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自辟筑起,正与20世纪同步。在这100年间,淮海路商业街经历了形成与发展、劫难与挣扎、调整与重组、改造与再铸辉煌的历程,在曲折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海派商业文化的一枝奇葩。
在辟筑的头十年末,因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及其延伸巨籁达路(今金陵中路)商业的影响,在八仙桥附近,即宝昌路的东端,率先出现了一些小型的洋货洋酒店,并呈向西发展的趋势。
1920年前后,伴随居民区的发展,商店逐渐增多,并开始出现专营商店。1919年,仅葛罗路(今嵩山路)口两侧就有十多家商店,经营西服、洋货和食品。淮海路商业街雏形初具。
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大批俄侨定居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中段俄侨社区逐渐形成,霞飞路上开始出现大批俄侨商店,加速了商业街的形成。1926~1928年间,有100多家俄侨商店在霞飞路上开张,其中服装店30家、百货店近20家、食品店10家,以女帽头饰业、女服童装业、皮鞋业、西点业、西药业、以化妆品为主的百货业和咖啡酒吧业著称沪上。至30年代中期,全路俄侨商店有数百家,特别自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到善钟路(今常熟路)一段,几乎全是俄侨商店。浓重的斯拉夫气息,形成了霞飞路的独特氛围,被称为“东方圣彼得堡”、“东方涅瓦大街”,中国人则称其为“罗宋大马路”。由于俄法贵族文化趋同的历史原因,俄侨起奠基作用的霞飞路商业文化氛围迎合了法租界当局的需要,也符合霞飞路周围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渐成为法租界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并影响着上海市民的生活潮流。
在俄侨的带动下,各国商人纷沓而至,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数十家非俄侨外商企业出现在霞飞路上。同时,华资商店也日渐增多。30年代初,新设的华资商店有数十家,仅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以东段上就有皮鞋店7家、时装店2家、西服店24家、西餐店2家,余为百货店、食品店、烟杂店等。在与俄侨为主的外商竞争的霞飞路商战中,最先站住脚的华商是早先闯关东的山东籍商人,他们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东北俄侨南下,以通晓俄语、谙知俄侨生活习性之优势,成为在霞飞路商战中的成功者,20年代末新设的8家华资百货店,店主全是他们。
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霞飞路商业街形成时,全路分为四段,东段自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到白来尼蒙?马浪路(今马当路),以华商的中低档西服店为主,有的只是经营旧西服或以旧换新业务;再西至马斯南路的中段,是中外商混合经营,以时装、珠宝为特色;马斯南路至善钟路,是俄商为主的外侨商店集中地段,经营高档服装、鞋帽、化妆品,以及咖啡、酒吧与西餐馆。街区店面小而密,商品精而特,且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上海外侨和高收入华人购物休闲的商业街区。 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一条充满异国风情的“高雅”商业街形成了,并以“霞飞路”之名称誉世界。
1937年八一三事变,难民涌入,大批受战争影响的商店也迁来。霞飞路出现了畸形繁荣。这一时期,霞飞路呈现商店按行业相对集中的特点,如30多家西服店布于吕班路(今重庆南路)以东, 6家照相店环布于白尔部路(今老重庆中路)口,12家皮鞋店设在马斯南路至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段,数十家时装店和49家百货店落户在吕班路以西,华龙路(今雁荡路)口两侧是绸布庄绒线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侨民开设的商店率先歇业或出盘,部分俄侨商店也退出他去。而华商经营的珠宝、绸布、时装各业则有所发展。但笼罩了浓重的战争阴影。1943年7月底汪伪“收回”法租界,侵华日军进驻,1944年春起,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北楼)成了日军登陆部队的司令部,桂林路(今茂名南路)至象山路(今瑞金一路)段北侧划为日军占领区,设施豪华的国泰大戏院放映厅成了日军马厩。在经济统制之下,商家的货物可在顷刻间被强征强购。路上的商家与顾客,虽维持着经营与交易,但日呈萧条。
抗战胜利后,商家明显地增多。1948年陕西南路以东段的商家,从330家增至481家,其中餐饮业62家、西服店70家、时装店27家、鞋帽店41家、百货店55家、西药店14家、金银珠宝首饰店11家、寄售店51家。风格、布局也与20世纪30年代中相仿,两开间的商店仅24家,3开间4家,4开间的只有1家,余皆单开间,甚至多家合租一个门面。店虽小,但所营商品却精而特,尤多前店后工场,以现做现卖和定做特制为特色。因美货充斥,通货膨胀,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使社会矛盾愈加激化,各商家很快呈现不景气。
上海解放前后,以俄侨为主的欧美侨民大批卷资离沪,所营商店或停业,或盘于华商,或成空壳。建国初,金银首饰等业因政府法令禁止,西餐等业则因消费对象变化,都渐式微。1950年下半年起,淮海路商业重获恢复与发展,开设了相当数量的新店。1951年,陕西南路到西藏路段,有商家620户,同时,开始建立国营企业以引导市场,1951年,国营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第二门市部(今二百永新、金鹰名品城前身)、卢湾区消费合作社第一门市部(今长春食品商店前身)相继设立,1954年,原五星百货有限公司改为上海市贸易信托公司旧货商店。1956年,结合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对全路网点进行大规模调整,改变不合理布局,进行扩、并、撤、迁。陕西南路到马当路段的268家商户调整为217家;马当路至西藏路段,从319家调整为45家,龙门路以东仅剩下3家。调整中将仁昌绒线店及相邻12家时装百货店,合并组建成国营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成为全国首家妇女用品专业商店;出于为居民服务,开设了粮油店等。1960年,陕西南路以东段共有店250家,其中时装业21家、西服业14家、百货业20家、鞋帽业17家、珠宝首饰8家、钟表眼镜店7家、饮食服务业32家;也还保留与发展了一些商店的经营特色,如高桥食品店的海派风味食品松饼、薄脆,哈尔滨食品厂蛋糕、糖果,老大昌的蛋糕、西点,沧浪亭的苏式糕团、面点,奇美皮鞋店的以镶、嵌、滚、串工艺制成的,以狭、扁、翘为特点的各式女鞋,被誉为“奇得别致、美得可爱”;红房子以俞永利为代表的法式西菜,以邱锦品为代表的欧美式西菜,复兴饭店以杨家杰为代表的俄式西菜等等,都各呈芬芳。
“文化大革命”对淮海路以巨大冲击。老大昌被贴上了“为谁服务”的大字报,奇美的尖头鞋楦被斧劈,天祥等一大批店家的招牌被改为“工农兵”、“永红”、“卫东”、“反帝”等等,经营特色被横扫,善于经营的管理人员被批斗。所经营的商品少有特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淮海路逐渐显现活力,一批老字号纷纷恢复传统特色,涌现了一批改革开放中的第一:上海第一家电脑商店,上海第一家美容美发厅——露美,上海第一家大众快餐店——大东快餐店,上海第一次时装发布会,我国第一次模特队登场,还有天宝金银首饰店开张等,都在1984年出现了。1984年12月8日,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与日本丝屋株式会社在锦江俱乐部联合举办的日本服装设计师小竿涤弘子时装发布会,是“文化大革命”后上海首次举行的国外时装发布会,也是“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时装模特队首次登台,随即淮海路成为发布每年流行色的舞台,嗣后,龙凤金银首饰店,白玉兰、沪江等美容美发厅,南希庆丰、加州彩虹等中外快餐,纷纷开设,这些,在全市、全国产生巨大反响,表明淮海路导引时尚地位的回归。
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淮海路上商业企业一再进行调整重组,引进外资,改革管理,改造设施,拓展空间,开始了经营规模、经营内容、经营方式上的转变,先后组建了益民复兴集团、淮海集团等企业集团,建成了富丽华大酒家、雪豹商城、新歌商厦、光明村大酒家等多功能商业楼宇,组建了红星眼镜、正章实业、人民摄影、沪光时装、奇美皮鞋、东方眼镜、古今内衣、启发西服、新世界时装、金龙丝绸呢绒、黄山茶叶、全国土特产等特色经营的专业公司。 1985年5月动工兴建淮海金融大楼,拉开了淮海路成街坊改造的序幕;东方眼镜公司成为上海第一家实行股份制的区级企业;1990年1月25日竣工的富丽华大楼是淮海路改造中建成的第一幢高层商住综合楼。至90年代初,有国家商业部评定的“中华老字号”29家,上海市名特商店15家,卢湾区名特商店3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