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为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23年进出口圆满收官,出口维持韧性表现,预计在三大中期逻辑加持下,2024年出口仍将表现出较强增长,其一、承接发达经济体消费降级和企业降本带来的“平替”机会;其二,地缘政治、产业梯度、外交拓展等原因催生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是重要基础。其三,全球半导体销售周期筑底回升叠加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推进,有望推动机电产品及新能源品类的出口增长。
展望2024年Q1,我们认为权益市场的配置主线应聚焦于需求侧存在边际改善空间的行业,关注Q1美国补库启动后改善我国的外需景气度,我国存在供给优势的行业对外需改善更为敏感,聚焦汽车及相关零部件、机电设备、家电以及纺服轻工等行业。
>>内需维持积极修复,带动进口稳步回升
2023年人民币计价进口同比增长-0.3%,其中12月人民币计价进口同比增长1.6%,较11月继续保持边际修复特征。结构层面,大宗、民生、农产品等进口稳步增长。一系列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积极发力,经济动能边际回升帮助进口也相应修复。
内需维持积极修复,带动进口稳步回升。7月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此后,一系列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积极发力维稳,政策效果逐步兑现带动进口稳步回升,对于内需有较好指示作用的克强指数持续修复,从2023年6月的4.9%修复至11月已经达到9.1%的水平。12月初中央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对未来政策方向进一步定调稳增长,明确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来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基调,“以进促稳”意味着:当前我国仍然面临以国际收支为代表的外部压力制约,需要通过基本面政策发力,以此进一步稳定汇率与国际收支平衡压力。我们认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的积极定调下,2024年政策力度有望持续,内需有望继续修复带动进口增速改善。
国内需求持续恢复,大宗、民生商品进口有序扩大。2023年,我国能源、金属矿砂、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15.3%。其中,进口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产品11.58亿吨,增加27.2%;铁、铝等金属矿砂14.58亿吨,增加7.6%。同期,进口农产品1.64万亿元,增长5%;纺织、衣着鞋帽类消费品进口增长5.6%,首饰、钟表进口分别增长63%、17.2%。
>>关注供给优势,出口稳步回升
2023年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速达到0.6%,维持正增长,其中12月人民币计价出口同比增长3.8%,继续保持回升态势。结构层面,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了2.9%,占出口总值的58.6%;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11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17.3%
供给优势奠定出口韧性。站在2024年初展望后续,面对海外复杂的地缘政治变化、高利率环境和经济层面的滞胀趋势,我国供给侧的优势将继续保持,对出口将形成积极拉动,具体体现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民企出口积极印证供给韧性。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突破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5.6万家,合计进出口22.36万亿元,增长6.3%,占进出口总值的53.5%,提升3.1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61万亿元,占30.2%;国有企业进出口6.68万亿元,占16%。民企出口的积极增长侧面印证供给韧性。
其二是海外供给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海外供给压力进一步提升,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较快收紧导致短期出现了一系列的金融稳定问题,高利率环境对企业、非银机构等扰动还未消除,潜在的信用收缩对海外供给带来增量冲击,罢工、供应链重塑等扰动仍存,海外供给脆弱性提升也侧面凸显我国供给优势。
其三,出口份额保持稳定。根据WTO最新数据,预计2023年我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在14%左右的较高水平,市场份额是市场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全球出口份额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制造竞争优势依然稳固。
>>出口趋势关注中期产业逻辑
结构层面,机电产品保持较增速。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了2.9%,占出口总值的58.6%;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11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17.3%。机电产品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这三个我们叫做“新三样”,“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29.9%。船舶、家用电器的出口分别增长35.4%和9.9%。
关注中期产业逻辑。相比于整体出口趋势,我们认为结构表现更为重要,继续提示重点关注三大出口结构表现和产业逻辑:
1)重点关注海外消费降级和企业降本带来的出口机会。海外发达经济体天量流动性投放加剧全球贫富分化,发达经济体出现收入K型分化导致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前者映射奢侈品的消费积极增长和涨价,后者则驱动消费者更加偏好“性价比高”的商品,此前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高通胀背景下,日本生产的汽车、家具家电、影音设备等领域产品依赖性价比优势大幅抢占美国市场。在海外消费降级和企业降本的大背景下,我国供给优势背后的性价比优势带来的出口机会需重点关注。一方面得益于我国供应链的强大稳定性,在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总体供应链成本;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强国,在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制造业领域有突出优势,特别是纺服、轻工、机械、家电、家具等高端品类有望受益。
2)关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与“中国制造”出海带来的出口支撑。新兴市场国家也是我国出口的重要新兴增长点,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及东盟地区。我们认为,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表现强势,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资源相对富裕的新兴市场国家,得益于大宗商品牛市带来的利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结合雁阵理论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生产制造国的角度来看,新兴市场国家从产业发展和现实需求角度,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不断提升,相应带动我国相关品类出口。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进口战略,秉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政策,作为第三世界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代表,在国际秩序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分量逐年提升,大国地位和外交阵地的步步提升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制造”出海,进而带动出口增长。我们认为,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推进,我国制造业产品及企业出海将有持续积极表现。
3)关注新一轮科技周期和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出口机遇。全球碳中和科技革命具备独特的产业发展逻辑,与全球宏观经济周期不同步,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而产业发展处于积极增长阶段,也会带动相关品类的出口。机电产品占我国出口近六成比例,其背后与全球消费电子及半导体的销售周期高度相关,截至2023年Q3来看,相关品类销售数据已经筑底逐步回升,预计2024年表现相对积极,带动我国出口积极增长。另一方面,全球能源转型的迫切压力和各国碳中和进程的持续推进,考虑我国的新能源制造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具备超强能力,新能源车、光伏等相关领域的出口保持较高的成长性,2023年以来的数据已在不断验证。
>>2024年Q1美国补库催化,短期聚焦外需景气改善方向
我们预计美国将于2024年Q1起进入补库周期。我们曾于前期报告《破局,突围》中指出,从库存周期来看,美国自2022年7月起已正式进入新一轮去库周期,美国过去8轮库存周期平均时长约34个月,从历史时间规律来看,本轮去库延续时长预计在12个月-18个月之间;换言之,库存增速和企业资本开支下行趋势可能延续至2023年Q4,2023年末可能出现库存周期拐点转向补库,2024年预计全年延续补库。
从具体分项上来看,我们认为美国补库周期启动后需重点关注汽车及相关零部件、机电设备以及家电等产品补库带来的外需景气度改善:三大库存分项中,零售商库存中占比靠前的商品大类分别是汽车零部件、食品、衣着服饰等;批发商库存中占比靠前的商品大类分别是汽车及零部件、机电设备、药品、家用电子产品等;制造商库存中占比靠前的商品大类分别是食品、运输、印刷、化工以及家电等制造设备。
对于机电设备相关品类,还受益于美国近年来推进制造业回流所衍生的增量需求,拜登上任以来推进的诸多产业法案带动制造业回流,使得2023年美国制造业建筑支出大超预期,未来厂房完工后进一步转向后端设备购置可能驱动更多的机电类商品需求;对于家电等地产后周期相关品类,还将受益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后房地产的销售需求改善(详细请参考前期报告《破局,突围》),美国的地产销售利率敏感性较强(详细请参考前期报告《如何看待美国地产市场》),宽松利率环境可能进一步提升补库速度;对于汽车及零部件相关品类,则需重点关注全球产业链转移对我国相关外需的扰动。
>>12月贸易顺差边际回升
2023年12月贸易顺差边际回升。2023年12月贸易顺差753.4亿美元,较11月边际回升。我们认为,在出口和进口渐进修复的过程中,预计贸易顺差将保持较高水平,从预计2023年Q4与2022年同期贸易顺差水平较为接近,对名义GDP增速的贡献相对较小。
>>风险提示
全球贸易摩擦超预期恶化,海外经济超预期下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