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28日,今年中国内地综合票房已达541亿,相对于疲软的2016年,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数字。回顾这一年的国产电影,除了以一己之力狂揽56亿票房的《战狼2》,《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电影在市场上的突破同样意义非凡。
《冈仁波齐》票房破千万之时,导演管虎发微博称:“这个过千万,其意义远大于常规市场的30亿。”这部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电影在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5》的夹击下实现票房破亿。暑期档纪录片《二十二》排片则从首日的1.5%一路逆袭至10%,累计票房1.7亿,这也是纪录片领域前所未有的成绩——去年现象级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票房是6647万。艺术电影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冈仁波齐》出品人路伟,也是现象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最重要的幕后推手,在他看来,中国在世界电影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就两种类型,一种是艺术电影,一种是动画电影:“艺术电影书写这个时代,关于一个地域的文化和信仰,关于人性,这些东西看上去不同,归根到底基于全球观众的共同心理。”
以《冈仁波齐》为例,路伟记得点映时几位创投圈的朋友的反馈:美团的创始人王兴看到了重复,他是重复创业者;新东方的俞敏洪看到了远方,他是一直在路上的人;高瓴资本的张磊觉得有一种平地起惊雷的震撼感。“投资人、创业者从不同角度看待《冈仁波齐》,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电影的高级之处,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众生相。”
在他看来,中国艺术电影市场已经开始成长:“内容本身的品质更高了,更能呼应当下人的心理。”更重要的是用户本身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基础,让用户开始进行非常清晰的分类和分层,能够让好的片子找到好的用户。”与此同时,影院的供给量也变得非常丰富,因此才会产生分类定位的可能,“影院不用天天只放商业片,做文艺片,上座率也在慢慢提升。”
“平静才是生活嘛。”他说,“哪能天天都在风口浪尖。”视效大片这两年增长速度放缓,很多电影的收益和预期相差很多,这是全球范围内电影人的共识。而在导演郭柯看来,《二十二》的成功是国产保护月、明星微博推荐、媒体宣传等多重因素综合在一起造就的奇迹,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可复制性。“我只是觉得其实能看到一点,不要把我们的观众想象成只会看爆米花电影的一群人。”
参与《冈仁波齐》宣发的“放大电影”创始人水怪告诉第一财经:“这两年,小体量的作者电影,或者泛泛一点来讲的文艺片,只要质量跟口碑没有问题,宣发不出大纰漏,都能获得比较不错的票房。现在市场上口碑越好的电影,逆袭的可能会越大,不管是大体量的商业片,还是小体量的这个文艺片都是这样的趋势,这说明市场正在成熟。”
但今年仍有不少口碑出色的艺术电影票房成绩不理想。在路伟看来,艺术电影最大的问题不在创作端,而是宣发端,没能击中核心观众。“做片子是50分,卖片子是50分,加起来才是100分。现在艺术电影宣发端的减分非常多。很多人把艺术电影按照商业电影的流程和模式做推广,十有八九回报率不高,它有它的艺术特质,就像艺术品一样,只卖给最精准那一部分人。商业片就是一般消费品,艺术片是奢侈品。”艺术电影应该小规模地测试市场,找一个合适的档期上映,比如最近的档期特别适合艺术电影,商业片特别多,大家有点观影疲劳,需要一点这种安静的、心灵上的片子,《芳华》这个电影爆了,和档期整体的心理情绪有很强的关系。”
至于创作端,郭柯觉得应该警惕某种现象:“我听说,现在报备的纪录片比往年要多得多。纪录片行业的火苗着了,但后面是添柴还是浇水,这很重要。”郭柯希望不要因为一两部电影成功的缘故,热钱蜂拥而至,把观众心中好不容易升起的火苗浇灭了。他甚至认为,《二十二》的票房成绩并不一定是好事,“大家只会看结果,结果是三四百万的成本,就是一亿多票房了,但是它背后的故事,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
《二十二》从开始拍摄到公映,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如果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做片子,一定是有机会的,但是老板能不能扛得住将近四年的时间回收成本?做快餐,我觉得够呛,人与人之间心是相通的,你在片子里玩鸡贼,挣快钱,观众是能体会到的。”
路伟觉得,从产业发展的大格局来看,钱自然是越多越好,风起云涌先让这个类型变得充分,然后大浪淘沙,最终只有找到电影本质的人才能够活下来。“投资行业有一句话特别好,你活得越长,离本质越近。”
“现在大家都奔着做爆款去做,忽略了作品的精品性,这挺悲哀的。”回首2015年,那是中国电影市场最火爆的一年。很多钱进入了电影行业,项目投资额越来越高,公司融资,欢呼声一片,但2016年就比较惨淡,路伟说,“大家对行业没有深度分析,对产品本身也没有那么熟悉,看到一种现象就盲目跟进,风险很大。”
“《二十二》这样的电影真的会让人蠢蠢欲动,投资小,又是年轻导演,好像也没有什么导演技术,像《芳华》这样的人们反而不会多想,因为他是冯小刚导演,大多数人的阅历和能力达不到。”郭柯说,现在他就是在十字路口,“希望自己不要迷失,把路走好,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