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葬礼上的死亡》黑人喜剧vs.英式幽默

来源:互联网

好莱坞向来奉行拿来主义,其中既有惨不忍睹的鱼目混珠之作,也不乏令人惊艳的神来之笔。翻拍片的“本尊”通常具备两大特征:或是因其年代久远,制片商可 以借怀旧之名赚个盆满钵满;或是属于经典外语片,与美国观众之间存在一定隔阂。

由此观之,2010版《葬礼上的死亡》算得上是翻拍片中的异数:原作上映后 不到三年,内尔?拉布特(Neil LaBute)就迫不及待地请来金牌编剧迪恩?克雷格(Dean Craig)重新打造剧本,力图用黑人喜剧元素来中和冷调子的英式黑色幽默。

拉布特的翻拍究竟是多此一举还是锦上添花?从新鲜出炉的北美票房排行榜来看,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风格鲜明的美式幽默成功地避免了原作叫好不叫座的命运,优秀的剧本与创意又使其免于评论界的口诛笔伐,拉布特的中庸之道虽说是惊喜欠奉,却也不乏点睛之笔。

黑人喜剧调和英式幽默

在葬礼这样极度阴郁肃穆的场合,竟也能不断涌出幽默气息:一个希望诸事顺利却又天不遂人愿的长子、一位求子心切的妻子、一位误食迷幻药之后在屋顶上大跳裸舞的未婚夫、一个订婚后依然和前男友纠缠不清的侄女、一个牛皮不断脾气火暴的叔叔再加上未能将秘密带进棺材的同性恋老爹……西方人百无禁忌的搞笑天分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诚如1997版导演弗兰克?奥兹(Frank Oz)所言:“将绝望的事情再度绝望化,负负得正的结果就是能够让故事变得更加有趣,充满了无数个滑稽的可能性。”

与旧版相比,《葬礼上的死亡》(2010)并未在内容和情节上做出多大改动,只不过是将故事的背景从英国转移到了洛杉矶郊区,将人物设定从淡定沉着的英国上层社会改成了南加州的非裔中产阶级。作为一位著名的厌世者,拉布特既不愿将“葬礼”打造成一个喧闹伧俗的狂欢嘉年华,也不打算和投资人的腰包过不去。就此而言,继续起用原作编剧克雷格的决定不可谓不明智,后者几乎是毫不费 力地复制了旧版的框架与节奏,并用黑人喜剧元素中和了偏冷的英式基调,使之在保留原作魅力的同时,更适合当今观众的口味与好莱坞影星的演绎。

不少观众抱怨2010版“葬礼”有近亲繁殖之嫌,惊喜不足,新意欠奉,然而若是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影片为英美喜剧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对照:如果说奥兹 更注重演员的戏剧功底,那么拉布特的选角则是以喜剧天分为准绳,原本微妙细腻的英式幽默亦被改造成了风格鲜明、大开大合的美国黑人喜剧。尽管新版的素材和笑料与原作几乎并无二致,却多了一分夸张,少了一丝荒诞;有时两者都能让人笑破肚皮,搞笑手法却又是大相径庭,花样百出。

出色的群戏,优秀的喜剧

旧版“葬礼”中的群戏极为出色,所幸的是,拉布特亦成功地召集了一个强大的演员阵容,从而使影片的水准上升了一个层次。每个小角色都令人过目难忘,每一位演员都极具天分,其中大部分都不曾有过类似的合作经验,然而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

新版的群戏动态十足,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相互交融而又不着痕迹,压根儿不存在所谓的抢戏。例如,卢克?威尔逊足以凭一己之力撑起一部喜剧,然而在片中他仅扮演了纠缠不清的前男友这一小角色,发挥空间相对有限,但“笑果”十足,令人捧腹。饰演长子亚伦的克里斯?洛克表现得相当内敛克制,尽管最近大银幕成绩惨淡的他急需一部咸鱼翻生之作;其他引人注目的角色还包括“野猪般到处发情”的弟弟马丁?劳伦斯、成功的垃圾小说作家瑞安、急躁而贪婪的牧师基思?大卫、对未能抱上孙子耿耿于怀的死者遗孀利娜?豪尔以及为老不尊的叔叔丹尼?格洛弗。当患有疑病性忧郁症的远亲特雷西?摩根将坐在轮椅上的老头推到浴室中时,坐便器发生了一次“喷粪”大爆炸,这个镜头在预告片中引起一片尖叫,堪称屡试不爽的“金牌笑料”。

遗憾的是,新版“葬礼”依然未能达到原作的高度,导演对于故事背景的“乾坤 大挪移”似乎无意作出任何文化层面的阐释,致使其内涵大打折扣。许多笑料因为脱离原来背景而变得索然无味,用直白的方式抖包袱对于含蓄的英式幽默元素来说似乎也有些水土不服。总体而言,2010版“葬礼”算得上是一部能够取悦大众的优秀喜剧片,只不过和多数好莱坞翻拍片一样,它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离“经典”却依然遥远。

葬礼上的死亡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