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官谣”必须严惩

来源:互联网

据《新京报》8月29日报道,网络谣言泛滥被人人喊打,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刚露头的“官谣”。“官谣”的产生根源,在于急于撇清自身污点的某些单位或个人。日前,新华社记者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认后肯定”的怪现象,希望能引起一些不注重多听、多看、多调查,遇事善于说谎、急于否认的相关部门的重视。

显然,相对于居心叵测的“民谣”而言,“官谣”的杀伤力和危害性,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代表公权力的某些政府部门的发言、回应,代表的不是官员私人的立场,而是执政机关的形象和威望。公权力公然造谣说谎,会让其公信力“体无完肤”,社会效应是极其负面的。

在一些热点事件被披露后,一些公权力机关的所作所为所言,实在让人唏嘘,有的“官谣”更是漏洞百出,却依旧“自说自话”,甚至还外强中干地强调、重申,更有甚者,竟然还会假装“义正辞严”地声明:上述消息“纯属污蔑造谣”,我们正在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

《人民日报》的评论曾这样呼吁:警惕政府“无形资产”的流失!并说,“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官谣”层出不穷,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负面事件被披露,一些地方不是考虑如何积极补救、善后处理,问责追究,而是自作聪明地敷衍、应付舆情。而为了掩盖更大更深的问题,往往就会自以为是地编造谎言来欺瞒公众,企图蒙混过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殊不知,真相终究是要浮出水面的,这样干,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那些善于编造“官谣”的公权力人员应该明白,公权力之公信力是弥足珍贵、是来之不易的。突发事件之后的种种诡辩甚至造谣,都会令政府形象惨遭重创,而瞬间流失的“无形资产”,要想弥补和挽回,其代价是巨大的。应该将及时回应、告知真相、真诚整改作为一种必备的政治伦理、执政素质,面对舆论关切,把事件调查的真相及时告知公众,以自己真心诚意的举动来化解危机。

所以说,对那些滥用职权公然发表谣言、掩盖真相的官员,理应视情节给予党纪、政纪甚至是法律的制裁,而不能任由其面对公众随口胡掐。严惩“官谣”,挽救弥足珍贵的公权力之公信力,才能捍卫好政府的“无形资产”。

(吴杭民,浙江杭州)

官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