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当下个人投资者应如何进行投资?

来源:互联网

问题1:在过去数年,美股和A股的走势都不错,普通民众也从投资公募基金等分得一杯羹。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以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转向,权益类市场出现明显调整。接下来对权益类投资,是进是退?

在过去20年内,房地产投资才是普通民众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投资手段。然而遗憾的是,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期(也即2003年至2017年这15年)已经过去了,而且不会再复返。

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权益投资必将成为未来中国普通民众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不过,权益投资对专业性的要求要远高于房地产投资。普通民众对股票市场所知不多,容易跟潮流、炒热点,最终亏得一塌糊涂。

对他们而言,在合适的时间、挑选专业的投资者或者适合的股票,进行投资,才能保证较高的收益率。所谓合适的时间,通常是指股票市场尚未高涨、估值水平处于较低点时。专业的投资者,是指经过市场周期检验的、具有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率的公募基金。合适的股票,是指大家容易理解的、处于行业龙头的、基本面稳健的蓝筹。

从这一角度出发,目前这个时点就是一个不错的投资窗口,大盘经过持续下跌后,已经在3000点左右稳定下来。随着下半年宏观政策发力,预计股市会有不错的表现。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市盈率仅为5-6倍左右、市净率仅为0.5-0.6倍、股利支付率每年在5-6%上下。从长期持有的视角来看,这是相当不错的投资机会。

问题2:今年以来,随着央行降准降息举措不断,国内利率债的表现明显好于海外。国人一方面觉得货基、债基的收益率不高,另一方面也有对信托收益不兜底的担心。对于许多偏向保守,保本为上兼顾收益,当然收益也是多多益善的普通民众而言,如何是好?

对普通民众而言,在当前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国债、利率债基金都是回报率稳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选择,不过上述产品的收益率的确不高。然而,如果把货币市场基金、利率债基金与权益类产品投资三者组合起来,就能收到兼顾流动性、安全性与回报率的效果。

在这方面,我想提醒普通民众的是,近期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国内市场主体困难很多、部分行业处于深度调整过程中,因此,信用债市场违约风险很高,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三四线城市政府投资平台、中小民营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等。很多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以及信用债基金的底层资产,恰恰是上述违约风险较高的信用债。这方面的投资风险不容低估。

问题3:你觉得年轻人或中产阶级有没有配置保险产品的必要性?怎样量入为出、立足长远的产品选择,能既兼顾抵御长期风险又兼顾适当的理财回报?

对中产阶层的年轻人来讲,及时配置一些保险产品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对重疾保险而言,越早购入,综合成本越低。

不过,总体而言,如果仅仅把保险产品看作一种投资工具的话,这种工具的投资回报率和金融市场其他产品相比较,是相对较低的。因此,不建议把过高比例的家庭资产配置在保险产品上。

对年轻家庭而言,投入适当比例资金购入寿险、重疾险、甚至一点养老险,都是合理的选择,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冲未来家庭遭遇变故而收入显著下滑、支出明显上升的风险。

但对于家庭财富保值增值而言,仍需要投资于更多的权益性资产(例如公募基金与股票等)。对维持家庭资产流动性而言,仍需配置部分货币市场基金与利率债基金。

问题4:当下海外经济的滞涨预期和美联储的紧缩举措,可能会给国人金融资产的全球配置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把适当比例资产配置到海外,的确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甚至提高收益的作用。

从当前来看,随着美国长期利率的上升,美股与美债调整压力较大,因此即使配置美元资产的话,应更多地保持流动性,等待资产价格下跌后形成投资机会。

俄乌冲突之后,美国冻结了俄罗斯的部分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这严重损害了美国国债作为全球安全资产的信誉,未来可能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多元化其外汇储备,增持大宗商品与黄金。从这一角度来讲,尽管黄金价格近期波动性较大,但中期内黄金具有较大配置价值,可以考虑用定投方式增持。

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太大,普通民众通常难以把握其价格走势,也很难对冲相关风险,因此不建议大量投资于大宗商品相关金融产品。

问题5:中美经贸摩擦以来,尤其是近期内外部事件冲击高频的背景下,两位对国人投资理财有怎样的小小忠告或者建议?

我对普通投资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股权投资方面,逢低购入优质股票与基金长期持有,不要过分追逐市场热点;

第二,债券投资方面,要警惕未来的信用债违约风险;

第三,房地产投资方面,要警惕三四线城市房价显著下跌、流动性快速下降的风险。如果仍要购房,那么请关注以下四句话准则:大中城市、核心地段、大开发商、中小户型。这四句都与房地产投资的流动性有关;

第四,适当定投一些外币资产与黄金;

第五,对任何收益率很高、自己又不透彻理解的金融产品心怀警惕,贪婪的投机心态往往是被割韭菜的前提条件。

(张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个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