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二十大后首个“两会”的政策展望(下)

来源:互联网

4.科技:聚焦自立自强、发展数字经济

近期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回顾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的政策脉络,可以发现科技政策的重心聚焦科技自立自强。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3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此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也是政策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内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科技自立自强仍是政策焦点。外部来看,海外限制凸显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要性。近年来单边主义盛行,全球正常的科技资源自由流通和科技交流合作受到限制。去年9月美国芯片厂商英伟达称美国官员要求其停止向中国出口2种尖端人工智能芯片;今年1月美国、荷兰、日本就共同限制向中国出口半导体设备达成共识。可以预见,缺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将使我国科技行业在面临外部威胁时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加强科技安全不容迟缓。内部来看,我国科技产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仍存。一方面,基础研究是从源头和底层解决核心技术问题的关键,而长期以来我国依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追赶路径,这也导致我国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21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R&D支出的比重为6.1%,远低于美国(基础研究投入占R&D支出比重为15%,下同)、日本(12%)、韩国(14%)等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我国发明专利总量上升较快,但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不够充分。2020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仅占 GDP的12%,远低于美国的35%和欧盟的39%。我国专利成果占优的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其专利成果的转让数占其科技成果专利申请总数的比例仅为6.15%,反观美,日,德等国家的高校,麻省理工大学专利转让率为33.5%,东京大学为23.67%,慕尼黑工业大学为23.36%。基于此,我们认为两会或将继续强化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参考发达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经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预计政策将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校企在科创领域加强合作,打造创新型国企、央企,加大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领域的投入,并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民营企业加大投入,推动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进程加速。

数字经济是扩内需+供给侧改革结合点,仍将是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我们在《策略对话行业:数字经济的逻辑和亮点-20230208》中提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正是扩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具备供给创造需求的特质,已成为重塑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我们预计在稳增长背景下,数字经济将是两会科技政策落地的重要方向,政府对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投入或将不断加大。其中,22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数据二十条”,这作为我国数据要素“1+N”政策设计架构中的顶层设计,为数据产权界定、数据市场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指明了大方向。近期杭州、深圳等地已出台数据运营、数据产权登记相关的政策制度(征求意见稿)安排,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政策出台,充分发挥中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辐射硬件、软件、服务商等TMT领域,政策支持下数字经济建设提速,有望提振行业基本面,我们预计TMT板块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望达到25%左右,在大类行业中增速最快且环比改善幅度最明显。当前TMT板块整体仍是低估低配,政策支持下数字经济发展提速,将催化低估低配的TMT行情展开。

5.消费: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扩内需中,恢复和扩大消费在优先位置。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3年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其中恢复和扩大消费在扩内需中处于优先位置,会议要求“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随后部委层面针对促消费政策进一步表态。去年年底,商务部表示,汽车、家电、家居、餐饮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是消费的“顶梁柱”。着力稳定汽车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支持餐饮等行业恢复发展,促进家电家居消费,推动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此外,22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明确了中长期全面促进消费的方向:对于汽车、居住等传统消费要增加优质供给;对于服务消费要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和银发经济;并提出要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政策上之所以多次强调促消费,主因2022年以来消费受到了较大冲击。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0.2%,相比疫情之前2019年8%左右的中枢有较大差距。消费承压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疫情扰动下,居民消费场景缺失;二是地产下行对相关消费形成拖累;三是居民收入受损,消费意愿不足。

防疫政策优化、人口流动恢复正常,对消费改善形成有利条件。随着22年11月以来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当前人口流动已基本恢复至常态化水平,对消费的改善形成有力条件。市内交通方面,截至23/2/23,百城拥堵延时指数已回升至19年农历同期的100.4%;27城地铁客流量已达到19年农历同期的118%,市内人口流动已恢复正常。城际交通方面,全国迁徙规模指数修复至疫情前的137%,修复程度较前一周(123%)进一步扩大,城市务工人员返城潮或仍在持续。

受损较多的消费领域或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考虑到去年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决策层对经济工作的部署和规划,我们认为两会消费政策或从以下方向出发。第一,将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基础,对近两年受损较多的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或得到进一步落实,促进装潢、家居、家电等居住消费提升。另一方面,对于受疫情冲击较大传统消费,餐饮、文旅或得到更多帮扶。第二,符合长期战略规划的领域或将进一步强化。今年以来促汽车消费被部委多次提及,上海、合肥、重庆等地陆续出台新能源车置换补贴,如上海市将延续实施新能源车置换补贴至2023年6月30日,并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往后看,更多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也值得关注。第三,消费发力离不开资金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我们认为财政将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此外,还将提高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消费环境。

消费领域重视供给收缩明显的子行业。未来疫情扰动渐去叠加政策支持有望推动消费基本面改善,但22年10月底以来消费板块股价已有修复,往未来看需关注消费板块业绩弹性更大的领域。我们在《供给侧看消费机会在何处?——后“疫”时代报告系列4-20230222》中分析过,消费行业中前期供给收缩明显的行业业绩弹性将更大。中观行业层面,疫情期间啤酒白酒、服务类消费、黄金珠宝、超市供给明显收缩。微观供给层面,2020年以来白酒&啤酒、黄金珠宝、餐饮、酒店上市公司相关供给逆势扩张,航空、超市、影视院线上市公司受损程度小于行业;而当下更多的潜在供给产能也意味着这类公司在后续消费复苏时有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结合市场面数据来看,业绩修复预期下,当前估值相对合理的啤酒、酒店、黄金珠宝行业或相对较优。

  • 二十大后首个“两会”的政策展望(上)

(荀玉根为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梁中华为海通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姜珮珊为海通债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吴信坤为海通证券策略联席首席分析师)

两会结束政策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