重的票房异常波动进行严肃排查,并要求相关发行方提交与《叶问3》发行方签署的发行合同,协助调查。
此外,中影国际影城也对旗下电影虚增《叶问3》场次进行了点名批评。
不过,在虚增票房方面,我们并不能过分苛责《叶问3》,要知道,《捉妖记》、《港囧》等电影都曾被曝涉嫌虚增票房,一位娱乐产业第三方研究机构负责人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买票房已是业内潜规则,大多数电影都存在这一现象,一般而言,很多电影制片方在制作成本中会预留一部分用户票房补贴,但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票补,一种是全补。票补主要是指对电影票进行补贴,观众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电影票,消费者观影的行为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种正常的促销行为,而全补则不管有没有人观看,先把一些场次的电影票全部或者部分买下来,这样的做法往往没有真实的观影需求,属于虚增的票房,在广电总局打击之列。
既然“买票房”是业内常见现象,为何《叶问3》这么倒霉被曝光甚至被广电总局盯上?
一位接近《叶问3》制片方的影视投资人向记者表示,投资方买票房太不“专业”可能是主要原因。“《叶问3》买票房的公司对电影行业的操作并不大了解,为了推高票房,公开到处寻找可买票房的途径,并且买票房手段拙劣,很易被发现并引发同行愤怒。才把事情炒大。直至引发广电总局的关注。”
那么,买票房是否是快鹿投资集团的行为呢?快鹿投资集团3月9日发布声明表示:“水票、幽灵票线下的出现是个别院线为了谋求不正当利益而采取的个别行为,与我们无任何合作关系。”
对于票房造假,涉嫌买票房的一家院线方面却对此喊冤:“《叶问3》上映后确实有很多包场,所以票房冲得比较快,但影院完全是独立第三方,打开门做生意,难道有生意不接么?片方不买我们的场次也会买别家影院的场次,影院完全是渠道而已,不能白白背黑锅。”
为何虚增票房?
一部电影的制片发行方让自己拍的电影到影院播放,本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来赚钱,那为何要自己花钱买电影票呢?
前述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大多数制片发行方买票房都是一种推销手段,为了推高首日票房,以期在之后的上映期间能够获得院线更高的票房排片。还有一些因素是由于发行方与制片方签订了保底发行协议,保证票房达到一定金额之后可以获得更高的发行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发行方会通过买票房来推高票房。此外,还有一些制片方单纯为了推高票房而买票房,诸如《捉妖记》上映到后期,为了能够超越《速度与激情7》成为国内票房第一的影片,被曝涉嫌虚增票房。
那么《叶问3》的关联方是否是因为这些原因而买票房呢?
前述影视投资人表示,《叶问3》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如果确实存在“买票房”行为,那很可能是一种营销手段,同时也可能与保底发行有关,保底发行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电影发行方式,发行方为了获得更高的发行收益,推动票房达到一定金额。此外,不排除《叶问3》的投资方存在为了保障《叶问3》的金融产品收益而推高票房的行为。
不过,快鹿集团在今日的声明中并未予以解释。也未承认票房造假。
“事实上,电影票房收益金融化运作也可能是《叶问3》票房注水的重要原因。不排除投资方通过推高票房以达到推高投资方旗下上市公司股价的可能,甚至为旗下影视金融产品未来售卖做背书,讲一个‘好故事’。”签署影视投资人表示。
“金融+电影”模式怎么玩
在《叶问3》上映前的宣传中,《叶问3》总制片人、快鹿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一直宣称要采用“互联网+金融+电影”的新模式来运作电影。
事实上,电影+金融的模式开始火爆主要始于《港囧》的上映。彼时,通过“金融+电影”的运作,电影导演徐峥在《港囧》上映前,将这部电影47.5%的票房净收入以1.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而徐峥作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持有19%的股份。待影片上映后,随着《港囧》票房快速上升,21控股的股价也水涨船高,以当前股价换算,徐峥个人身价也暴增。此后,不少影片都采取了“金融+电影”的做法。
不过,《叶问3》在“电影+金融”的路上显然比“前人”迈得步子更大。
2月24日,去年净利下滑近八成的A股石油类上市公司神开股份发布公告,准备花4900万人民币认购一支基金,而这支基金的投资标的,正是《叶问3》的票房收益权。公告发布当天(2月24日),神开股份就迎来了“涨停板”。然而,就在2月25日,神开股份又神一般的遭遇了跌停板。
事实上,对于神开股份来说,这也几乎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因为根据该公告,无论《叶问3》票房如何,这支基金都将提供8%的年化收益,但如果《叶问3》票房超过10亿,神开股份的这4900万,将获得超额收益的空间。
另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十方控股,也在同一天发布消息,公司以1.1亿购买了《叶问3》55%的票房收益权。无独有偶,十方控股2月24日涨8.78%。
两家上市公司的资金相加,看起来,《叶问3》还没上映,投资方就已经回收了近1.6亿,捞本应该不成问题。而快鹿集团就是《叶问3》的主要投资方。
值得注意的是,据公开资料显示,神开股份的控股股东为上海业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快鹿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十方控股也在2月25日公告,将由快鹿集团董事会主席施建祥出任十方控股董事会主席。同时,施也是十方控股第二大股东,持股13.26%。
此外,快鹿集团还将票房收益的预期打包成金融理财产品,通过旗下P2P、众筹平台等渠道从散户投资者身上筹集了不少资金。仅在苏宁众筹平台上就超过4000万,规则是1000元起投筹,按8%的预期年化获得固定收益,如果票房超过5亿即有浮动收益,突破10亿年化预期收益直接升级至11%。也就是说,如果把票房做高,这些众筹平台也能从用户那里获得信誉,将《叶问3》的相关金融产品包装成一个“好故事”,从而更顺利地进行下一次资本众筹。
前中国民生银行某影视产业投融资管理人士表示,用P2P、基金和理财等结合到电影发行的方式风险极大,如果收益达不到预期,可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而在今天,想用一部电影的票房港股做市已经不太行得通,例如就算《美人鱼》那样创造历史的票房成绩,对出品方之一光线传媒的股价拉动力也比较有限。他认为,当前金融资本对影视行业过于热情,跨界投资须有平和心态。
【相关】
《叶问3》背后的票房“资产证券化”
快鹿系将票房作为资产证券化,以票房收益的预期从旗下P2P、众筹平台等渠道从而筹集不少资金,其融资方为合禾影视、大银幕发行,通道方为基金公司,资金方来自P2P平台,如在苏宁众筹平台上就超过4000万,年化收益为8%。
快鹿系财技内幕
本报记者从多名“快鹿系”内线处得知,“快鹿系”通过布局的上市公司投资自己投拍的电影,等待最后的“高票房”引爆资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