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垃圾分类在各地提速。
在24日人民政协报社等召开的建设美丽中国座谈会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如刚表示,“北京市的垃圾治理也迎来了一个阶段性的进展。”
他透露,北京“市级党政机关的垃圾强制分类大会将于近期召开,行政副中心在四套班子迁入前已经做好了垃圾分类的设施设备准备。”
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10月30日,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
李如刚介绍,2016年7月28日,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同时将商务部门负责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职能划入市城市管理委,为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实现“三化”创造了条件。
今年2月15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一次专题会上表示,“城市精细化管理从垃圾分类抓起。”
李如刚介绍,过去五年,北京市建成了首钢鲁家山等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能力由2200吨/日增加到9800吨/日,增加了近4倍;改扩建生化处理厂3座,生化处理能力由3650吨/日增加到5400吨/日,比过去提升近50%。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共有终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26座(其中:填埋场11座、综合处理厂8座、焚烧厂7座),生活垃圾总处理能力达到2.43万吨/日(其中:焚烧、生化等处理能力达到1.52万吨/日),垃圾处理方式完成了从以填埋为主向以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方式的转变,资源化处理比例由30%提高到63%,处理结构日趋合理。生活垃圾清运量日均2.38万吨。
“北京市垃圾处理‘紧平衡、缺弹性’的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李如刚表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焚烧、生化等处理能力将达到2.4万吨/日以上,垃圾处理重心将从“增能力”向“调结构”“促减量”转移,更加适应“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早在十几年前,有关部门和环保组织就在北京推广垃圾分类,但至今还在“原点”。
近期,一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生活垃圾分类探索了多年,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原因是公众参与分类意识薄弱,一些居民区垃圾分类设施形同虚设,基本上还是“混合倾倒、混合清运、混合堆放、混合处理”的状况。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基本上还是“混合倾倒、混合清运、混合堆放、混合处理”。摄影/章轲
有居民反映,垃圾分类投放了,但清运车一来,还是混在一起运走了。而清运人员也称,“垃圾桶里,哪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凡值点钱的,都被拾荒者捡光,分类卖钱了。还分什么类?”
座谈会上,李如刚说,按照“突破难点,落实责任,建立互信,持之以恒”的工作思路,将再生资源和厨余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作为垃圾分类的重点任务,北京市将坚持“资源回收、干湿分开”的基本技术路线,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社会动员等多种手段,构建“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规范收集运输行为。
李如刚说,北京的垃圾分类将从中央党政机关、驻京部队、市级党政机关本级做起,率先垂范。2017年,北京市确定了134家中央单位,27家驻京部队和128家市直机关(含3家国有企业、3家学校、3家医院)作为首批强制分类工作单位,16区在1700多家区属机关开展了强制分类。
根据北京市确定的时间表,北京市从2017年起,普遍开展了以街道和社区为单元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2018年达到30%,2019年达到60%,2020年达到90%。同时制定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验收标准,加强示范片区日常检查考核,实行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促进市民垃圾分类习惯逐步形成。
2017年,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共涉及全市19个街道、527个社区的6231个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其中包括1594个小区、679个机关单位、186家医院、312所学校、3460个经营场所,覆盖人口892944户(约90万户250万人)。
李如刚说,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北京市累计分出厨余垃圾15.36万吨,较2016年同比增长了9.1%。通过完善各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系统,有效减少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园林垃圾、再生资源、有害垃圾等进入生活垃圾体系。同时,从循环经济促进的角度,开展了“净菜进城、不剩餐、限制一次性物品使用、包装物回收、电子垃圾回收”等试点。
在农村垃圾治理方面。李如刚说,2017年北京市启动开展了20个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探索适宜模式,形成分类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启动了门头沟区、怀柔区、延庆区3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试点创建。编制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导则》,形成了13个涉农区收集运输设施建设项目储备库。
李如刚表示,生活垃圾从历史上的无序排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无害化处理,到本世纪初基本搭建起收集、运输、处理的现代管理体系,发展到今天突出减量化、资源化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看似平常,实则任务艰巨,需要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辛勤付出。
“对北京而言,实现垃圾的良好治理是保持城市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也是构建首都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李如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