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中国外事系统高官密集调整

来源:互联网

中国新一届政府执政近半年,外事系统人事调整尤为频繁,涉及中央外办、中联部、外交部等多个部门。纵观此轮人事调整可以发现,跨部门交叉任职、内外兼修、多专业并进是目前涉外系统官员的最大特色,逐渐改变此前外交官多为语言学出身的传统模式。专家认为,外事系统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增加,与中国致力于发展全方位、开放型的新型大国关系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央外办延续高配传统 副国级兼任主任

近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发表杨洁篪署名文章《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文末作者标为“国务委员、中央外办主任”,这意味着杨洁篪成为中央外办恢复设立以来的第三位主任。

1981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事机构为“国务院外事办公室”。1994年,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的刘华秋出任国务院外办主任,同时继续兼任外交部职务。

199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撤销“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组建“中央外事办公室”。中央外办作为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序列。同年10月,原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刘华秋出任中央外办主任。

2000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与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该小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外事、国家安全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

2005年,时任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的戴秉国接任中央外办主任一职。2008年3月,戴秉国当选为国务委员,并继续兼任中央外办主任,由此,该职务开始了业内俗称的“高配”。

目前,国务委员杨洁篪接替戴秉国出任中央外办主任。素有“老虎杨”之称的杨洁篪享誉国际外交战线,曾任中国外交部部长近五年。今年3月,出任国务委员的他依旧负责主管外事工作。

中央外办在中国外交的决策、落实和执行过程中发挥着作为枢纽的重大作用,是外交决策的核心协调机构。中央外办三任主任均为外交出身,并具有多年外交部工作经验和驻外工作经历。

“中央外办是正部级单位,目前为副国级领导兼任,高配足以显示出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重视”,多位外交专家解释。

而目前中央外办两位副主任,其中一位是叶大波,此前已任副主任多年。他的外交生涯也从外交部开始,并且有多年驻美、多米尼克、斯里兰卡、缅甸等国的驻外经验。此外,中国前任驻法国大使孔泉目前已离开法国逾3个月。据报道,孔泉已任中央外办副主任。

涉外部门官员交叉进出 中央地方交流任职

今年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除中央外办主任杨洁篪、外交部部长王毅外,外交部、中联部、中央外办和国侨办4部门近10位副部级以上官员产生调动,其间,多人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区任职。

新外长上任后的外交部,共有5位副部级官员职位进行了调动,其中2人为外单位调入,外交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郑泽光此前任南京市常务副市长,新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此前任中联部副部长。

而在中联部,5月新上任的副部长周力此前任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中联部全称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是中共中央负责对外工作的职能部门。外交部是国务院主管外交工作的职能部门。然而,实际工作中,两部门人员往来甚为密切。中联部现任5位副部长中均有外交部的工作经历。

涉外系统各部门交叉任职也尤为频繁。新近调动的中央外办、中联部、外交部以及国侨办等4部门人员中,大多是交叉任职。比如现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裘援平就曾任中央外办副主任、中联部拉美局副局长、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而外交部部长王毅,曾任驻日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在担任国台办主任之后又转回外交部。

“党的外交部门和政府外交部门交流很正常”,多位外交专家解释,新一届政府正在加强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熟悉各部门工作运作,才能更好地去协调布置工作。

另一方面,部委领导的地方工作经历尤为突出。中联部三位副部长陈凤翔、李进军和艾平均有过地方挂职经历。外交部部长助理郑泽光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外交系统工作,曾任驻美国使馆公使、外交部北美洲大洋洲司司长等职,2010年作为首批“交流干部”至江苏南京任市委常委、副市长,今年5月又回到外交部任部长助理。

大外交需要内外兼修 驻外是外事高官“必修课”

日前,外交部两名“60后”部长助理马朝旭、乐玉成分别获任驻澳大利亚大使与驻哈萨克斯坦大使。

此前任外交部部长助理期间,马朝旭主管国际组织和会议、国际经济、军控事务及新闻工作,乐玉成主管政策规划和涉港澳台外交事务。两位部长助理虽然均享受副部级待遇,但实际上还是正司级。“目前外交部的人事任命中,一般要求副部长必须有过驻外工作经历,或者说当过大使的才能提拔为副部长”,外交专家解释,两位部长助理此次工作调整有“补课”之意。

新一届政府上任之初,外交部原副部长崔天凯就出任驻美大使;随后原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代表、大使刘振民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主管亚洲地区、条约法律和边界与海洋事务;8月初,前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出任排名第三的外交部副部长,主管国际组织和会议、国际经济、军控事务。

目前,外交部7位副部长级官员中,均有过驻外大使的经历。

而在中联部的5位副部长中,除陈凤翔曾在中国驻俄大使馆担任一等秘书外,另外4位均曾担任过驻外大使。

外交工作经验丰富,也是目前外交人事布局所呈现的特点之一。纵观本次人事调整可以发现,大多涉外系统司局级以上官员除了具备常年的国内外交系统工作经验外,还都有驻外工作经历,可谓“内外兼修”。

“中央部委的工作经验,可以让外交官们准确把握外交政策导向,而国外的实际工作经验,则让这些政策有了落脚点,未来参与政策制定或执行时,也更能有的放矢”,一位外交官告诉南都记者。“大外交的概念需要很多部门通力合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解释,多个涉外部门实际工作后,才能更好了解外交形势,以便制定更可行的政策。

学科背景多元化,单一外语专业官员数量下降

中国传统外交人员多为外语专业出身,这一传统在近年有所

转变。目前外交部包括王毅在内的11位部领导中,8人有非外语专业学历,如副部长宋涛为经济学博士,副部长程国平为法律专业研究生,部长助理张昆生为法学博士。

尤其今年调整的官员,经济学和法学背景更为突出:具有经济学背景的有刚卸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马朝旭和刚出任中联部副部长的李保东,而具有法学背景的则包括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和中央外办原副主任裘援平。此外,李保东还是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硕士。

“最近几年,外交部在录用新干部的时候,在比例上会兼顾综合型人才,减少语言专业人才比例”,一位外交系统人士透露,在官员提拔方面,也会有意提高非语言专业的官员比例。此外,该人士还透露,外交部也有优惠政策,鼓励内部人员进修或辅修其他专业学位。

现有外交部领导成员中,外语专业出身的官员通过进修获得其他专业学位的并不在少数。比如外交部部长王毅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但此后获得了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新上任的副部长刘振民为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后来又攻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此外,副部长张业遂、宋涛等均有相似经历。

“这和中国经济涉外事务增多有关,经济谈判中,很多也涉及法律事务”,外交专家解释。

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中国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微调。2012年底,外交部成立国际经济司,其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治理,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和经济安全。该司一项任务就是研究全球经济治理、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及制度、规则建设、区域经济合作有关问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外交的内涵在发生变化,目前国际关系并非单纯的政治关系,更多涉及经济、科技,通过法律进行协调。因此,复合型人才是目前中国外交的需要。如果只有语言储备,很难适应目前新的外交局面。因此,未来中国的外交将是综合型外交,需要综合型人才。

第一任中央外办主任刘华秋

原国务委员、第二任中央外办主任戴秉国

国务委员、第三任中央外办主任杨洁篪

现在杨洁箎和王毅哪个级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