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最新城市排名出炉,谁快了谁慢了谁晋级谁掉队?

来源:互联网

这几天,随着各市经济数据的陆续出炉,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变化。

“第四城”之争激烈

先说前十大城市中,“第四城”之争无疑最为激烈。自从2017年重庆GDP首度超过广州以来,渝穗两地你追我赶一直在缠斗。今年一季度,广州一度重新领先重庆,但到了二季度重庆又反超了回来,三季度末两者的差距已由上半年的200多亿元进一步扩大到近500亿元。

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较江苏双雄苏州、南京,广州以及同为粤省龙头的深圳,无论是增速还是增量都能力压对方一头。不过这也引出另一个话题:既然头部城市那么强,为啥广东前三季度的整体表现却不及江苏,GDP还被后者一点点追赶上?

关于这点,我在《超大特大城市何以扎堆长三角?》一文中有所提及,简单说就是广东经济几乎全靠“广深佛莞”四驾马车在拉动,而江苏则是“十三太保打群架”,广东本来就以寡敌众。万一这四驾马车中再有一驾腿瘸了,整体的车速都会慢下来。

而此次拖累广东的,主要是东莞。

前三季度,受外贸(-12.8%)、工业(-0.3%)两方面因素的拖累,东莞GDP名义增速只有1.47%,在24个万亿城市中排名垫底,只有江苏增速最慢的南通(3.75%)的一半都不到。

好在这种情况有望得到改善。

国家级都市圈或继续扩容

最近,《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全国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的消息引发很多关注。但其实,获批的都市圈数量可能不止10个,而是13个。

10月18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所属事业单位青岛市交通科学研究院曾在微信公众号中提及:青岛都市圈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杭州、沈阳、郑州、广州、深圳都市圈之后,国家批复的第13个都市圈。

虽然该文章连同“青岛交通”的微博后来都删了,但这份名单却颇值得玩味。它与郑州都市圈是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的消息互为佐证,既确认了杭州是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同时也第一次透露了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可能也已晋级“国家队”的消息。

根据2022年7月20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市全域,佛山市全域,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的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2020年七普人口3242万。

而深圳都市圈则包括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东莞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2020年七普人口3375万。

对比国家发改委关于都市圈“基本范围是1小时通勤圈,2万多平方公里”的要求,广深两大都市圈的范围刚刚好,不会出现像武汉都市圈那样从“1+8”到“1+3”的瘦身情况。

事实上,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广东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珠三角的资源、产业始终无法外溢,与粤东西北实现互动发展。甚至珠三角内部广深佛莞与其他5市之间也存在明显断层。

虽然深圳、广州分别与汕尾、清远搞了两个特别合作区,但面积有限。而随着广深两大都市圈的升级,有助于扩展广深乃至珠三角东翼、北翼的地理边界,实现珠三角发展成果的外溢,增强惠州、肇庆、清远等城市的经济实力,协力广东更好地守卫“第一省”的江湖地位。

宁波、青岛挑战天津

跟前十大城市座次逐渐尘埃落定不同,十一到二十位的城市则处于大混战阶段。其中的第一个悬念就是,第11名城市何时易主?

目前排名第11位的城市是天津。

对天津发起挑战的最强有力竞争城市是宁波,目前两者GDP只差不到450亿,而光是今年前三季度就缩小了250亿,差距仅一步之遥。但是正当人们准备为宁波欢呼之时,后面的青岛也赶了上来。前三季度一口气追了宁波135亿,两者的差距仅剩下48亿。未来说不定,宁波还没赶超天津,位次还没前进,反而先后退了。而这也是留给观察者的第二个悬念。

其实宁波、青岛还有无锡,这些年一直处于你追我赶的状态,且各有优势。无锡产业发达,宁波港口优势明显,而青岛则有政策加持。青岛都市圈无论有没有获得国家批复,其能得到的省级层面的扶持,都明显超过宁波都市圈。

这种竞争状态,对于三者都有好处。无锡暂且不说,起码宁波、青岛皆有可能赶超天津。一旦实现,除了排名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北方第二城”的易主,或者说复位。毕竟,民国时候就是“上青天”这样排名的,青岛在天津前面。

强省会战略的作用

相比一万亿段城市的你追我赶、胜负未定,9000亿段城市的排名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动。济南、合肥两大省会双双赶超泉州、南通这两个经济强市。目前它们距离全国排名第三的地级市佛山,分别只剩下41亿、52亿元。按照这两年三者的发展速度,赶超几乎只是个时间问题。

济南、合肥排名的上升,再一次印证了强省会战略的作用。而能佐证这点的,还有福建。

总体来说,今年福建的经济表现并不算好。前三季度全省名义增速仅3.51%,在前十大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二,只比河南强一些。GDP总量也因此被湖北赶超,排名落到第八。

具体到城市,全省三驾马车之中的泉州、厦门,名义增速分别只有2.3%和1.7%,前者在24个万亿GDP城市中名列倒数第二(仅强过东莞),而后者则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垫底。受此影响,不仅泉州被济南、合肥反超,厦门也被沈阳追上。尤其是后一个位次变化,冲击了人们关于城市排名南升北降的固有印象。

事实上,厦门虽然顶着副省级城市的头衔,但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始终不脱三线城市的底色。以前三季度厦门经济最大的失分项工业为例,很多人喜欢批评杭州经济脱实向虚,制造业跛脚,其实在副省级城市中,工业表现倒数的是厦门。论体量,厦门只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一个千亿产业;论增长,前三季度厦门二产增加值下降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5%。而唯一千亿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更是下降了12.0%。

反观省会福州,前三季度名义增速达到7.26%,排名全省第一,在万亿GDP城市中也仅次于成都(7.93%)。GDP增量(598.11亿)接近排名第二至五位的泉州(204.13亿)、漳州(199.19亿)、宁德(133.13亿)、厦门(97.53亿)四市的总和,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拉动了福建经济的增长。

地级市增长不乏亮点

虽然地级市的增长后劲整体不如省会,但其中也不乏亮点。比如最近被媒体关注讨论较多、年底GDP即将突破万亿大关的烟台和常州,前三季度的名义增速一个达到8.03%,在30个万亿及准万亿GDP城市中排名第一;另一个也有6.75%,在江苏省排名第二,是江苏经济追赶广东的重要功臣。

此外,候补万亿GDP城市中值得关注的还有温州。

自从2011年发生金融风波后,过去十来年,曾经风光无限的温州,几乎成了一个被忽视甚至被轻视的城市。偶尔引发外界关注,也或是因为网红歌曲《江南皮革厂》,或是由于房价腰斩领跌全国。

即便是在浙江省内,温州的实际地位也在不断下降。从曾经与杭甬并列的铁三角,到与金(华)义(乌)一同列入四大都市圈,再到最新的杭甬双城记,地处浙南的温州越来越被边缘化。而浙北的绍兴、嘉兴,依托杭州湾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的东风,纷纷对温州的“第三城”地位发起挑战。最接近时,绍兴GDP一度仅差温州30亿元,“第三城”险些易主。

正是在如此不利情势下,温州痛定思痛,重新树立起制造业立市、强市、兴市、富民的理念。过去十年,温州苦练内功,加速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口,一大批新能源重大产业项目纷纷布局,新能源产业全链条加速成形,同时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集聚生命健康项目,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如今的温州,虽然跟改开初期最为风光的时候还是不能比,但产业经济毕竟实现了触底反弹,并呈现加速发展势头。十年(2013~2022)间,温州GDP增长了97.4%,高于徐州(85.1%)、唐山(80.3%)、大连(71.9%)等其他几个候补万亿GDP城市。不仅全国排名重返前三十,在省内也重新拉开与绍兴、嘉兴的距离。

不过绍兴、嘉兴毕竟还有产业基础,像嘉兴的千亿产业数量多达4个,比省会杭州还多一个,千亿产业总值高居全国22位,领先一众省会城市。所以尽管赶超温州暂时无望,但从全国来看,排名还是在稳步上升的。2013年时,绍兴、嘉兴分别位居全国第38和第51位,到今年前三季度已经上升至第34和第41位,分别进步了4个和10个名次,各自超过了石家庄、长春和哈尔滨等省会。这也证明,并非省会都一定强,地级市就一定不行。

而那些依靠能源的城市,经济表现则时好时坏。比如榆林、鄂尔多斯,去年由于俄乌冲突导致全球能源价格高涨,其经济增速惊人,分别达到20.39%和19.04%,超过了几乎所有省会城市。特别是榆林,GDP一年暴涨了1108.47亿元,增量仅次于北上深渝苏,和宁波(1109.38亿)持平,超过包括广州、杭州、成都、南京、天津在内的一众一线、新一线城市。

可惜这种增长势头仅仅持续了一年,今年就泯然众人矣。前三季度榆林名义增速5.88%,鄂尔多斯则只有4.9%,而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省会的太原,甚至出现了负增长(-0.25%),总量也减少了10.07亿,被济宁、惠州、宜昌等一堆普通地级市超过,堪称“最惨省会”。不过,相比总量的增减、排名的进退,产业转型或许才是这类城市现阶段最该焦虑和努力的问题。

(作者系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家、“为父亲写史”计划发起人、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主理人)

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网红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