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汉堡市市长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率领汉堡市政府和经济代表团到访北京和上海,这是朔尔茨作为汉堡市市长的第二次访华。
在北京期间,朔尔茨一行拜访了中国外交部、民航总局、中国工商银行等企业和机构。12日,在上海,朔尔茨一行到访了中国商飞集团和中国海运集团,寻求中德双方在航空、海运领域的合作。
朔尔茨表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与汉堡几百年来汉萨城的传统不谋而合。无论从经济关系还是文化交流来看,我们一直是中国通往欧洲的大门。”
汉堡市市长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
近年来,中德贸易日趋密切。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统计,2014年德中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538亿欧元,同比增长8.8%,创历史新高。德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13年的96亿欧元降至48亿欧元。其中,汉堡港就见证了德国外贸近一半的出口。
访华期间,朔尔茨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专访。他告诉本报记者,汉堡港年吞吐量900万标准箱,其中1/3或来自中国或发往中国,汉堡港中德之间海运集装箱数量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良好运作。此外,作为少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城市,汉堡市也是多条中欧班列的必经之地,由此巩固了作为中企在欧洲发展的货运枢纽地位。
朔尔茨还盛赞了上海自贸区的规划理念,称这是非常有勇气的举措。“上海自贸区为外资企业进行更好投资提供了条件,而这些条件在中国的其他地区是得不到的。”朔尔茨说道,“在德国,甚至欧盟,对来自非欧盟的投资限制与约束其实非常小。所以,中国企业和投资者可以放心地来到欧洲,来到汉堡,在自由贸易的框架下进行投资。”
民企积极投资汉堡市
第一财经日报:近年来,中国对德国汉堡市的投资有何变化?哪些领域是中资比较热门的投资对象?
朔尔茨:汉堡市积极吸引中资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联邦的各州中,汉堡市与中国的商业联系最为长久,也及时调整与中国发展相关的战略,以适应中国企业的需求。
汉堡市的这些努力也不断得到回报。一些知名的中资企业,比如中国银行、宝钢、中海运、中远集团、中钢集团以及中外运都在汉堡市扎根多年。根据汉堡市经济促进局的数据,2012年年底,约有490家有中资背景的企业在汉堡市注册。这一数字目前激增至520家。大部分企业都与汉堡港的业务发展密切相关。除了国企选择在汉堡市发展,目前在汉堡市投资的中企中,民企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增加,涉及各行业。
同时,汉堡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服务业领域投资发展。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在汉堡市建立了分行,旨在进一步服务于中企在汉堡市基建领域的发展。2015年,作为全球集装箱装卸领头羊的中国振华重工集团,将其欧洲采购与物流中心正式设在汉堡市。可以预见的是,从多元化的国际工业产业中衍生出的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业领域将在未来迅猛发展。
汉堡港每年900万标准箱中约有1/3来自中国或发往中国
日报:之前有报道称,由于中国外贸出口放缓,德国汉堡港的吞吐量受到很大影响。作为汉堡市长,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是否担忧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对汉堡市的影响?
朔尔茨:在汉堡港的海上对外贸易中,中国依旧占据集装箱吞吐量的第一位。汉堡港每年900万标准箱中约有1/3来自中国或发往中国。的确,在2015年上半年,汉堡港与中国的集装箱业务往来下降10.9%。与2014年比,汉堡港的对外贸易趋势变化就一目了然。
汉堡港与汉堡市也密切关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外贸方面的波动。我们会仔细研究出现波动的领域和运输额变化。目前,汉堡港已作为北欧地区集散中国货物的主要港口。
同期,汉堡港与巴尔干地区的集装箱业务也出现下降趋势,一方面与欧盟制裁俄罗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俄罗斯自身经济不景气有关。
不过,尽管中国与汉堡港的集装箱业务往来有所下降,但至今并没有对汉堡港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也没有对汉堡市扩大或升级港口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海路与陆路贸易并进
日报:作为欧洲少数参与“一带一路”的发达国家和城市,汉堡市将如何从这一战略中受益?企业将如何参与?
朔尔茨:其实,在“新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前,汉堡市很早就通过汉堡港的业务发展链接中国与欧洲。事实上,这一联系可追溯至250年前,很多在汉堡市工作或居住的商人都已嗅到了中国的商机。当前,每周有约18次连接汉堡市与中国主要城市的班轮运输,300万标准箱的吞吐量约占汉堡港集装箱业务的1/3。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除了原有的海上贸易通道,还多了条连接中国的铁路贸易通道。今年6月,中欧班列再添新成员,这趟班列从中国哈尔滨启程、从满洲里口岸出境,开往德国汉堡市。“哈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也成为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跨洲际铁路运输渠道。去年,中国河南省也开通了始发郑州至汉堡市的国际货运班列。在此之前,还有从北京始发到达汉堡市的中欧班列。可见,汉堡市与中国的陆路运输联系也很密切。
汉堡市作为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在外贸发展领域有丰富经验。汉堡市政府将持续致力于改善汉堡市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使贸易量在未来持续增长。
同时,已有不少来自于德国工业或工程规划、咨询等领域的企业希望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化时代,我认为,企业应该更多参与公共与私人业务发展的竞标。
日报:汉堡市是多条中欧班列的终点。但目前看来,中欧班列所运输的货物“去多回少”。如何看待这种不平衡?中德双方还需作何努力平衡这一贸易态势?
朔尔茨:中欧班列“去多回少”是一个涉及市场份额的问题。只要企业挖掘出更多陆路贸易的优势,那么这一问题就能很好解决。当然,也不能忽视目前耗时两周的陆路贸易比海路贸易更多的成本问题。但我相信,随着全球市场的进一步融合,贸易不平衡的状态会有效缓解。
产业集群贡献巨大
日报:今年恰逢“中德创新合作年”。中国政府也在大力推动创新。据你了解,在德国,哪些产业领域最具创新的潜力?汉堡市在参与和推动这些创新方面有何经验可以分享?
朔尔茨:近年来,产业集群对地区发展日益重要。汉堡市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趋势。当Hamburg@work(汉堡市最大的媒体、信息科技和电子通讯网络,旨在了解北德的数字经济发展) 1997年启动时,成为了德国第一个“集群动议”(Cluster Initiatives)。我们一直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集群政策(Cluster Policy)来巩固汉堡市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当前,在汉堡市,横跨地区经济所有关键领域的八大产业集群得到了德国各方的支持。这八大领域是:媒体和信息科技、航空、生命科学、物流、创意产业、医疗保健、海洋运输以及可再生能源。
汉堡市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表明,集群政策是加强地区经济发展非常有效的资源驱动机制,能鼓励释放创新潜力。以汉堡航空业集群和物流倡议为例,这两大集群得到欧盟委员会颁发的“欧洲优秀集群”的称号。在欧洲数百个“集群动议”中,只有36个符合欧盟的高标准。
目前,汉堡市产业集群架构正日益实现国际化。汉堡市是世界三大民用航空制造基地之一,因此,我们也希望中国与德国的航空公司以及双方的航空港能加强进一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