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麻花电影《独行月球》的上映,令电影院有了“过年”的氛围。
影片上映6天,超越《侏罗纪世界3》跃居暑期档票房亚军,仅次于《人生大事》。截至8月3日17时,该片票房来到13亿元,超过3000万人次观看。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其内地总票房有望突破40亿元。
沈腾、马丽、开心麻花的组合,固然是具有票房号召力的金字招牌,但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不只他们。《独行月球》融合了喜剧与科幻两大类型元素,在制造笑声的同时,也带来令人惊喜的视觉奇观。
作为商业电影的两大类型,曾有不少影片尝试喜剧与科幻的融合,但效果并不理想。《独行月球》的探索尽管仍有遗憾之处,但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后疫情时期,人们在影院短暂放空自己,在宇宙无垠的尺度中,感受一个人独行月球的孤独、喜悦和浪漫,这种超现实的体验,令人忘却现实的烦忧。
从2018年的剧本开发到2022年上映,这是一个跨越疫情的超长周期电影项目,片尾滚动字幕,摄影、美术、视效等每个细分部门都有上百号工作人员,参与总人数过万。除了演职员表上那些熟悉的名字,还有一大批默默付出的幕后功臣。和《独行月球》的主人公独孤月一样,作为“中间人”的他们,一同把这部笑泪并存的大片适时地推到了观众面前,为此付出了数年心血。
导演张吃鱼今年36岁,在开拍之前,他自认为做足了心理建设,结果一投入就是5年。在此之前,他与宋阳联合执导《羞羞的铁拳》,并没有独立执导长片的经验,项目启动后的每一天,都要攻克前所未有的难题;30岁的演员郝瀚,在影片中饰演一只袋鼠,尽管他清楚知道,从头至尾都没有露脸的机会,还是花了半年时间观察模仿袋鼠的姿态,又花了数月时间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
在张吃鱼看来,郝瀚是一个聪明、踏实、愿意沉下心研究角色的好演员。而在郝瀚眼中,张吃鱼一直在现场和监视器之间跑步前进,是他见过的最勤奋的导演。近日,张吃鱼和郝瀚接受第一财经专访,分享了他们参与影片创作地独特体验。
喜剧+科幻,没那么容易
《羞羞的铁拳》之后,张吃鱼读到过许多剧本,在看到《独行月球》的那一刻,他断定这是所有故事中最好的一个。故事的情境与开心麻花一直以来的喜剧风格贴近,想象力丰沛,情感浪漫。
《独行月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在月球部署月盾计划。不料陨石提前来袭,维修工独孤月被撤退的大部队遗忘在月球上。他在月球上目睹了巨大陨石撞击地球,陷入漫无边际的灰暗。独孤月以为自己成了全宇宙最后一个人类,在月球上过着自暴自弃的生活。事实上,地球上的幸存者通过直播关注着他在月球上的一举一动,他成了人类在地球上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策划这出直播的人,是他心心念念的指挥官马蓝星。
和生活中平凡的大多数一样,独孤月的人生信条是,“中间的才是最好的”,他不露锋芒,平淡地活着,毫无存在感。但偏偏是他,一夜之间成了全宇宙最受欢迎的人,从一开始的不想活到后来的努力活,再到最后决定不独活,他挡在地球和陨石的中间,成了那个守护家园和爱人的英雄。
张吃鱼是科幻爱好者,《终结者》《异形》《黑客帝国》《三体》等科幻电影、小说都曾对他产生过影响。《独行月球》这个兼具喜剧与科幻元素的故事,对他而言有着无尽吸引力,但为了实现它所需要攻克的难题却是始料未及的。
这不仅是他第一次主导一部特效大片的拍摄,同时也是开心麻花第一次尝试将喜剧与科幻类型嫁接,过程中99%的镜头在棚内拍摄,采用了动作捕捉等大量特效技术。对于这个项目,张吃鱼说,“我知道周期会很长,也知道难度会很大,但是真到实操的时候,才发现琐碎的困难遍布创作的每一天,不仅是特效,还有各种细节。”
剧本创作阶段,科幻小说家作为顾问,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剧本完成之后,航天领域专家帮助主创对剧本进行梳理和斧正,把不符合科学的瑕疵剔除。经历一年多的筹备,2020年12月7日,《独行月球》开机,2021年4月28日杀青,这个拍摄周期在同等规模的项目中也较为漫长。
影片中,有诸多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的镜头,比如袋鼠拉着宇宙飞船门板,载着独孤月在月球上滑行,飞跃深坑,在太空中留下美妙光影;再比如尾声,返回舱遭遇陨石撞击不断翻滚,独孤月命悬一线。《独行月球》的创作对于主创、演员来说都是一次考验,甚至演员如何进入场景都成了难题,“我们要用威亚将演员吊起来,再放到场景当中。比如最后返舱,腾哥进去之后就基本上不能出来了,因为每次出来都会非常费劲,空间里面的环境非常糟糕,穿着那么重的宇航服,又热又闷。”张吃鱼说。
神奇的袋鼠
在《独行月球》中,与沈腾有最多对手戏的不是马丽而是郝瀚。他饰演的金刚鼠,是一只被科研队遗落在月球上的战斗力超强的赤大袋鼠,独孤月口中最亲密的伙伴“刚子”。一人一鼠,从最开始的欢喜冤家拳脚相对到后来共同历险,成为生死之交,到最后产生了如家人一般的情感。
金刚鼠这个角色,贡献了影片中许多令人捧腹的场景,成了观众心中最喜爱的角色之一。由于还原袋鼠形象过于逼真,有观众甚至以为这是一只真的袋鼠。“要是真的,腾哥恐怕受不住。”郝瀚说。
张吃鱼在采访中提到,衡量一家特效公司的行业地位,要看这家公司的生物特效水平如何,由于生物特效涉及骨骼、肌肉、真皮、毛发系统等,考验特效团队的能力。主导《独行月球》的特效公司MOREVFX曾参与《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等多部影片的特效工作。在呈现金刚鼠一角时,团队运用了动作捕捉、面部捕捉等技术,将演员的表演和真实袋鼠的反应通过技术糅合,完成了逼真而奇幻的视觉呈现。
成熟的技术需要与角色契合度较高的演员配合。演员的身形、步态、运动频率都要服务于视效团队的要求。郝瀚需要在铺满砂砾的月面上,穿着沉重的宇航服像袋鼠一样蹦跳,这对体能是极大的考验,在拍摄之前,他花了半年时间观察模仿袋鼠,又经过了4个月的体能、柔韧度和威亚训练,为出演这个角色做足准备。
郝瀚告诉第一财经,形体上的难点并不是最难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努力实现,将袋鼠的情感和思想准确传递给观众更不容易,他和沈腾、张吃鱼为此讨论了很长时间。“它的动作、姿态必须是一只真的袋鼠,但因为袋鼠是观众不太熟悉的动物,我们需要借鉴大家熟悉的宠物比如小猫小狗对待主人、对待危险的状态,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它的情感。”
郝瀚记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刚子”的感觉,“挺震惊的,过去我都是在国外电影里看见这样的动物形象。没想到我们也能做出这么厉害的特效。这只袋鼠非常可爱,也很真实。原来这就是我演的,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全国路演中,沈腾、马丽等演员、主创将郝瀚推到观众面前,不遗余力地推介这位开心麻花的年轻演员,而观众的喜爱和掌声让他觉得付出都值得。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条观众评论是:“太像了,挠得跟我家狗一模一样。”郝瀚觉得,这是对他最好的评价,“我饰演的是一个动物,我演得像动物就已经成功了。”
”独孤月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
荒诞与严肃,诙谐与热血,从剧本开发到美术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再到正式开拍、后期制作,围绕喜剧与科幻的平衡几乎存在于整个项目创作过程,可以说,所有的取舍、纠结都围绕着类型融合而展开,一直到后期调色阶段都在平衡。
“我,摄影指导、调色师看着画面,商量画面到底应该往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按理说,喜剧肯定是暖色调,科幻又要冷色调,这是两个相悖的色调方向。”张吃鱼说,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将宇航服设计成暖色,平衡黑白灰的月面世界。
在张吃鱼看来,喜剧与科幻的确存在天然的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两种极端。“我们可以把喜剧元素放大,但是一旦放大喜感,就会削弱其他的情绪,比如热血的、振奋的、浪漫的感受。”独孤月在生死关头,选择掉头救袋鼠的热血,一人一鼠在月球上自由驰骋的浪漫,或者是地球人用各种方式,让独孤月看见曙光时的振奋,张吃鱼希望给观众带来喜剧之外更丰富的情绪体验。
但是,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主创的想法,比如独孤月为马蓝星和地球人牺牲的结局,在观众当中产生了争议。有一部分观众认为这个宇宙尺度的爱情故事感动落泪,独孤月化作陨石的碎片,永远环绕着地球,守护他的爱人,是极致的浪漫;而另一部分人无法接受独孤月的牺牲,认为分明是喜剧,为什么偏要以悲剧结尾。对于这个结局,张吃鱼从未犹豫,“在我看来,这不是be(bad ending)”。
”独孤月是一个普通人、中间人,到最后站在地球和到最后站在地球和π+(陨石)的中间。一个孤独的人得到了全世界注目和关心,从默默暗恋女神8年没结果,到最后能和她交心。他的人生已经特别圆满了,没有遗憾了。他做这样的决定,我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张吃鱼告诉第一财经,“独孤月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
在长达五年的创作过程中,张吃鱼失去了对他很重要的亲人,外婆去世,陪伴他11年的猫也离开了。影片片尾的一行字“宇宙这么大,我们还会遇见”是张吃鱼在全片唯一一次主动表达:独孤月和马蓝星,所有分别的人还能够在超越时空的维度中再度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