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大约两个月,热辣的西班牙语音乐剧《卡门·古巴》、浪漫的英文版音乐剧《乱世佳人》、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歌舞线上》,都将首次登陆中国,在年底为上海观众献上重磅演出。
这是自2011年开业以来,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一直力推的年末大戏系列。此前这一系列还囊括了《巴黎圣母院》、《剧院魅影》等经典作品。借助于品牌栏目的运作,文化广场不仅确定了它在音乐剧业内的核心地位,也为上海在全球音乐剧产业中拓展影响奠定了基础。
近日在参加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创新高峰论坛时,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培育,是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从引进经典开始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音乐剧市场相对成熟,也拥有国内最多的音乐剧观众,这也是上海得以打造音乐剧产业链的环境。
9月21日~30日,法语音乐剧版音乐会《悲惨世界》连续上演11场。16年前的2002年,英语版音乐剧《悲惨世界》首次来到上海,成为无数中国音乐剧观众的启蒙之作,开启西方大型音乐剧引进潮流,此后十几年一直稳占最受期待引进音乐剧的头名。
而今年,该剧依然火爆,最终售出率92.8%,累计观演19795人次,上座率93%,演出收入逾1074万元。
作为文化广场跨年压轴大戏,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于今年1月2日~21日上演24场,累计吸引观众42055人次,累计票房1945万元,平均上座率91%。
“相对于电影、电视或网络文学来说,音乐剧终究是较为小众的行业,但生命力却最长远,受众的质量以及认同感都非常高。”张洁说。
2013年《剧院魅影》在文化广场的票房达到6177万元,这一成功也激发了国内对于音乐剧产业的热情。到了2017年,中国迎来了音乐剧产业的爆发之年,上演的音乐剧数量明显大于以往。
不过,如果与成熟的百老汇市场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上海的音乐剧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百老汇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2018演出季(2017/5/22~2018/5/27)共53周时间,百老汇的票房达16.97亿美元(约合1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1%;共吸引1379万观众,同比增长3.9%。
而作为上海唯一一个以音乐剧为特色的专业剧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虽然在启动3年后就实现了微盈,在2017年的票房收入超过6600万元,占上海整个专业剧场票房收入的8%~9%,“泛会员”共有15万人,平均上座率高达70%。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依然还是初创期。
原创要突破技术问题
接下来,中国音乐剧产业会如何发展?
张洁给文化广场找的国际上的对标对象,并不是美国百老汇,而是欧洲的戏剧高地——德意志剧院。
张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专心做音乐剧的文化广场是面向上海乃至全国的单一剧场,并不像百老汇那样是一个集聚街区;其次从文化审美上,百老汇观众在观剧上更偏向家庭娱乐,而上海的观众则更偏向有文化内涵、发人深省的戏剧作品,这点和德国国家剧院更接近;最后从剧场的运营模式上来说,文化广场不会做到百老汇那样的规模化运作,而是和德国国家剧院相似,目标是成为中国的音乐剧高地。
在文化广场的规划中,一方面继续加大国际精品音乐剧、舞台剧项目的引进,一方面也在扶持原创音乐剧剧目,培育原创土壤。
在张洁看来,音乐剧这一剧种对中国市场来说还非常年轻,目前还无法定义中国的音乐剧到底是什么。但也正因为中国音乐剧在工艺流程上尚不成熟,所以只能先从欧美引进。
张洁说,百老汇、伦敦西区的音乐剧都未必代表音乐剧的“完成时态”。也因此,中国音乐剧的艺术形态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音乐舞蹈戏剧,立足于中国本土对于音乐理解基础上的创造。
但要真正原创,面临的挑战非常多。
首先,原创需要突破一个技术瓶颈——“用中文唱怎么都像在念词”。另外,与百老汇讲故事为主的音乐剧形式相比,中国的原创音乐剧不太擅长讲故事,没有完整的剧情,中国人更多偏好写意式的审美。
除了内容的原创,中国音乐剧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中国音乐剧原创的因素。与此同时,张洁还认为,一个整合了所有音乐剧信息的平台和通畅的票务渠道也是国内音乐剧观众所需要的。
2016年,文化广场首次购买海外剧本和音乐授权,独立尝试音乐剧《春之觉醒》的整剧制作,舞蹈、灯光、布景、服装、道具、化妆等全部原创。2017年,购买韩国IP剧——《我的遗愿清单》再次独立制作,成功实现国内巡演。
这些探索,给文化广场在音乐剧市场的行业地位和专业人才培育带来了明显的正向激励效应。
针对受众画像去做艺术教育
音乐剧产业要发展,取决于这一剧种在中国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而具备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价值辨识能力的客户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艺术演出市场的规模和盈利水平。
作为音乐剧产业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文化广场在受众培养上筹划颇多。
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受众是谁?为此,文化广场专门成立跨部门的信息化小组,完成了智能化剧院的一期建设,通过多渠道整合统一了诸多会员渠道,完善了独立运作的碎片化的平台数据。
通过目前抓取到的信息,文化广场一个比较精准的音乐剧受众画像已经呈现:女性观众超过70%,年龄普遍在25~40岁,其中上海观众接近80%。
更有意思的是,并不是收入越高的人就越会去看演出,年收入在10万~20万的人群才是观看音乐剧的主力,而这些人大都具备了相应的文化积累和艺术素养。
作为不少中国音乐剧观众的启蒙之作,音乐剧《悲惨世界》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剧艺堂”曾策划两期艺术导赏会,分别从原著小说的文学性与音乐剧音乐的艺术性两方面深入解读《悲惨世界》。最终该剧上座率93%,演出收入逾1074万元,实现票房口碑双赢。
除了为节目做宣传补充,如今的“剧艺堂”已经成为了文化广场公益推广的品牌,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侧重艺术在教育、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性,也更加关注艺术与城市以及人的关系。
截至2018年9月,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共举办“剧院开放日”、“名家零距离”、“小白朋友圈”等各类艺术教育活动1139场, 21万人次参与。
张洁说,希望剧院这一载体所提供的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不仅仅局限于节目,而是要形成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剧院生态系统,包括以音乐剧为特色的演艺产业链、艺术普及教育、专业化平台、文化广场社群、品牌文化活动、文化科技应用、展览展示、文化休闲空间等。
剧院从产业价值链上看属于平台提供商的中间角色,但是在产业链上下游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张洁说,剧院事实上可以成为一个整合的角色,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推动音乐剧产业的发展。
比如通过高品质和高水准的节目引进,搭建国内原创音乐剧的展演孵化平台,不断参与自制音乐剧项目;在搭建产业平台、开发音乐剧产业链等方面加以投入;通过定期举办沙龙、行业人才培训班等,培育提升专业人才。
“我们不仅以引进、呈现音乐剧经典剧目为己任,而且把逐步进入音乐剧制作环节直至独立制作音乐剧整剧作为一条发展路径。”张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