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雪
出品:资管科技
中信百信银行(简称“百信银行”)的“中信系”身份又浓厚一层。
日前,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该行出资14亿元人民币认购百信银行股份以及经调整后的百信银行增资扩股方案。百信银行此次增资扩股方案将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权机构批复意见为准。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增资扩股另一大股东百度并没有再继续跟进。
资料显示,百信银行是全国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初始注册资本20亿元,出资方为中信银行和福建百度博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比例分别为70%、30%。在2017年1月获批筹建后,百信银行在当年11月正式开业。
百信银行今年上半年业绩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其在注册、产品等方面的投诉和质疑高居不下,《资管科技》针对其账户注销难、存款产品被赋予贷款属性、提供资金存管P2P平台暴雷等问题向百信银行进行沟通问询,截至发稿该行未作出回应。
百度或将减弱支持力度
此轮增资扩股是百信银行的第二轮。
首轮增资扩股发生在去年。彼时,两大股东维持原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认购,中信银行和百度公司分别以现金形式认购14亿股、6亿股,据此分别对百信银行增资人民币14亿元、6亿元。增资完成后,百信银行资本扩大至40亿元。
自成立以来,百信银行依靠两大股东的支持和资源有了尚且不错的成绩。
根据中信银行半年报,百信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扭亏,报告期内,百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59亿元,净利润5500万元。
去年底,百信银行尚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百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2.95亿元,净利润亏损4.84亿元。
百信银行虽然积极布局百度且依靠中信努力发展,但是这种局势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两大股东旗下目前都有了和百信银行有业务重叠及竞争的板块。
去年9月中信消费金融已获监管审批通过,随后即进入筹备期,今年6月,北京银保监局公布,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已获批开业。
今年5月黑龙江银保监局批复,同意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由10.5亿元增至15亿元。百度旗下的度小满斥资4.5亿元持股30%,位列第二大股东,算是曲线获得了消费金融牌照。
而消费金融是百信银行重要业务板块之一,很有可能与百度和中信银行的消费金融牌照公司形成竞争关系。百信从两大股东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势必受到影响。
此外,和百信银行一样,百度同样是持股30%,但百度在两者的地位并不相同,相较而言,百度在百信银行话语权要弱些,中信银行要更强势;而在哈银消费金融公司,尽管哈尔滨银行的股权比例较高,但百度的市场地位及知名度能弥补股权的部分弱势,且明显的,哈银消费金融对百度将来的依赖度或将比对哈尔滨银行的依赖度高。
百度对百信银行的重视度或已发生变化,从此轮增资扩股反应可看出些端倪。百信银行的第二轮增资扩股始于今年上半年,6月份中信银行就发布了一次认购公告,但始终未看到百度发声。与此同时,企查查显示,百信银行在2019年6月3日进行了高管变更,度小满金融CEO朱光退出董事行列,此举也进一步让外界猜测百度对百信银行重视度在减弱。
投诉质疑高发
百信银行的定位决定了其没有线下网点,其日常业务主要依靠APP及其他平台导流等方式。
有用户向《资管科技》留言称在百信银行APP的账号很难注销,该用户表示,当按照注册流程在百信银行绑定银行卡后会自动分配并绑定一个百信银行的电子卡,后期不想再使用百信银行后,客户解绑当初绑定的银行卡,并注销了分配的电子卡,但百信APP账号等注册用户信息无法注销,在解绑银行卡及电子卡后,当时注册时绑定的手机号仍能不断收到百信银行的广告短信,不胜其扰。
“这种行为我会比较怀疑它的正规性,会不会是和P2P性质一样的,我以前投资过P2P,后来不投了以后P2P就总发短信和拨打电话骚扰。”该用户称。
对此问题在黑猫等投诉平台也经常能看到,有投诉用户称与客服沟通,客服说根据央行规定客户信息要留存5年。
这种行为是否涉及不合理收集个人信息?针对询问,百信银行未作出回复。
产品方面,近期百信银行的“智存宝”产品受到质疑。根据介绍,该产品属于5年定期存款产品,年化利率4%,为了吸引客户,对该产品增加了灵活性的属性,即中间可提取。投资者在提取过程中产生了疑惑,该产品的提取和余额宝、零钱通等性质不同,发生提取行为后会在征信系统留下记录。
什么会上征信?当然是有贷款行为才会上征信。
“智存宝”为什么会具备了贷款属性?虽然投诉和质疑声很高,但百信银行对此问题一直没有公开回应。
此外,百信银行还在积极布局资金存管业务。官网显示,百信银行提供的存管服务可应用于P2P、消费金融、众筹、电商、保证金支付等场景。
近年来P2P的暴雷也给百信银行带来不少负面舆情。百信银行存管业务合作的P2P平台有点融、麻袋财富、网利宝、种豆宝、小花钱包等15家公司,其中网利宝已经暴雷,种豆宝停业清盘,点融出现退出困难,小花钱包也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百信银行还和近期被查的51信用卡在普惠信贷、存管托管、金融科技等领域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资管科技。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