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首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于2023年12月29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浙银理财”)。
历时三年,这家银行理财公司终于获批筹建。业内人士称,理财市场规模经历从快速增长到萎缩再到修复的过程,展望2024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再增长。
银行理财公司扩容至32家
2024年1月1日,浙江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于近日收到了监管批复,获准筹建浙银理财。筹建工作完成后,该行将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开业申请。这也意味着,后续若顺利开业,浙银理财将成为我国第32家银行系理财公司,也将成为12家股份行中最后一家设立的理财公司。
从董事会通过议案到获批筹建,浙银理财的筹备历经三年有余。根据浙商银行于2020年11月发布的公告,浙银理财的注册资本拟为人民币20亿元,注册地为杭州,由浙商银行100%持股。
对于此次浙银理财筹建获批,浙商银行方面有关负责人称,这是推动理财业务回归本源,强化风险隔离,引导社会资金活水灌溉实体经济的新起点。接下来,将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完善产品体系和客户陪伴体系,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全面开启资管业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第一财经记者留意到,近年来,浙商银行积极推动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推出了“升鑫赢”“聚鑫赢”“涌薪”“涌盈”“昕泽”“鸣泉”等净值型理财产品系列。从理财规模上来看,截至2023年6月末,该行理财产品余额1764.37亿元,其中,个人、机构客户资金占比分别为91.45%和8.55%。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520.90亿元,占理财比重的86.20%。2023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累计发行理财产品2390.08亿元,为当期该行的营业收入贡献了2.17亿元的资产管理服务手续费收入。
理财公司成立步伐“变奏”
自2018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国内理财市场开启一个新的时代。2019年5月建信理财率先开业,随后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已有31家理财公司获批开业,包括26家中方全资理财公司和5家中外合资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
据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有六大行均已设立理财公司。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除了浙商银行,其余11家银行的理财公司均已落地运作。城商行方面,已有包括杭银理财、宁银理财、徽银理财、南银理财、苏银理财、青银理财、上银理财和北银理财8家理财公司设立。农商行方面,目前仅有重庆农商行开设渝农商理财公司。随着浙银理财获批设立,银行理财公司数量也将扩容至32家。
回顾银行系理财公司的成立历程,经历了由快转慢再加速的进程。2019年银行系理财公司加速落地,年内成立的理财公司多达11家,包括六大国有银行的理财公司,以及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三家股份制银行下属理财公司,此外还有杭银理财和宁银理财这两家城商行旗下的理财公司。
2020年是中小银行理财公司成立的密集期,8家中小银行理财公司及首家合资设立的理财公司相继成立,包括平安理财、华夏理财、信银理财3家股份行理财公司,徽银理财等4家城商行理财公司,渝农商行理财公司1家农商行理财公司,以及首家合资成立的汇华理财公司。
到了2021年,理财公司成立的节奏骤然放缓,当年仅有贝莱德建信理财及广银理财两家理财公司成立。2022年,理财公司的开业节奏再度提速,8家理财公司先后成立,包括浦银理财、民生理财、恒丰理财、渤银理财4家股份行下属的理财公司,也包括北银理财1家城商行旗下的理财公司,以及施罗德交银理财和高盛工银理财两家合资理财公司。2023年全年,仅有法巴农银理财在7月获批开业。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监管严控牌照关意味着理财公司大规模设立的阶段已经结束,目前属于常态化设立阶段,存续理财规模成为批复牌照的核心考虑因素。普益标准研究员姜玲认为,此次浙银理财获批筹建,表明全国性银行均获理财子牌照,中小银行或将成为接下来的牌照发放重点。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仍有广州农商银行、成都银行、西安银行、齐鲁银行、重庆银行等近十家中小银行仍在“候场”获批设立理财公司。早在2018年,广州农商银行就公告称,拟发起设立理财子公司,该行作为控股股东持股不低于51%。2019年,成都银行也公告称,拟出资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设立成都银行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2024年理财规模仍有增长空间
随着全国性银行存续理财转移至理财公司后,理财公司的产品规模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力军。2022年,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叠加债市波动影响,理财规模出现萎缩势头。进入2023年,银行理财规模持续承压,上半年理财规模降低至25万亿元附近,甚至在6月末首次被公募基金规模超越。不过,到了2023年下半年,理财规模出现反弹势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11月中旬开始的“赎回潮”带来长久负面影响,一直绵延到2023年3月底。直至2023年10月,理财市场增幅达到1.15万亿元,基本完全修复了9月的失地,2023年11月理财规模继续修复,环比增长至27.53万亿元,创下年内新高。
展望2024年,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称,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增长,他行代销渠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光大银行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历经2023年第四季度赎回冲击,对理财来说是产品定位与负债稳定性再认识的过程,短中期规模或基本维持在26万亿~30万亿元左右的量级,难以有明显突破。预估2024年理财规模增速或在5%~10%,理财规模中枢站上29万亿元。
“2024年下半年理财规模大概率重新站上30万亿元的高点。”明明认为,理财规模或在2023年12月迎来季节性的大幅回落,但市场无需担忧,2024年1月将很快恢复,2024年上半年规模预计小幅平稳增长至28万亿元左右,下半年在理财子的冲量发力之下,理财整体规模预计会回到30万亿元关口。
在理财公司设立节奏放缓和理财规模有望重回高点的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代销渠道将成为理财产品布局发力的重点。王一峰认为,展望2024年,随着理财子机构争相布局低波稳健的产品线,产品同质化特征将更加凸显,产品收益率缺乏相对吸引力背景下,理财机构间的竞争或进一步加剧。结合渠道端来看,通过明星产品系列扩大资产管理规模(AUM)、借助代销渠道增强客户触达能力或是重要抓手。
“2024年他行代销渠道将成为理财子的兵家必争之地。”明明指出,届时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优势明显的理财子将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当前,诸多大行已上架代销他行理财子的产品,发挥鲶鱼效应,倒逼本行理财子推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非依靠母行渠道优势“躺平”,同时赚取更多代销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