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信用卡太贵了,即使我的信誉很好,也还需要支付18%的信用卡利息,而向朋友借钱的条件就比信用卡公司优惠多了。”正是创始人雷诺·拉普兰切(RenaudLaplanche)当初的一语“怨言”缔造了LendingClub,而今,它已成为全球首个成功上市的P2P平台。
灵光一闪的产物
拉普兰切在2000年创建Matchpoint(后被Oracle收购)时产生了LendingClub的想法。正像很多其他的自助创业者一样,他用信用卡维持公司的早期运营,高昂的成本使这段信用卡负债经历“刻骨铭心”。
当时,他凑巧向朋友们借钱,而朋友们的借钱条件比信用卡公司“亲民”太多了,于是拉普兰切灵光一闪——能不能考虑把这个想法做成一个模型来提高融资效率?不过,这一“灵光”被暂时封存,或许正是为今后的璀璨闪耀积蓄着力量。
2006年7月,在Oracle工作了一年的拉普兰切决定休息一年。两周后,他收到了一张信用卡对账单,这不禁再度勾起他六年前的“惨痛”负债经历。当时的拉普兰切较六年前拥有更多的财富,信用记录也越发完善,然而他向银行借贷仍需支付18.99%的利息。
这次拉普兰切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意识到信用卡公司并不基于风险定价,他们收取的利息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这意味着信用好的客户可能为信用较差的客户“买单”。如果能把前10%或20%信用度好的客户区分出来,就能提供更低的贷款利率,这就跟朋友间的借贷一样优惠了。
不久,拉普兰切的妻子想到了LendingClub这个名字,因为这与大众概念更为接近,一看到Club便知道是大众共享资源的平台。公司建立后,资金支持便成了关键问题,而故事的推进少不了慧眼识珠并不离不弃的风投公司迦南资本(CanaanPartners)。
在A轮融资中,迦南资本和后入的西北投资一同注资1000万美元。2007年9月,LendingClub终于将为公众提供借贷服务变成了现实,随后便一举驶入发展“快车道”,6个月后贷款量增长超过1000%,达到420万美元。
当然,LendingClub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这,正是LendingClub的真实写照。
2008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定LendingClub票据为证券性质,需要准备申请注册,但光是申请注册流程的律师费就高达400万美元,而且在此过程中,新投资者不能注册,现有投资者也不能发放新贷款。
注册“劫难”过后,LendingClub于2008年10月14日重新开业,偏偏这时遇到了金融危机后最萧条的日子。但拉普兰切无所畏惧,将危机当做转机。在银行停止放贷的当口,拉普兰切认为此时比过去两年的任何时候都需要LendingClub提供服务。
资料显示,LendingClub在投资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将标的分为A-G七个级别。投资人的年化收益率根据标的级别不同,A-G的收益率从5%左右到13%左右不等。最低投资额度从25美元起投,交易成功后,投资者将在30到45天内按月获取回报。
从贷款端来看,借款会员注册后,可以向LendingClub提交贷款需求,审核后将在平台上公布,最高贷款金额为3.5万美元(约合21万元人民币),贷款期限为3年或5年。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不同,贷款利率从A到G为6%到24%不等。
聪明的借贷人
“改变银行体系,使信贷更为实惠,让投资更有价值”的初创宗旨就来源于美国民众的真实生活中,《LendingClub简史》中罗列了不少鲜活的案例。
ZacharyKnight很想完成他的私人直升机执照飞行训练,但苦于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课程。于是,他想着向“老伙计”E-loan求助,谁知贷款利息高达20%,而在他填写申请时,这个数字实际上更为离谱:33%。
于是,ZacharyKnight开始在网上另觅方向,LendingClub便在此时走进了他的视野。他申请了3年期的1万美元贷款,并拿到了13%的利率。14天后他就拿到贷款资金,正是用这笔钱,ZacharyKnight得以完成飞行学校课程,并获得直升机执照。
另一个案例更为有趣。DanBradford爱好维修旧车,修好后再出售获得可观的利润。2011年底,他在e-Bay上寻觅到一辆1977年的LandCruiser,认为有利可图,e-Bay还提供了融资方案广告,广告刊登的借贷平台正是LendingClub。
他兴奋地在深夜里便完成了申请过程,并以11.7%的利率拿到了1万美元的3年期贷款。第二天醒来,他就发现,他要的贷款在6小时内已经全部到位,6个月后,他把车卖了,还清了所有贷款。
中国投资者怎么投?
美国的故事说得再动听,终归绕不开一句“中国投资者怎么投?”
尽管当前国内P2P借贷平台10%甚至20%、30%的高收益吸引了不少普通投资人的目光,但是“跑路”问题平台频频出现,让众多投资者对于征信体系成熟的美国平台颇感兴趣,那么,究竟中国投资者可以投资如LendingClub这样的美国P2P吗?
答案是肯定的。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由于美国有《反洗钱法》及KYC法规(KnowYourCustomer,即了解你的客户),因此LendingClub对于国际的个人投资者竖起了很高的门槛:必须满足10万美元的起始资金,审核严格且流程复杂,而且更偏重机构投资者。
“具体流程包括,个人投资者需先联系LendingClub的美国客服,对方会告知所需的文件资料,在投资者将资料汇去美国后才会进行电话面试以确定客户身份。加之语言问题,这无疑为中国用户登录设置了重重‘路障’。”长期活跃在美国纽约的海投金融联合创始人JerryWang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样看来,繁琐的流程加之手续成本,将中国投资者的路基本封堵了。
当然,上帝在关上门的时候总会打开一扇窗。当前如海投金融等中国的海外投资平台可提供线上、线下的两种投资方式。
以海投金融为例,在线下,该平台在开曼群岛成立了离岸基金,以机构投资者身份代表中国投资者购买LendingClub的债权产品,避免了对于个人投资者的“歧视”,同时可扩大购买量。
此外,中国投资者通过开曼的离岸基金投资美国平台可免缴利得税(pidendtax)。关键在于,通过离岸基金,LendingClub等国外平台看不到具体的个人投资者信息(收入、住处等),只能了解基金信息,这也对个人隐私起到了保护作用。
就线上而言,当前对接美国的线上平台也有整装待发之势。如海投金融等相关平台在中国和美国申请到牌照后,中国投资者可通过平台直接购买LendingClub产品。“客户可以通过平台的模型配置选购债权产品,且平台将负责投资人认证,因此LendingClub最终看到的投资人是机构身份,可省去一定‘担忧’。”Jerry表示。
相关报道
中美P2P大不同
LendingClub诞生之初,美国社会已拥有完善的征信机制和信用体系。LendingClub所采用的借贷模式也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