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打造创业共同体 新华都商学院探索新型创业教育体系

来源:互联网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力推动之下,创业浪潮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也在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更好为创业者保驾护航。

近日,新华都商学院在北京宣布成立“新华都创业共同体”(以下简称“创共体”),致力于打造创业生态闭环,为创业者和创业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

新华都商学院已经在创业教育道路上探索了五年,曾经创立了“导师制”等一系列新型的创业教育体系,其创业MBA项目是中国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迄今为止也是唯一的创业创新方向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

记者了解到,新华都商学院此番提出创共体的计划,就是为了在新的创业形势下打造帮扶中小微企业成长的创业生态系统。不完全统计,该商学院截止目前已经拥有600多位创业者和500多个创业项目。

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何志毅介绍,创共体集“创业教育+金融、投资+创业综合服务”于一身,可以整合从创业教育,投资、融资,到法律、财会、工商行政、人力资源等综合服务要素,以及媒体、社群、国际网络等多种影响因素。

在组织架构上,新华都创业生态研究会是“创共体”的顶层组织,它将为“创共体”在社会资源提供,创业研究成果导入,关系联络和资源开发方面发挥顾问和智囊作用。

记者获悉,新华都投资集团、新华都商学院校友基金、新华都商学院、E-MBA云社群、东方华盖、正晖资本、汇银资本、华创盛景、PreAngle、星火教育、商集、蚂蚁在线、威诺律师、和咖啡、嘉诚众创空间、北京市东城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能才酷、文化人才国际孵化园、快客传媒、智见影视、北大纵横等企业和机构成为首批加入“创共体”的合作成员。

作为国内一流的商学院,新华都正在朝世界一流的商学院迈进。向外,早在2013年,新华都就在瑞士注册成立了商学院,将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输出到西方文明国家。向内,他们把创业教育办到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比如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干部群众创业重拾信心。不止于此,他们还坚信,在进行商学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培养“生意人”的公益心。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何志毅,听他描绘在大众创业的浪潮下,新华都未来在创业教育上的规划和布局。

对话何志毅理事长:

CBN:近年来,新华都商学院一直在创业教育上做探索。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创新?

何志毅:创业教育我们已经做了五年,创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与组织创新,第二是教学理念与课程创新。

在制度与组织上,我们构建了一个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脱离于现行的体制,做一个跟国际化办学接轨的实验。此外,在国内形成了两个办学机制,一个是教育部体系内的民助公办的二级学院,第二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下面的一个民办教育机构,可以尝试一些非学历学位教育的创业创新的项目。

今天的大学和商学院在管理水平上与企业比落后很多。第一是国际化水平大大的低于企业,第二是矩阵式管理水平,第三是IT管理的水平。新华都在初创期就给自己定位,我们要在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上进行探索。

在教学理念和课程创新上,我们系统的研究了今天中国和世界的工商管理教育的不足,也观察了其他学科的特点,比如我们从军事院校的管理和教育模式中得到启示,在商学院里加大非知识性的教育。此外,法学教育和医学教育都给我们以启示。

我们利用网络技术打破了地界的限制,建立了一套网络教学的平台系统,应用的是世界最先进的网络教学系统,能产生跟真人在交流一样的效果。

此外,我们创建了“金木水火土”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方法。给每一个EMBA和MBA同学配企业导师,导师都是符合他们的发展阶段,能根据他们目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给予充分指导的,这也是我们现在的教学里是最受欢迎的。

在教学中,我们系统研究了儒释道,将其与学员智慧、素质的提升相结合。包括从禅宗学什么,从儒家学什么,从道家学什么,这不仅仅是一种修身修心的方法,也是跟管理有关的一个课程体系。

CBN:新华都商学院2013年就到瑞士设点,商学院办学为什么要走向全球?

何志毅:现在,很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未来的世界不可能是一种文明统治或者主导世界,一定会是多种文明和谐共生,构建整个世界的文明体系。

但现在中国的一流大学,还仅仅满足于外国留学生超过10%、外国教授超过20%这些数据,其实远远不够。我们也应该像美国人一样有参与全球各大文明融合的思维和行动。

对于商学院来说,全球化也不仅仅是引进几个外国教授,招一些国际学生,而应该在全球落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深入了解一种与你的国家文明所不同的另外一种文明。

现在,中国的GDP总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企业海外投资也在增长。我们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中国有理想的教育机构,全球化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2013年底的数据表明,中国对海外的投资是950亿美元,外国对中国的投资是1030亿美元;中国的海外雇员在2013年底的时候是160万,其中外国雇员是100万。中国的教育也需要跟着企业走出去,新华都商学院在2013年就到瑞士去建立了国际教育机构,瑞士有很多公立大学,也有很多私立的公益组织创办的大学或者各种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在那里很受尊重,已经融入了当地社会。

CBN:总理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大潮来临,在新的形势下,新华都商学院的创业教育是否有新的探索?

何志毅:是的,我们认识到仅仅在制度组织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创新已经不够了。新局面下,教育、投资、商业三者的关系正在接受挑战。在传统教育学的思维里,教育应该适当的保持清高,就商学院而言,不能跟学生的商业走得太近。

我们捐资人陈发树先生就是以捐资的心态来办这个学院的,他不希望被社会误解成办商学院是为了自己的商业服务。所以我们很刻意的把商业和教育分开。但是现在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案例:日本有一家商学院,把商业教育和投资绑在一起,理念就是要是办成日本最好的商学院和最好的投资公司,现在已经获得了成功,被日本教育部门认可,可以发学历学位。

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启示。在大众创业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适当的涉足投资,涉足学生的商业领域,帮助他成功,所以我们成立了创业共同体,让学生们在创业的时候得到精神和资源上的支持。以创业者和项目为核心,整合周边的资本、园区、市场等资源,以创业共同体的形式来服务创业者和园区投资者。这是我们现在一个比较重大的创新。另外,创共体是带有一定的公益目的,而不仅仅是帮助创业者实现商业价值。

CBN:加入创业共同体是否有门槛?

何志毅:首先是要和我们有渊源的人和机构;其次,这个创共体从形态上来说是一个商业组织,主要构建的是天、地的网,需要有合理布局,比如天网中有一个机构,类似的其他机构就不能进来了;第三,要认同我们的公益精神和参与我们的公益行动。

CBN:怎么让创共体里的投资人一起参与到公益中来,有明确的要求还是靠自觉?

何志毅:今天中国的一些投资人和投资机构,过于唯利是图,在价值观上对公益很淡漠。如果投资机构进来创共体,我们不做要求,因为机构要对LP负责。但我们对投资人个人会有一些要求:第一,作为投资人、企业家,个人要拿些钱出来做公益。第二,要拿时间出来做公益。

CBN:创共体日常的工作模式是怎么样的?

何志毅:现在已经组建一个公司和一个秘书处,公司更多的是商业操作,秘书处有总体协调的功能,是商业公司为众多生态服务的一个公共产品。对于天网和地网来说,我们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本身对当地的园区很了解,也有政府资源,可以成为天网的地面服务商。

CBN:在二三线城市,创共体对创业者的培养模式会跟在一线城市有不一样吗?

何志毅:肯定不一样。二三线城市主要依靠网络技术,因为量大面广,地域很分散,我们不可能把让老师到处飞;第二,他们需要一些更实用的技能方法,而不是理论体系。非常明显的是,他们需要项目曝光的机会以吸引资本的眼球,或者我们需要为他们创造跟资本对接的各种机会。所以,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的要求。

CBN:在您看来,目前国内创业教育和国外相比,处在什么水平?

何志毅:差距还很大,我们把创业教育培训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创业创新学专业的教育培训。第二是在大学里非创业创新专业的课程教育培训。第三是社会上非学历学位的教育培训。几个数据对比一下,首先,中国没有创业创新的专业和学科;第二,美国已经有两千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创新课程,中国估计不会超过一百所;第三,国内一线城市的社会创业教育培训很热,而且大部分是由投资公司为了找项目而推动,但美国因为受到大学创业教育氛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中小城市都会有,发展比较均衡。当然,在我们政府的持续推动下,这些情况在三五年内会有改观。

CBN:在创业大潮之下,现在各地出现了很多孵化器、各种创业服务空间,您看好他们吗?是否会担心有一点过热?

何志毅:现在肯定是有一些过热,但是过热比过冷好。现在政府推动全民创业,虽然弹药多打了一点,打仗就是这样,如果要胜利,弹药肯定要多打,稍微有一些试错和浪费都是值得的。用这种方法真正把全民的创业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是一个好事。

一财网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新华都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