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日前批准发布的新版《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两项团体标准将于11月1日起实施。新希望六和、通威、还大、广东恒兴等大批国内大型饲料企业已承诺,将积极采纳并执行新版标准。
与现行2008年版国家标准相比,这两项团体标准增设了粗蛋白质、总磷上限值,增加了限制性氨基酸品种。
业内认为,这背后既有畜禽养殖行业迫切需要绿色转型的考虑,也有饲料技术进步能够显著降低饲料中粗蛋白和磷的水平,而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大豆进口出现缺口亦是较为直接的触发原因。
尽管中国工业饲料以及肉、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饲料资源长期短缺,特别是蛋白饲料原料的进口依存度接近80%,这成为制约我国饲料工业和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在中国,饲料蛋白(折纯)年供应量在3800万吨左右。其中,超过60%的饲料蛋白由豆粕提供,其余为菜粕、棉粕、鱼粉、DDGS、玉米蛋白粉等植物源及动物源性饲料原料。
由于菜粕、棉粕、鱼粉等在饲料蛋白中的比例相对较少,且经历连续几年的下降之后,近两年供应才相对稳定,国内饲料蛋白近年来的增量主要来自于豆粕。
正因此,大豆进口逐年增长。2017/18年度,大豆进口升至9350万吨,2007/08年度大豆进口量为3782万吨。10年间,增长1.47倍。
需要说明的是,2006年以后,饲料工业快速增长,加上喂养方式转为全价料喂养,这一比例的增加推动了豆粕需求快速飙涨。
当前,中国进口大豆总量减少,意味着很多压榨企业要降低开工率,养殖户要寻找豆粕替代品,由此导致豆粕价格上涨,替代品价格也跟着上涨,最终推动饲料成本上涨。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接受第一财经采访表示,中国在保证国内饲料、养殖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下,在进口大豆成本上升、作为饲料蛋白质主要来源的豆粕价格持续走高之际,主动下调畜禽蛋白饲料配方的水平,这将会直接减少对豆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大豆缺口以及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也会降低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他提到,在做出推广低蛋白饲料抉择的同时,要看到对玉米饲料的需求会显著提升,需提前做好玉米供需的预案。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的进步,在合理添加合成氨基酸和酶制剂的前提下,配合饲料中粗蛋白和磷的水平会显著降低。而专家研究结果及国内相关养殖企业应用实践表明,该标准的指标设置完全可以满足养殖动物生长需求,不会降低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也不会影响畜产品的生产周期。
以肉蛋奶的产量来折算,中国每年的配合料需求在3.5亿吨左右。考虑到当前推进的低蛋白饲料为商品饲料,且不包括水产饲料,业内估计,每年禽类及猪全价料产量在1.65亿吨左右。
林国发称,这次饲料标准的调整主要是调低中大畜禽饲料粗蛋白含量,按照平均调低1%百分点粗蛋白,并使用玉米替代,将可减少490万吨豆粕;而调低2%百分点粗蛋白,并使用玉米替代,可减少980万吨左右豆粕。
他说,当前中国猪饲料粗蛋白含量较国际平均水平偏高,特别是中大猪,超过1-2%。生猪各个阶段及禽类饲料情况,饲料粗蛋白含量下调1-1.5%可行性更高。
根据初步评估,因为非洲猪瘟,将导致明年生猪供应下降,猪饲料需求下降,从而减少豆粕的需求量。再结合低蛋白饲料推广,2019年将降低350-450万吨豆粕需求量。随着低蛋白饲料逐步被养殖户接受,再加上养殖户自配料中也逐步调低蛋白含量,理论上最高可减少1000万吨左右豆粕需求。由于大豆经过压榨之后78.5%为豆粕,这意味着理论上最高可减少1000-1200万吨大豆进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