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媒体一直在讨论欧洲银行业是否会出现新的“雷曼兄弟”。没想到欧洲还未怎样,美国这边“啪”地一声先倒下了一个——期货经纪商曼氏金融(mf global)突陷危机,随即进入了破产程序。在笔者看来,此事无非是历史又一次重演。
曼氏中了欧债之“毒”
曼氏金融传统主营业务是期货交易经纪。除了代客执行交易佣金外,利息收入也是该公司的重要财源。具体说来,就是来自期货交易保证金(Margin)的利息收入。比如说老张做多一单股指期货,需要缴纳2000元保证金,小李做空同样的指数期货,也需要缴纳2000元保证金,这样曼氏金融就共收取客户4000元保证金。但是它并不需要向期货交易所缴纳保证金,因为老张和小李合起来的净头寸是零。这样曼氏金融可以把4000元投放到隔夜借贷市场,以赚取利息收入。过去,美国短期利率通常在几个百分点,期货经纪商可以拿到可观的利息收入。但近两年来,美联储一直把隔夜利率压在0~0.25%之间,令曼氏金融少了一项重要财源,不得不另想办法。
曼氏金融采取的策略是套息交易(Carry trade),就是购买大量债券,同时用这些债券作抵押去货币市场上借钱,赚取其中的利差。套息交易是大资金职业玩家的基本套路之一,主要有两个风险:一是债券可能违约的风险;二是如果突然“借不到钱”,资金链就会断裂。曼氏金融在这两方面都做出了自以为精明的安排。
首先,它选择了投资短期欧洲国债,特别是意大利的短期国债。欧债危机闹得如此凶,曼氏金融怎么还敢“顶风作案”呢?它的小算盘是:意大利两年内违约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还有efsf(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这层保险,而在两年内EFSF的资本“弹药”不至于用光,足以能够保证意大利等国债券的安全。
其次,在融资方面,曼氏金融使用了长期回购合约(Term Repo),也就是说它和货币市场投资者商定:在曼氏所持有的欧洲债券到期之前,都可以用这些债券抵押借钱。如此一来,融资似乎也有了保证,债券和回购融资之间的利差可以稳稳落袋了。万无一失的安排吧?
可惜,“固若金汤”的防线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被突破。曼氏金融的净资产只有12亿美元左右,所持资产却高达400多亿美元,杠杆率近40倍,和所有高杠杆玩家一样,它最大的弱点是融资这个环节。虽然其所持有的欧洲债券基本上没有违约风险,但当债券市价暂时下跌时,曼氏金融必须向回购合约的对手增加保证金,于是它手头的现金很快紧张起来。接下来的就是高杠杆金融机构“走向深渊”的老套路了:评级调降?隰借贷渠道关闭?隰现金告罄?隰找不到救星买家?隰申请破产保护,和《乱世华尔街》中详尽描述的LTCM、贝尔斯登、雷曼等案例如出一辙。
科尔津“飙车”出事故
曼氏金融破产和它的老总科尔津(Jon Corzine)很有关系。科尔津的履历很吓人:高盛老总、联邦参议员、新泽西州州长,此人是个政商两界通吃的大猛人。他在州长任上干过一件很猛的事:坐在汽车前排,没系安全带,让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超速到90迈(150公里/小时),结果发生了交通事故,结果州长大人撞断了十几根肋骨,差点挂了。科尔津2009年竞选连任失败后重回华尔街,出任曼氏CEO。面对业绩不振,他采取了“开到90迈,不系安全带”的对策,大举投资欧债,结果把曼氏金融带进了破产法庭。
曼氏金融的资产规模不到当年雷曼的10%,也没有太多柜上衍生品,因此曼氏金融的破产对华尔街的直接冲击有限。但是此事对市场信心的负面作用却不可小视,因为它再次以残酷的事实提醒了投资者金融类股票的巨大风险。在2007~2008年金融危机中,许多国际大金主曾经“逢低”买进过华尔街巨头们的股票,如淡马锡(新加坡主权基金)和沙特王子投资花旗银行,中投和日本三菱投资摩根士丹利等,现在都是大量账面浮亏,唯一的例外是巴菲特对于高盛的投资,那还是因为他老人家见好就收撤退及时。
经过贝尔斯登、雷曼、曼氏金融以及上述浮亏案例的“教育”,今后投资者对金融股恐怕会慎之又慎。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少受损的银行将不得不募集新股本,曼氏的破产无疑将增加它们融资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