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什么是“沈浩精神”?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

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离世。

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如此的关注呢?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艰苦的环境中,沈浩一干就是6年。

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

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对初来乍到的沈浩记忆犹新。

“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你陪我去关友林家。”沈浩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卫生条件可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我就不去了。”韩巧兰心直口快。

关友林家这顿饭,沈浩吃了。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头那间小屋中,“三农”问题的书堆满了书架、案头;他还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

怎么让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上,沈浩和小岗人在思考,该发展什么、突破什么?这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共同思考。

沈浩在小岗村挂职6年。他证明了,干部只有深入群众认真当学生,才能拥有创新的不竭源泉。

沈浩带领群众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他组织村里修路通水,修建学校、医院和敬老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让112户群众住进规划齐整的楼房新居……

沈浩在小岗村挂职6年间,倡导和推进土地流转,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破解农村融资难题,扶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创新农村人才引进机制……这些改革创新,无不源于他深入群众体察民意。

基层干部处于生产生活第一线,接触最多的不是大项目、大工程,而是群众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能不能做好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是检验基层干部素质的“试金石”。(综合新华社)

沈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