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今天(6月21日)上午介绍,截至目前,环保部门已完成2万个左右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位布设,覆盖全国99%的县、98%的土壤类型和88%的粮食主产区,初步建成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
去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土十条”要求,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充分发挥行业监测网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
“土十条”还明确,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这件事由环保部牵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参与。
在环保部当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邱启文表示,土壤环境质量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6月21日上午,环境保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章轲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日前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时介绍,2005年至2013年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第一财经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目前我国农用地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其中,耕地土壤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另外,典型地块及周边土壤污染较为突出。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5846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在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在146家工业园区的2523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9.4%。
我国土壤污染分布差异大。总体上,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人口稠密、产业布局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性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究其原因,土壤环境质量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工矿业、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和自然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赵英民说,具体来看,局部地区严重污染主要是由工矿企业污染排放造成,较大范围的耕地污染主要受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一些区域性流域性重金属严重超标则是工矿活动与自然背景叠加的结果。总体上看,重金属和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长期累积,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仍在增加,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邱启文对记者说,“我国正在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任务是到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他介绍,环保部已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卫计委联合编制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各省(区、市)正在抓紧编制本地区的实施方案。
邱启文表示,此次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结果,将按照“土十条”的要求,按程序向社会公开。“至于公开到多大程度,会根据详查结果和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采取必要的管控,也避免在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土十条”确定,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南京环境科学院土壤污染防治中心主任林玉锁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国很多的土壤修复技术和应用规模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在污染场地修复方面最近几年发展较快,一些修复技术已成功在大型、复杂的污染场地得到应用,实现了工程化的治理效果。
邱启文介绍,环保部已会同农业部起草完成了《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将依据土壤污染程度、农产品质量情况,将耕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三个类别,分类管理。“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工作,将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
就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支持问题,邱启文告诉记者,中央财政整合重金属污染防治资金设立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016年专项资金已安排预算90.89亿元,支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各省份落实“土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