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局:正在研究增加RQFII额度
逐步取消资本项目汇兑方面的限制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司司长郭松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给香港地区的2700亿元人民币RQFII额度已分配2653亿元,剩余额度不多,目前正在会同其他部门研究增加RQFII额度的相关问题。
对于沪港通套利问题,郭松称,沪港通的资金套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市场化的体现,但交易机制的套利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
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郭松表示,下一步目标是逐步取消资本项目在汇兑方面的限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投资自主权,在用汇方面有更多便利性。
郭松表示,资本项目可兑换是逐步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外汇局今年出台了几项较大的资本项下改革措施,包括返程投资的外汇管理改革、资本金结汇的试点、取消对外担保行政许可、取消外债转贷款管理、取消不良资产处置审批。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程度。除了这些全国推广的政策,外汇局还进行了局部试点。例如,推广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政策,在黑龙江延边开放区、福建平潭试点按照宏观审慎思路进行外债管理改革,这些都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有一定促进作用。
郭松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外汇局正加紧研究和落实,在今年核定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的过程中已将宏观审慎管理的思路纳入考虑,更加关注银行净资产,未来可能有多个指标综合平衡并实现宏观审慎的意图。下一步目标是逐步取消资本项目在汇兑方面的限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投资自主权,在用汇方面有更多便利性。
随着个人对外交往日益增多,个人结售汇年度5万美元的总额是否会调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外汇局经常项目司司长杜鹏认为,在当前真实性、合法性审核的基础上,个人经常项目和部分经许可的资本项下用汇基本都能得到满足。不过,外汇局也表示,随着今后个人对外交往的进一步增多,用汇需求可能会相应增加,用汇品种可能也更趋多元,下一步外汇局也正研究如何跟上形势变化。(中国证券报)
外汇局正研究扩大RQFII额度
国家外汇管理局2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沪港通的套利问题、RQFII额度问题等作出回应。
沪港通套利风险大吗?RQFII额度紧张么?
沪港通推出在即,海外资金对A股的热度大幅提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显得尤为紧张。对此,外管局表示,正与其他部门研究RQFII额度扩大等相关问题。
外汇局资本项目司司长郭松介绍,截至8月末,RQFII已经批了2786亿元人民币的额度。新加坡、英国、法国等地区RQFII审批工作刚刚启动,额度的使用并不多。
“但香港的剩余额度的确有限。截至8月末,香港地区2700亿元的RQFII总额度已经分配出去了2653亿元。”郭松说。
提到沪港通的套利问题。郭松认为,“沪港通的资金套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市场化的体现,但交易机制的套利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
5万美元的结售汇额度够么?
根据现行规定,个人在每年5万美元以内的结汇和购汇都可以凭个人身份证件在银行直接办理,超过5万美元总额以上的用汇和结汇需要凭相关的具有真实背景的交易单证在银行办理。
外汇局经常项目司司长杜鹏认为,“在当前真实性、合法性审核的基础上,个人经常项目和部分经许可的资本项下用汇基本都能得到满足。”
外汇局提供的调查问卷显示,在54000多份的有效问卷中,80%的受访者认为5万美元可以满足个人用汇需求;80%的受访者个人用汇年度总额在1万美元以内,99%的受访者使用额度在5万美元以内。
“也就是说只有1%的人可能会突破年度总额的控制,但是这些人只要有相应的单证都可以正常办理。”杜鹏表示,我们认为现行的5万美元额度与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大众的财富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不过,外管局也表示,随着今后个人对外交往的进一步增多,用汇需求可能会相应增加,用汇品种可能也更趋于多元,下一步外汇局也正研究如何跟上形势变化。
青岛港事件是谁在推波助澜?
今年6月,有多家银行卷入青岛港金属仓单质押骗贷事件,其中不少涉及外币融资。
外汇局管理检查司副司长武瑞林表示,“青岛港事件中,部分银行未尽交易真实性审核的职责,为企业办理转口贸易融资和收付,在转口贸易融资的异常增长、虚假转口贸易业务中推波助澜。”
外汇局于去年4月份已启动打击虚假转口贸易的专项行动,对13个省市大额转口贸易进行专项检查,今年检查地域已扩大到24个省市,并加大对经办转口贸易银行的检查。青岛港事件部分当事人也成为检查重点。
“检查发现,大量企业利用伪造、变造商业单据,重复使用物权单证,或套用已报关进口的一般货物贸易单证等,构造虚假贸易,使转口贸易成为投机套利的工具。”武瑞林说。
据介绍,虚假转口贸易会对外汇收支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危害,加大热钱流入的压力,为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资金提供了资金违法跨境转移的通道,助长了金融资本脱实向虚,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截至目前,外汇局已查实虚假转口贸易单证金额近百亿美元,其中有15起案件交给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转口贸易投机套利行为呈现收敛态势。(上海证券报)
QFII席位9月三度出手 罕见倒仓蓝筹引关注
有着“QFII云集地”之称的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9月以来格外繁忙,频频出手“倒腾”蓝筹股,亦让沪深两市的大宗交易平台显得颇为热闹。
9月24日,该营业部再度现身大宗交易“江湖”,与前一天相比,胃口明显增大,这一次该营业部一口气扫货38只蓝筹股,合计成交6083万股,总成交金额达5.05亿元。
9月23日,瑞银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曾一口吞下24只蓝筹股,合计成交金额约为1.22亿元;再之前,就是9月10日,该营业部曾出手6268.3万元,扫货21只蓝筹股。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个月不到,先后出手三次密集交易蓝筹股,不仅是对瑞银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本身来说,还是在整个大宗交易历史上,都是近年来十分罕见的频率。
沪港通推出在即,这是否代表着QFII投资者新的动向?沪上一位私募人士对此分析称,根据以往经验,QFII投资者倒腾蓝筹股,不久之后就有可能开启市场一段中短期牛市,但这次究竟结果如何?尚需拭目以待。
9月三次出手倒腾蓝筹
9月份以来,沪深两市大宗交易平台成交活跃,成交金额环比呈三倍增长,这与瑞银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国泰君安总部、海通证券国际部、东方证券东方资财等“QFII大本营”营业部的频频倒腾蓝筹股难脱干系。
瑞银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作为最大的买方,与其他机构席位,以及上述提到的其他QFII云集的席位达成交易,三次出手,合计成交金额近7亿元。
从交易信息上看,它们的交易共涉及54只A股股票,基本限于大盘蓝筹股,且以金融股占据绝对主流。
拿9月24日来说,涵盖了除平安银行(000001)、宁波银行(002142)等所有14家上市银行,还有中信证券(600030)、海通证券(600837)两家券商股,以及新华保险(601336)、中国平安(601318)、中国人寿(601628)、中国太保(601601)等所有上市保险股。9月23日和9月10日亦然,分别涉及13只和15只金融股。
值得一提的是,“两桶油”中国石化(600028)和中国石油9月24日首次被瑞银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买入。而中信证券、招商银行、伊利股份、中国平安、中国建筑、中国联通、海通证券等十余只股票则是9月出手的3个交易日均有交易。
就成交市值来看,中国平安成交金额最高,成交金额逾6000万元,其次是民生银行(600016)、中信证券(600030)、招商银行(600036),它们的成交金额也超过了3000万元。
交易双方的信息,买方别无二家,均为瑞银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而卖方,9月10日的交易,深市股票卖方是机构专用席位,沪市股票卖方则是海通证券国际部;9月23日,两市交易都是瑞银上海花园石桥路;9月24日,只有两笔海螺水泥的卖方是国泰君安总部席位,其他都是东方证券东方资财。
成交价格方面,9月23日、24日几乎都是平价成交,9月10日,也只有12只个股微幅折价,最高折价率0.53%。
QFII投资者倒仓为何故
在业内,上述提到的交易席位都是国内知名的QFII投资者聚集地,前些年海通证券国际部主动买入较多,近两年来,瑞银上海花园石桥路及瑞银证券总部才逐渐进入投资者视野,尤其是今年,其动向备受投资者关注。
其实,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机构和散户投资者处了解,其受关注的原因,主要是今年7月中旬,瑞银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曾两度罕见大手笔地“倒腾”大盘蓝筹股,而在之后不久,A股市场即开启了升势的序幕,上证综指一路攀涨了270多点,这让市场记忆深刻。
随后市场便自然形成了QFII密集倒仓可能会带来小牛市的预判。
此前,瑞银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还曾有一段光辉历史。公开信息表明,2012年11月15日,其溢价交易了两只封闭型基金——基金久嘉和基金泰和,合计3160万份,成交总额近2260.61万元,彼时大盘在经历短暂调整后,就在银行等权重股的带领下,冲上了2400点。
“究竟后市会如何,目前都是未知数。不过,借鉴历史经验,这种现象多少给投资者增加了一些看多的信心倒是真的。”中信证券投资顾问罗盛辉对此表示。
“沪港通渐行渐近,推出在即,QFII投资者在大宗交易平台上频频异动,密集倒仓蓝筹股,是不是传达着什么信号?”据罗盛辉说,近两日,不少投资者都提出这样的疑问和咨询。
有私募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QFII席位倒腾蓝筹若是“阳谋论”,则可能是自身的正常调仓,也可能与账户融资有关;“阴谋论”,则或是为沪港通推出后,享受蓝筹股可能出现的“红利”。
瑞银证券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刚结束的沪港通策略研讨会上,QFII投资者表现出了对沪港通推出后,A股市场的高度关注。
据其介绍,近280位投资者参加了会议,其中70%来自海外。讨论集中的问题包括沪港通对现有QFII制度的影响等,而之后的调查问卷亦显示,选择在沪港通开通后3个月内进入A股市场的居多。(21世纪网-21cb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