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天气转凉,经历了萎靡不振的苦夏,人们食欲渐渐恢复。民谚曰:“秋天进补,春天打虎。”秋冬时节进补最有利于固本培元,使体内阴阳气血得到调整。秋补有药补和食补两种:前者有针对的体质,也需专业知识;后者多依赖经验常识,故成为民间最普遍的饮食习俗。
贴秋膘
人们常说立秋后要“贴秋膘”,首选吃肉,也可吃肉馅饺子,总之要吃营养丰富的美食佳肴。旧时立秋这天还讲究“悬秤称人”,即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称重;孩童则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里,吊在秤钩上称体重,和立夏时的比较一下。若掉了秤,说明身体亏欠,就更要吃些好的弥补了。不过,悬秤一般称小孩儿多,小孩儿长身体,体重逐渐增加才是健康的。但若有大人心痒,称一下也无妨,就是秤杆儿要相当结实才可以。一家老老小小,在房梁上挂秤,捆条板凳做秤盘,孩子们争抢、识称、比较、谈论、说笑,气氛是很温馨热闹的,故有立夏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食补源于食医合一的传统观念,中国传统医学即本草学本就源于饮食生活,源于古老的采集实践。汉代《淮南子·修务训》曾追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人意识到食从口入,病从口入,那么饮食和医病二者就可相互参校、启发和补益。凡能入口之食物,皆可具有某种药性,于是“医食同源”“食医合一”就成为中国饮食思想的重要原则,因此,我国农书如《齐民要术》、医药之书如《本草纲目》就多有相通的地方。
周代王室有专门的食医,可看作最早的宫廷营养药师。他们负责调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等,讲究“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周礼》)。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食补经了。
通过饮食以养生、以长寿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健康理念。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因为它毕竟不是要治病的,而是通过恰当的饮食调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讨论古人得以“天年”乃至“永年”的奥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所以,饮食养生就是以“不伤”“适度”为本:不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极渴而饮,饮不过多;生冷油腻不多食,五味入口不偏嗜。不过,如此浅显的养生经,能真正做到的也不多。
吃啥补啥
此外,中国传统养生食疗经还有“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的说法,即俗说的“吃啥补啥”。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这或许有一定道理。比如有研究称,眼珠含锌高达2%,白内障与缺锌有关,常吃猪眼或许能对白内障有一定预防作用。但吃肝就未必补肝,因为肝脏是排毒器官,吃多了反而增加人的肝脏负担,因此,对古老的养生经还是要辨析一下。现代人日常饮食丰富,获取营养渠道多,大可不必如此拘泥。
吃啥补啥是养生观念,其中最极端的就是道家的服食丹药。
服食之风兴起于战国,最初多服食一些草木药,这里面有最初的中医本草知识,当然也含着巫术的成分。比如在《山海经》中明确提到一百三十余种药物,包括动植树、矿物和泉水,很多有特殊的功效,肉体、精神上的疾病都可以治疗,如“服之不忧”“服之美人色”“佩之不迷”“佩之不惑”“食之使人不惑”“食之已狂”“服者不寒”“佩之宜子孙”“食之宜子”“可以御百毒”“食之不妒”,等等。更有很多“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树”“不死药”,反映出古人对长生之术的探索。
道教承袭了这些传统,到魏晋时期,服食仙药风气就盛行起来。人们认为,自然万物和人体同构,相通相感,一切均可入药。按不同的功效,药物分三个等级,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而上药则令人成仙。
所谓“上药”主要指的是一些矿物,如丹砂、金银、五玉、云母、明珠、雄黄、石桂之类。人们觉得,这些自然矿物历经千年万年不坏不腐,人如果服食,吃啥补啥,以类补类,不也一样可以长生不朽么?
道教早期典籍《抱朴子内篇·金丹》说:“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又说:“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炼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
于是,追求长生的人们开始琢磨炼丹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设丹房,将诸矿放入丹炉中,锻、炼、炙、溶、抽(蒸馏),经过一系列流程,就炼出神秘丹药来。至唐代,炼丹术达至极盛,名目繁多:比如根据丹之颜色、形状,有光明丽日丹、流霞鲜翠丹、金曜吐曜丹、神光散馥丹、白云赤雪丹;根据其效用,有还魂驻魄丹、奔星却月丹、全生归命丹、白日升天丹;或托名神仙异人,如太一金丹、东方朔银丹、五岳真人小不丹;或根据所用原料,如石脑丹、石胆丹,等等。
丹药原料多为矿物,加热锻炼后又产生化学反应,所以,一般都内含铅汞砒霜之类剧毒之物。但炼丹者认为铅汞为丹药正宗,故常有过量服食或误食中毒而亡的。
据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九,唐太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唐宣宗皆服丹药中毒致死。大臣如杜伏威、李道古、李抱真亦因服食中毒而亡,还有些侥幸生还的,也大都“眉发立堕,头背生痈”。
在炼丹成仙的道路上,人们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终服食者包括炼丹士也开始怀疑起来,炼丹术遂渐渐衰落,成了后世玄幻、武侠小说里的情节。
当然,炼丹也有一些实在的好处,比如造就了我国早期的化学,炼出黄金、氧化汞、氯化亚汞以及各种汞合金,甚至根据硝、硫、炭混合燃烧的现象,还发明了黑火药,甚至无意中点出了豆腐,这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食野味之殇
除了服食丹药,还有一些养生观念也是要反思一下的。比如认为食野味补身体,从现代医学和饮食卫生的角度看,就毫无道理。山珍野味往往带有各类已知或未知的疾病,又往往没有任何检疫,祸从口出就不是玩笑话了。十几年前肆虐一时的“非典”已是大大的警告,但至今好了伤疤忘了疼,嗜食野味者大有人在。
今天,生物种类的急剧减少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态环境、生存安全,节制口腹之欲才真正符合养生延年的原则。延年,延长了其他物种的生命,才能真正延长人的生命。
(本文节选自《食色里的传统》第49~54页,原题为《秋补与食补》,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食色里的传统》
郗文倩 著
中华书局 2022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