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满满做好文化产权交易所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尽微薄之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这就昭示着我们党以无比巨大的勇气从国家层面上吹响了用“文化梦”建设“中国梦”的号角。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文交所)作为承担国家文化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的重要载体,有责任有义务在建设文化梦、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应有之力。
一、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必须走出发展的迷茫和困惑。
(一)文交所是党委政府整体改革顶层设计应运而生的产物。
2002年以后,文化产业突破原来局限于演艺娱乐业的范畴,拓展为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媒体网络、演艺演出、文化生产、交流、消费等在内的“大文化”体系。国家相应的政策措施也相应出台。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的作用凸显。文化产权不仅仅被看作是观念或意识形态的东西,而成为一种要素进入产业链中,这也使它和其他的资源类型一样拥有了产权问题。文化产权已经从概念层面上升到业态发展的高度。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纵深化,文化产权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市场,迫切需要一个与文化产业相匹配、适应文化特性的交易平台,来发现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文交所)和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以下简称艺交所)顺势而生。
一般而言,设立文交所的区域,基本都是文化资源大省,作为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区域文化产权交易所,这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的重大举措,是地方党委政府在省级层面的重大设计。
(二)文交所的健康发展必须理清思路,走出迷茫与困惑。
文交所作为一种全新的业态,从初创开始,围绕着如何生存、如何健康有序发展这个命题一直处于一种摸索前行和探索发展的寻求进程中,更为准确的表述就是,文交所正面临一场艰难与迷茫的转型。最初,由于部分艺交所股权结构设计不合理,对应的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导致部分艺交所过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在交易方式上,过分依赖类证券化模式,导致艺交所交易乱象频生。由此产生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暴涨暴跌,使文交所整体形象受到了质疑,进而全体叫停进行全国性的全面清理整顿。全国80多家大大小小的文交所通过验收的仅保留了20多家。尽管由于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以下简称艺交所)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累及影响了文交所的形象和发展,但其发展的欲望和创新的冲动给我们弄清文化产权和文交所的内涵和外延,帮助我们走出认识和实践的误区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作用。
文交所与其他文化金融企业的区别在于不仅强调文化与金融的对接,更强调在交易中利用金融规则来完善和促进交易。文交所一方面作为经营性主体,要通过推动文化股权、物权、债权等各类产权的进场交易,实现经营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文交所承担着要素流通和文化价值转化的责任,成为满足全民文化创意、文化消费与文化投资的专业服务平台,并作为承担国家文化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的重要载体,又具有公益性。为此,区域文交所始终坚持理性经营、以法合规运作,坚决不碰法律和政策的底线,始终按照地方党委政府要求自律自省,定位于搭建立足地方、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文化企业投融资平台”与“文化艺术品流转平台”,有力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所在区域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中心之一。
(三)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功能地位和发展必须承载更重要的历史担当,务必树立必须做好文化产权交易所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综观党的十八大论述,结合文交所的历史使命,文化产权作为产权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定位决定了其使命必须围绕文化产权做文章,必须发挥文化产权要素组合、整合、升华的重要平台作用,必须在文化产权交易促进廉政建设、做好文化企业孵化器发展文化事业、拓展艺术品交易繁荣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四公(公开、公正、公平、公信)职能作用。但现状和现实迫使文交所的发展必须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文交所作为一种新的市场形态,是文化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创新和补充,通过平台化的交易形式使得文化资源真正形成产业化,将文化领域的偶然性交易变为一种常态的市场交易,让各种要素频繁交易,扩大成交额,形成规模集约效应。目前,文交所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定位过窄与定位泛化的问题,对自己定位尚不清晰。在发展初期,过分注重艺术品份额类证券化交易的模式,窄化了文交所的基本定位;清理整顿以后,文交所的发展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部分文交所在市场最前线将交易环节的所有事情都搬到文交所这个平台上,又泛化了文交所的基本定位。导致了目前文交所定位模糊,主业不明确,这是文交所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之一。然而文交所应是一个文化艺术价值发现、整合、管理与交易的平台,不应成为份额化交易的平台。应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导向与市场机制取向的结合上寻找定位;在文化资源产权化、产权市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金融化这一发展大势中寻找定位,这才是文交所走出单一化模式、进行转型的关键。
文交所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之二,是支持文交所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到位。一是政策不明确。表现为,多头管理、监管不足、支持不足。文化产权作为代表国家实力和民族形象的有形要素,其交易同产权交易一样,具有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特点。目前,宣传、财政、文化、国资、金融等部门存在“谁都对文交所行使监管权力,但谁都不承担监管责任,谁都不支持发展”等问题。由于多头管理,各部门之间缺少统一协调机制,对于文交所在监管和交易设计上等同于一般的产权交易市场,导致监管不足、限制过严的情况出现。文交所模式经营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不仅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更需要规范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特别是有关部门应针对异地文交所以及非权益性机构蚕食山东文化产权市场的局面,尽快出台有利于文交所发展、有利于文交所跨区域展业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二是股东层面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当前,部分文交所的股权结构多元化,甚至存在部分私营股权介入,导致部分文交所受到股东利益短期化的驱动, 为了追求当期回报,超范围经营或者将体现国家公益性质的业务边缘化,甚至忽略风险追求份额化等标准化产品。为此,股东层面一定要在短期利益面前不急功近利,要“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树立信心和信任,为文交所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和可持续的战略支持。
文交所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之三,是文交所自身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特别是严重缺乏既懂文化产业又有深厚金融功底的复合型人才。从文交所目前所从事的行业来看,一是商业模式模糊。文交所涉及到文化和金融两大领域,是一种新生业态,至今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可资使用,这就决定了文交所既需要积极大胆的又必须审慎稳重的在“文化+资本”的融合上探索一条可行的新路子,形成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其二,人才匮乏。在文交所商业模式的探索进程中,这两个领域的融合都兼具专业化和实践化的特点,既强调两个专业相融合的学术理论背景,又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市场实践和操作能力。这就决定了文交所的从业人员需要的是既懂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市场和文化艺术品又熟悉经济金融政策、文化金融产品、金融规律、商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一则社会上金融与文化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二则由于文交所国有股东背景原因,造成普遍的薪酬水平过低,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使得文交所目前存在显著的人才短板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多数文交所现有的管理体制以及股东背景下,中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这恰恰是目前文交所没有形成成熟商业模式、走出迷茫和困惑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为山东省区域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