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台湾的鲁迅”陈映真

来源:互联网

被聘担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的消息,让中国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名字走出文学圈,进入大众的视野。

1937年10月6日,陈映真出生于台湾苗栗县竹南镇中港。陈映真本名陈映善,两岁时被过继到伯父名下,改名陈永善。

1959年,应《笔汇》杂志邀请,正在读大学的陈永善发表了处女作《面摊》,从此走上漫长的文学之路,并渐渐以“陈映真”名世。

陈映真受鲁迅的影响极大,其早年创作主题以“大陆人在台湾”、“知识分子的失落”为主,描写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代表作有《将军族》等;1968年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罪名被判入狱10年,1975年因蒋介石去世遇特赦而提前出狱,之后转而探讨跨国公司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文化侵略,深入观察并生动呈现了第三世界的扭曲与挣扎,同时对蒋介石的威权统治亦多作批评,代表作有《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华盛顿大楼》等。

2009年,陈映真的文学创作进入第50个年头,两岸分别召开了“陈映真先生创作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的会议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发言称:陈映真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具有卓越艺术成就、蜚声海内外的小说家,他从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五四”新文学传统中找到了民族认同,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方向,在借鉴吸收中外文学优秀传统包括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富于独特个性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陈映真曾说:“鲁迅对我的影响是命运性的。”

在陈映真的年轻时代,鲁迅的作品在台湾是禁书,但陈映真却特别喜欢鲁迅的作品,“耽读竟日终夜”。小学高年级时,陈映真弄到一本小说集。

“那时候,对于书中的其他故事,似懂非懂……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本破旧的小说集,终于成为我最亲切、最深刻的教师。”陈映真写道,“少年时代的那本小说,使我成为一个充满信心的、理想的、并不激越的爱国者。”

陈映真第一个明确批评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脱离现实、盲目模仿西方的“亚流”性格和“思考上和知性上的贫弱症”;第一个触及战后新殖民主义和第三世界被压迫民族问题;第一个揭示战后日本篡改历史、掩盖战争责任、为军国主义招魂的动向;第一个批判“文化台独”;第一个提出“第三世界文学论”,与“台湾本土文学论相抗衡;第一个触及上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史”题材;第一个感受到消费时代的来临及其对文化、文学产生的重大影响。

陈映真继承了鲁迅的批判性、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及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因此,在台湾早就有人用“台湾的鲁迅”来形容他。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认为,陈映真与鲁迅的契合点并不只在“批判性”上。

罗岗表示:“陈映真与鲁迅的契合点,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到晚年,都接受了社会主义。”

然而,社会主义者陈映真,在寻找同志的过程中,也曾遭遇失望。1983年,陈映真受邀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工坊”。在那里,他为南非反抗种族压迫的白人作家的演讲激动不已,但和来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家们交流时,对方却说,他们喜欢美国电影,陈映真认为:“那些电影愚蠢、低级趣味,只能消磨人的意志。”结果,对方说:“怎么会?你们讲话像我们的政工干事?”

作家王安忆曾经在《读书》上写过一篇《英特纳雄耐尔》,专门谈陈映真。文章一开头,王安忆就承认,“他就像我的偶像”,对她的影响极大:“假如我没有遇到一个人,那么,很可能,在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之前,我就会预先成为一名物质主义者。而这个人,使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消费社会的抵抗力。这个人,就是陈映真。”

在文章的结尾,王安忆却写道:“我从来没有赶上过他,而他已经被时代抛在身后,成了落伍者,就好像理想国乌托邦,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它,却已经熟极而腻。”

思想不能获得共鸣的陈映真,其作品也远远没有走向大众。与晚一辈的朱天心、朱天文姐妹相比,陈映真的知名度也局限于学院派的圈子内。“不是每个作家的作品都能普及到大众的。”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文学资料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善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大陆即开始介绍陈映真的小说,最近,又出版了《陈映真文选》,影响越来越大。“陈映真的作品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假以时日,未必没有为大众所了解、接受的一天。”

“在大学里,陈映真已经是绕不过去的一节,不但其作品入选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其本人也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甚至在某些版本里已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讨论。”陈子善表示。

作家陈映真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