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微博该戴“紧箍”?

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勃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并意识到类似微博这样新传播工具的“威力”。日前,一位接近管理层的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基金监管部门近期正在调研微博这一新的课题,并有望推出针对该平台的管理办法。

“微博形式该不该接受一定形式的管理,这在传播业界本来就有着很大的争议。”上海地区某高校传播领域的研究人士向本报称,与其他传播方式不同,微博这一新传播方式有着很强的“草根性”,即产生于该平台的内容往往是直接面向大众所发布的,且有很大的受众波及面。“如果某位‘意见领袖’在微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无论是这位发布信息的人士本人,还是其发布的信息,都会迅速得到广泛的关注,并获得很大的社会反响,并将微博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反过来说,如果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存在较为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就对部分人群产生极为明显的负面作用,“尤其是那些牵涉到金融、经济的信息,将产生明显的误导,并造成巨大的不良后果”。显然,一旦微博纳入信息监管范畴,那么至少将在局部领域形成很大的示范效应,微博这一信息平台的价值和意义也要打上问号。

事实上,近年来微博信息之所以被各方关注,似乎是因为在该类平台上发布的信息有很强随意性,加之微博信息的发布时间十分迅速,并能在短暂时间里马上被各类人群所知晓。这种快速传播的高效性,令人防不胜防。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向本报坦承,微博在信息发布上确实有很强的及时性,但信息的准确度、专业性则大有疑问。“无深入分析的内容,往往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后果,令当事人受伤。”更有甚者,微博牵涉到基金公司合规管理、风险控制的内容受到严峻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行业之所以关注微博,是与其行业特性有很大关系。由于基金行业面对的是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因此,基金行业的公众性与生俱来。比如,目前国内基金公司的基金持有人多则上千万,少则也有数十万之多。如此广大的牵涉面,不能不让有关方面在对待微博传播方式上格外小心翼翼。而作为新的传播工具,微博平台和方式恰是和公众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任何人都能在该平台上发布任何意见,而那些直接相关者却似乎在新技术面前显得十分尴尬和无能为力。

“作为一家带有鲜明公众性质的公司,我们不反对批评性甚至批判性意见,并希望各方对基金行业的发展提出宝贵的真知灼见,但也无法容忍那些捕风捉影的信息,从而给持有人信心造成巨大阴影。”一家基金公司负责人表示,信息的真实性在基金行业显得格外重要,否则,那些被颠倒的事实容易引起投资者的混乱。

而一位长期观察基金行业的专家则认为,对于新的传播方式和工具,基金行业应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从实际中出现的情况看,不透明的运作往往会导致各种不实信息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并直接损害基金持有人的信心,这自然也为微博上小道消息滋生提供了土壤。”当然,在新兴市场之中,微博的社会敏感性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相当多的基金公司已经在大门户网站的微博平台上“安营扎寨”。但从现实情况看,大众似乎在微博这一全新的平台上并不买基金公司的账。比如,无论从粉丝数,还是从互动的频率看,基金公司官博的活跃度明显低于预期。显然,面对新的课题,基金行业似乎准备不足,并仓促上阵。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大爆炸,如何找到一条符合行业健康发展的良性之路?如何与公众达成良好的互动并加强合规管理?这些都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也是发人深思的。

戴戴蹲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