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前瞻】奔跑吧,兄弟:电影类型多元化将成趋势

来源:互联网

综艺电影引发电影多元化创新的争论

刚跨入2015年,电影市场就起波澜,正在热映的影片《奔跑吧兄弟》(下称《奔跑》)上映7天,累计票房已突破3.3亿,截至2月11日最新票房达到4亿元,这样一部拍摄仅一周、成本2000万元的综艺电影的热卖,引起了电影市场广泛热议,投资方华谊兄弟股东兼旗下导演冯小刚直接炮轰综艺电影的盈利模式:“很畸形,是电影的自杀。”

综艺电影的出现是好是坏,会成为2015年电影市场上的主流么?影视产业专家认为,2015年,综艺电影的出现预示着电影类型多元化将成为趋势。

影视产业第三方权威研究机构艺恩咨询研究副总裁侯涛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不能片面地否定综艺电影的价值,综艺电影是在本土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票房连创新高的形势下出现的,对丰富我国电影类型、推进电影类型多元化是有益处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综艺电影顾名思义是通过将综艺节目从电视搬到影院,让观众坐在电影院看综艺节目,这不同于常见的电影制作模式。去年第一部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一上映就成为“现象级”电影,该片以超低成本投入收获7亿元高票房的同时,也收获了社会热议。如今《奔跑》的出现再次一石激起千层浪。

冯小刚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公开批评综艺电影现状,并指出这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愿意投资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他不认可把一档综艺节目的素材剪成一个故事片的长度,当成电影在院线放映是一项创新。“如果说态度决定一切的话,那么五、六天拍一部电影,从态度上来说就已经失了诚意,还谈什么尊重观众,尊重人民币吧” 。

《人民日报》则发表评论员署名文章力挺综艺电影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自有道理,除了“投资回报率上有天然优势”,观众选择综艺电影是因为其满足了观众预期,相反,一些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拼凑的是“创意欠奉”,该文章最后还要大腕导演们好好加油,不要低估观众智商和欣赏水准,拍出观众买账的好电影。

对于冯小刚的批评,《奔跑》制片人李亚认为,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综艺改编,观众消费心理都有共通的部分。等春节档过后,大家可以比对从贺岁档到春节档的几十部影片,研究票房和形态背后的规律性东西,这对国产电影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记者向《奔跑》投资方华谊兄弟方面咨询对于冯小刚观点的看法,华谊兄弟并未就此作出回应,不过,华谊兄弟方面表示,《奔跑》属于IP跨屏流转新模式,这也是华谊兄弟近年来积极尝试的模式。早在2010年,华谊兄弟的电影作品《非诚勿扰》就授权江苏卫视制作同名节目,2013年其影片《私人订制》又联合北京卫视打造梦想类同名电视节目。其经典电影作品《天下无贼》、《唐山大地震》也都进行过从电影到电视剧的转换尝试。而《奔跑》属于华谊兄弟尝试从“小屏”到“大屏”的新花样。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表示:“我觉得‘存在就是有道理的’,作为电影人,不能排斥市场出现的新现象,当然也不能以投机的行为去伤害观众对华语片的信任。我们要利用好这些IP,用精良的剧本和班底,拍出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观众喜爱的大电影。”

电影类型多元化成趋势

事实上,包括《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奔跑》等综艺电影背后的投入并不少。侯涛表示,很多将要拍摄成综艺电影的综艺节目在创作初期就已经考虑如何做成电影版了,正式拍摄前要有很长的筹备期,并且先前在电视播放的综艺节目本身就是大电影版本的孵化过程,没有电视节目的火爆,也不可能有电影版本的高票房。

湖南卫视台长吕焕斌此前被媒体问及旗下众多的综艺类节目甚至自制剧是否都有可能被搬上银幕时,他肯定地表示,“这是未来的媒体发展趋势。”天娱传媒总裁龙丹妮认为,电视与电影的跨界整合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中国电影不是类型太多,而是太少了。在中国电影年轻受众的数量增长惊人的大背景下,我们更不应该排斥任何跨界整合产品,但一些做电影的人很多时候太被传统电影思维禁锢。”

事实上,一般收视率前五名的综艺节目才有可能拍摄电影版本并收获好的票房。据统计,《奔跑吧兄弟》每期节目的网络点击量均超过2亿,微博讨论量更是累计超过120亿次,节目的超高热度带动参与节目的华谊明星人气飙升,也为同名大电影做足了铺垫。侯涛认为,每年能够投拍成综艺电影的综艺节目并不多,也很难成为电影类型的主流,但会丰富电影的类型。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也坦言,由综艺节目转化的电影IP不会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但可以作为电影特殊档期的一种适当补充,也满足了充分和观众互动的需求。

中国的电影票房已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去年票房接近3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随着综艺电影、纪录电影等影片在电影市场上崭露头角,预示着中国电影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