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狼爸”教育是与非

来源:互联网

  萧百佑和四个儿女(左起):萧冰、萧箫、萧尧、萧君(受访者提供)

  萧尧、萧君童年照

  萧尧、萧君在北大西门合影

萧百佑没有想到,在这个冬天,自己会被贴上一张“狼爸”的标签,成为互联网上风头无两的红人,“万炮齐轰,恶评如潮!”

“我4个孩子中3个孩子先后考上了北大,我想把自己的家庭教育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他一年半数以上时间都在出差,在天上的时间跟在地上的差不多,利用乘机时间,他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书稿,并起了一个相当彪悍的书名——《“打”进北大》。

小标题也个个生猛,“用舍得代替舍不得”、“用军事化管理限制孩子的自由”、“把父母变成孩子的‘皇帝’”、“棍棒之下出才子——该打就打,别心疼”……

他联系到一家出版公司,自费出版此书,首印两万册,出版社方面觉得书名不妥,要求修改,他的朋友、同时也是这本书的出版策划人之一的江小鱼想出了现有书名——《所以,北大兄妹》。

江小鱼与萧百佑来往甚密,他对“狼爸”的“棍棒教育”、不能苟同,曾与一帮朋友在香山顶上围攻其封建家长作风。但他又惊见萧家4个孩子,高压之下,竟未崩溃;且入得书山、下得厨房。他和几个朋友到萧家做客,大人们在客厅喝茶聊天,萧家大儿子萧尧掌勺,3个妹妹打下手,做出八菜一汤招待客人。

江小鱼感叹萧百佑的“宽以待友,严以律己,苛以教子”,“诸多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让局外人感到不可理喻,但实践证明了它的可操作性和无限广阔的延展性。”

几个策划人将这本书定位为“备受争议的教子经”,给萧百佑穿上“狼爸”的马甲(该书腰封写着“中国狼爸,教你狠狠上北大”),于今年7月召开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将其投向图书市场,“做了不少宣传,都没什么大的反响。”

直到2011年11月14日,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现在开讲》栏目,与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黄侃等嘉宾对谈,因争论太过激烈,节目录制被数次中断。部分视频被传到网上,“狼爸”急速蹿红。出版公司根据市场反应,紧急加印《所以,北大兄妹》一书,目前总印数已达12万册。

萧百佑现任一家公司的董事局办公室主任,笑声朗朗,言语幽默,公司同事称他为“首席搞笑执行官”。旁人只见到他迎来送往圆通温和,没料到他会在家里手执藤条、鸡毛掸子调教孩子。

多年的商场训练使得他处变不惊,他一再强调,“不是采访,是聊天,大家观点不一样没关系,还是可以当朋友处。”

他不在乎骂名,“‘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那不是我书里写的,是伟大群众自己总结的。没关系,存在即合理,大家既然说得顺口,我也就不去纠正了。”他惋惜批评自己的人,“包括不少专家”,没有几个看过他写的那本书,“没有办法真正去对话。不能只揪着一个‘打’字批斗我啊,我讲的是如何打得科学、打得合理,打得具有可持续性。”

对他的“棍棒家法”一片喊打声中,他给几个孩子下了“三不”通知,“不看,不听,不说。”他太太黄天淑安慰几个孩子,“网上今天热这个明天热那个,你爸爸这个‘狼爸’没准儿过两天就跟郭美美似的,再没人想得起来了。”孩子急了,“妈妈,你怎么好把爸爸跟郭美美作类比啊!”

“棍棒精神是萧家一宝”

47岁的萧百佑原名萧锦华,广东人,其父解放前做过国民党的宪兵小头目,母亲出身于地主家庭。

萧百佑坦言,他的“棍棒哲学”承袭于他目不识丁的严母,“我有多严厉,我母亲比我严厉10倍;我打孩子有多狠,我母亲比我狠10倍。”他对母亲的教育方式表示认同和感激,认为正是母亲的棍棒将他打成了当年广东省高考文科第八名,踏上了改变命运的第一台阶。

“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崇拜毛泽东,有强烈的功名意识,大学时代是学生会主席,毕业后进了彼时号称中国经济航母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接受各路记者采访时,都会强调自己曾经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副科长”。

“我将父母的教育结合自己的思想,摸索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这些哲学,我将全部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妻子黄天淑是他在暨南大学的师妹,小时候在北京长大,后来随父母移民到香港,彼时以香港生的身份就读暨大。

萧百佑有两个姐姐,按照计划生育政策,都只生了一个孩子。萧百佑觉得他们家中太冷清了,他喜欢孩子,妻子的香港身份给了他们多多生养的便利,“我原定想要太太连生6个的,并且制定了两年生一个的严密计划。”

头两个孩子在香港出生,老三快临产时,恰好萧百佑赴美公干,黄天淑挺着大肚子登陆美利坚,为萧家添了第一个美国公民,因为在美生产顺利,老四也如法炮制,拿到美国身份。黄天淑说,“现在外面传我们家这样那样,其实我们就是个普通家庭,4个孩子除了拿的护照不是中国大陆的,完全是在广州土生土长的,他们就觉得自己是广州人。”

“计划”生育到第四个时,萧百佑所在的公司破产了,萧家的生养计划只得终止,“老四成为太太的收山之作。”

夫妻两个在教育孩子上最初并不一致,萧百佑早早定下用“最传统”、“最原始”的方式教育孩子,“我的大儿子是1989年出生的,这一代孩子流行的是素质教育、反应试教育,甚至有很多家长、专家主张‘孩子是玩出来的’,不排除一些天才儿童得益于自由式的教育,但我的孩子不是天才,而且天才往往靠不住。”

他跟黄天淑商量,要严格管教几个孩子,“否则孩子长大后只会跟其他孩子一样表现平平,一无是处!”

黄天淑的第一反应跟天下大多数妈妈一样,“表现平平就表现平平,像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我不要求孩子们有多大成就!”

萧百佑正色以告,“我要让孩子走一条正确的路,将来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他跟妻子设定了一个时限,一个月内,先按照他的方法严训孩子,如果效果不佳,则再“做些改动”。“但这段时间里,你必须全力配合我,不能有任何异议。”黄天淑答应了。

这是萧家特殊教育的开始,4个孩子最大的还在读幼儿园,最小的还在牙牙学语时,就每天必须完成父亲所指定的“家庭作业”——背诵《三字经》、《琵琶行》、《声律启蒙》等。

“我为孩子们定下了死规矩,只有完成作业,才可以休息,作业完成不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狠狠地抽打。”

他为自己的孩子们设定的这些读本与他为子女们预设的道路紧密关联,他有自己的一套“国学理论”,在他看来,中国社会一直是个文官制度社会,“文科才是中国建立和发展的根本,理科不过是文科的使用工具。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让孩子读理科,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

萧尧,萧百佑的长子,清楚地记得幼年时苦读《三字经》的场景。

在我们4兄妹的心中,对“童年”这个词并没有真正的概念,我们有时候甚至要怀疑,自己是否有童年。

童年意味着学古文、学知识、学道理和百分之百地放弃自由,还要遵守爸爸定下的各种“奇怪”而严谨的家规。

……爸爸每天最乐于干的事,就是在晚饭后检查我们的《三字经》背诵情况。当时两个表姐也住在我们家,晚饭后爸爸就把所有的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在床前站成一排,手里早就预备好了惩罚工具——藤条或鸡毛掸子。……背不好的,自然是躲不掉的挨打了,打手心、打小腿,完全跟旧社会的私塾老师一模一样,打完了还不行,还得背,一直到会背了为止,才能上床睡觉。

“监督、训斥、惩罚”,是萧百佑为自己确立的严父三守则,“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发现教育上出了问题,孩子不听话,甚至作奸犯科。早干嘛去了呢!”他打孩子打得振振有词,“一味地纵容,不加管束,放任自流,最后当父母的只好自己打自己,为了将来不打自己,我只有现在打孩子。”

学习成绩下降,打!不遵守家规,打!不尊重长辈,打!

萧家的体罚是“连坐制”,老大犯错,只打他一个;老二犯错,则老大老二一同受罚。因此,长子萧尧是挨打最多的,狼爸的理由是,“小的犯错,说明大的没带好头,没管好小的。”

老三萧箫小学三年级因为英语考试不及格,被父亲狠揍了一顿。长大后,她把这次惨痛的体罚写到了作文里。

爸爸龙颜大怒,一拍桌子,“把鸡毛掸子拿来!站在我面前数过去第二块砖上!把不写字的手伸出来,抬到肩膀一样高!”

我颤抖着一一做了。可恨的是,惊慌失措中却没数对瓷砖数。

鸡毛掸子一下子挥过来:

“什么是第二块瓷砖!”

爸爸握着鸡毛掸子,把另一端压在我的左手上,再问道,“再说一遍‘苹果’怎么拼!”

“a……ple……”

我话音还没落,鸡毛掸子已开始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我身上,如狂风扫落叶一般。我哭得像个泪人,蜷缩在那块瓷砖上,喊着,“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不敢了!对不起啊爸爸,以后一定会的。”

爸爸却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只是一个劲地说:“不会拼是吧,我就打到你会!不学习是吧,好!我今天就打到你学!”

在父亲这种“最严厉、最疼痛、最深刻的教育方法”下,萧箫的成绩上升得很快,中考时,她以年级第一名考入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萧百佑的亲戚朋友见他“训”子有方,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家里取经学习。最多的时候,萧家有13个孩子。孩子家长送去之前,他们夫妇都会告知对方,“我们会打孩子。”

“没关系,尽管打,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萧百佑说到做到,责罚时从不手软。为了管束一个最调皮的孩子,他甚至使用了用绳子捆绑起来、不给吃饭的方法。最长一次,将这个孩子在阳台上捆绑了8个小时,松绑时,一裤子的屎尿。

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萧百佑曾因读初二的外甥女出言顶撞自己,一怒之下抽了她一个耳光。萧百佑的姐姐抱着女儿在洗手间痛哭了半个小时,最后把孩子接了回去。

萧百佑认为自己是管教,而非虐待,他不认为自己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人格,“小孩还没有独立的人格,需要的是爱护、保护,而责打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和保护。”

在江苏录制节目时,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斥责萧百佑的做法简直就是,“南霸天!黄世仁!”

“孩子是民,家长是主”

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萧百佑制定了严密的作息计划,“孩子在上大学之前——我指的是踏进大学校门,还不包括拿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个夏天——不需要朋友!”

萧家的孩子上学、放学由母亲黄天淑统一接送,萧百佑为他们设定了“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铁律。

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去同学家的,需要提交一份由班主任签字的申请书,申请书中包含以下内容:

一、去哪位同学家,这位同学在班级担任的职务、学习成绩如何;

二、做什么事,大概要待多久,何时可以回来,让妈妈去接;

三、同行的同学有哪几个,分别是谁,都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成绩大致情况如何;

四、同学家的家长姓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

五、在列完以上信息后,由班主任签字确认。

交了申请书,并不等于就一定会被放行。老二萧君称这样的申请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古代的男生也不会遭遇‘限行’。”兄妹拿着申请书找班主任签字时,往往觉得不好意思,干脆都不愿意提出去同学家玩或者和同学上街的要求了。

萧尧小学二年级时,获得了去同学家参加生日聚会的批准,但萧百佑只给了儿子3分钟的时间,“刚和同学说完‘生日快乐’,还没来得及看清楚生日蛋糕,爸爸的电话就到了。”从那之后,直到高中毕业,他再没提出过要去同学家玩的要求,“在别人眼中,我们家一直是很另类的,仿佛是来自外星球的一个家庭。……我不能跟爸爸说,我大概成为班上的‘笑柄’了,我离开同学家的时候,大家都是用无比同情的眼光看着我,那眼光中,也许还有觉得好笑的成分吧。一个男孩子,20年就去过一次同学家,大概也能成为经典吧?”

按照萧百佑的设计,长子萧尧是3个妹妹的龙头,“他的肩膀上担负着萧家的未来”,他的使命就是“光宗耀祖”。萧百佑年轻时梦想做一名外交家,高考第一志愿是外交学院,命运捉弄,让他学了金融。他把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早早为孩子锁定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萧尧一度迷上植物研究,提起各种草本植物的成长年份、土壤环境、历史渊源,如数家珍。“一百万人中,有几个能成为真正的植物学家?”萧百佑觉得儿子是在浪费时间,他用藤条惩戒了儿子,提醒他,“你要读经济、读政治,我是不会让你去考什么植物学专业的,这不是能够让你大展宏图的专业!”

萧尧扔掉了那些他四方搜罗来的珍贵的花花草草,“我连眼泪都没想流……对于爸爸的‘暴政’我早已经习惯了,知道反抗也没有用,我们这些农民起义是永远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萧百佑在家中自比“皇帝”,他高度认同传统家长制,“在我的家庭里,我就是皇帝,是天,只要我提出的要求,孩子们必须无条件服从、遵守。”

他的“萧氏民主论”曰:“民主民主,什么是民主?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老大老二考上大学后,有些话不吐不快。“20年来,的确我们是民,他是主。在我的记忆里,任何事情,我们4个孩子就从来没有做过主,永远要听从爸爸的指挥。”

萧尧心中有不少困惑:

“同学们都说我们的家庭生活是无法忍受的,那些父亲制定的‘清规戒律’是会让孩子想自杀的,但我并没有这样的感受。因为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过着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守着的就是这样的规矩,我早已经习惯了。”

“我不止一次想过要向父亲证明他教育方法的失误之处,因为照常理来说,按照现代社会教育的模式,他的教育方式绝对是错误的,是不健康的,是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的。我们家的4兄妹里,只要有一个有这样的状况发生,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对父亲的教育方式进行声讨。然而爸爸一次也没有失败过,我的成绩不算最好,但是也一直保持在中上水平,萧君无话可说,广州市三好学生,萧箫轻而易举地就考取了华南师范附属中学,就连学习不好的妹妹萧冰,也在古筝上突飞猛进。4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长处,就是找不到一个破绽来说爸爸的教育方式不好。这样的无懈可击,爸爸,你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啊!”

是“狼爸”还是“好爸”?

“狼爸”利用工作间歇接受各路媒体采访时,“狼妈”黄天淑陪着老四萧冰在北京南城的租住房里练琴。

“狼妈”性格温和、内向,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便归家做了全职太太。对她来说,现实世界的复杂、网络世界的喧嚣原本只停留在晚餐桌上的报纸上,从来没有想到自家客厅会成为风暴眼。

“狼爸”写书时,她最早不赞成,“都是自己家里的事,干嘛写出来给外人知道。”“狼爸”告诉她,自己最大的梦想是复制几个孩子的成功经验,办一间学堂,用自己的方式教养童子,“为传统教育正名”。

书中那些令读者触目惊心地管束方式,在她看来都是些久远回忆,“小的时候打得多一点儿,长大后,他们都很乖,很懂事,家里气氛其实很快乐的。”

她深以她的先生为荣,以她的家庭为满足。“婚姻是一场赌博,我是非常幸运的,赌对了!”嫁给萧百佑时,黄家开始很反对,“老人觉得好不容易移民到了香港,你干什么又转头嫁了回去?”

黄天淑顶着家庭的压力,坚持自己的选择,成家后,他们就在广州生活,过着普通市民的日子。“我父母家没有给我们什么经济上的帮助,家里都是靠我先生,我很感谢他,能够给我和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安定的生活。”

在黄天淑眼中,萧百佑开朗、热情,是个“事事、时时都有办法的人”。先生在外打拼,她一个人对付4个孩子,自然会遇到不少难题,“一般我都自己应付,他们实在不听话了,我就说,那我给爸爸打电话了啊!”此语一出,收效立竿见影。

看到网上那么多人批判“狼爸”,她有些紧张,“为什么那么多人骂他,是不是他没说完整,是不是有很多人没看书啊?”

“我先生对孩子绝对不是只有打,他非常爱我、爱家、爱孩子。现在有很多人生了孩子,自己不带,扔给老人或是保姆,我们两个从一开始就很坚定,自己的孩子自己带。”黄天淑说,萧百佑跟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孩子们也会开玩笑说,哎呀,爸爸不在家,太好了!但是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也是有说有笑,特别开心的。”

“我哪里是什么‘狼爸’啊,我是一个全天下少有的好爸爸!”萧百佑为自己喊冤叫屈,“千万别说我对孩子只有管束压迫,祖宗家法,以父为纲,在家里我的权威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在平常生活中,我是给太太、给孩子做牛做马的。”

“我打孩子的时候不允许他们哭,打完可以哭,妈妈给你涂药水的时候怎么哭都行,妈妈会温柔地安慰他们,之后还不到3分钟,一家人就哈哈大笑。惩罚性的教育跟鼓励关怀式的爱的教育相结合,是最好的家教。”

“爱情是婚姻最坚实的基础,我现在也这样告诉我的孩子们,”黄天淑鼓励3个已经上了大学的孩子尽快选择恋爱对象,“感情世界稳定下来,以后的生活才好安排,大学里恋爱是最单纯的,不要去考虑对方有没有钱,有没有房,只要有感情将来什么都会有。”

她的单纯、温柔与萧百佑的现实、激进如同阴阳两极平衡了这个家庭的情绪,他们配合得那么默契,恰如萧百佑说的,他负责用藤条责打孩子,而她则拿着药水适时登场,“再深的伤痕,上药两天后都不留痕迹。”

而这或许正是萧尧一直想弄明白的那个问题的答案,“爸爸总喜欢要我看《红楼梦》,我读了好几遍,越读越觉得爸爸对我和贾政对宝玉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我比宝玉还惨……贾政最终失败了,贾宝玉在大雪纷飞处拜别了父亲,不知所终。我想宝玉一直要摆脱的,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八股科考。爸爸也一直说他对我们进行的是古代的传统教育,这传统教育和封建教育,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为什么我依然还愿意去考最好的大学,并且为此而感到兴奋呢?贾政失败了,但是爸爸成功了,希望有一天爸爸能够告诉我其中的奥秘之处。”

“过了这阵子,你可以来看看我的几个孩子,他们都非常好,我不认为他们身上有什么童年的伤害,有‘奴性’,你看了就知道了!”黄天淑说起几个孩子,笑意盈盈,她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孩子有笃定的信心。

但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们不像她那样乐观,他们认为“狼爸”的教育实验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因为考进北大并不等于人格培养的成功,一张北大毕业证书也不能保证孩子拥有一个成功的未来、幸福的人生,“有些教育伤害不会一下子显现,但伤害就是伤害,它一定会隐伏在生命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因萧家4兄妹不愿意受访,文中所有孩子们的自述和回忆均引自《所以,北大兄妹》一书。这些素材有的来自孩子们的日记,有的是萧百佑写书期间与孩子的交流,还有些则来自孩子们的检讨——萧百佑在孩子犯错之后不仅抽打责罚,还要求孩子写出一份深刻的、完整的书面检讨,这些黄天淑都保存了下来。)

  萧尧、萧君在钢琴前

  四兄妹幼儿时照片

◎好父亲不会跌倒——对话“狼爸”

人物周刊:《所以,北大兄妹》一书是今年7月份出的,一直不温不火,为什么5个多月后忽然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这个在你预料之中吗?

萧百佑:是啊,万炮齐轰,恶评如潮啊!我平常不用电脑,也不上网,我的助手看到网上那么多人骂我,都气哭了。我太太也很担心,她昨天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忽然这么多人骂你?”

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大问题。“60后”生的孩子是“80后”,“80后”现在也开始为人父母了,这两代都有关于家庭教育的各种纠结,成功的失败的快乐的痛苦的、跳楼自杀的、爸爸是谁的……这个话题很自然成为社会最关心的问题。

我写书的时候,就确定了一点,说真话!是怎么教的就怎么教的,是怎么管的就怎么管的。我打了孩子,并且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关于“惩罚性教育”的主张,我不会编瞎话来骗读者。那些说自己从来没打过孩子的家长,请他跟我一起,说说真话!要么到教堂去说,要么到寺庙去说,要么在雷电交加的晚上到郊外去说。

那既然这本书大家这么关注、热议,而且是恶评如潮,我就有责任把“惩罚性教育”这个事情跟大家说清楚。我参加了很多电视栏目的录制,他们一般都会请专家,我觉得有些专家确实有点偏颇:第一,他可能没有经验;第二,他可能是拿来主义;第三,他没有调查研究,没看这个书,不了解我,根据编导给他的提纲就来了,先入为主,万炮齐轰,这些炮,都很宝贵,但是浪费了,打错方向了,误导了很多观众读者。如果就靠一个“打”字就可以进北大,那还得了?那就直接办集中营得了,还办大学干嘛?还需要什么好家长,那就召集些悍匪得了。

人物周刊:很多人质疑你特殊教育实验的成果,“一门三北大”,但是你的孩子分别是以港澳生、留学生的身份考进北大的,他们认为联考和高考的难度是不能比的。

萧百佑:之前贵州电视台有个节目,让一个专家跟我做电话连线采访,他做了很多功课,掌握了一大堆数据,想要说明联考跟高考不具有可比性,意思是我的3个孩子考进北大成色不足。

我书里丝毫没有隐瞒我的孩子是参加联考上的北大,但书中还有其他信息是这位专家没看的:我的孩子从初中就是全校成绩出众的学生,老三是以中考第一的成绩考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他们读的都是广东最好的高中,他们的师姐师兄前五名都是被保送到清华北大人大中大那些一流大学的,他们的同学中,一些平时成绩不如他们的,高考成绩也非常出色,同样考上了一流大学。

我的孩子持香港或者美国护照,没有身份证,不能参加高考,这是国家政策规定的,并不是他们能够选择的。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体系都是为了高考做准备,但是高考前4个月,不得不离开学校,去参加联考补习,去适应一个全新的考试系统,我的二女儿因为不能参加高考,哭了好久。她现在作为北大三年级的学生交换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了,去年也去了英国。获得交换资格时,她跟那些通过高考的学生是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的。

人物周刊:你认为这本书完整表达了你的家庭教育理念吗?这本书里有许多做法是普通家长不能接受、不能赞同的。

萧百佑:我认为我的这一套是科学的、完整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你只要看我的书,这每一条都符合,是负责任的。

以前我不敢提到这个高度,但是现在社会上的简单总结、负面评价的声音太强了,我有责任提醒家长,不让他们被媒体或者某些专家误导了。第一,我郑重地说:打,必须打!但是限定在12岁之前,为什么?他不懂道理,不听道理,犯了错误,在家长事先声明、孩子事先了解会受到什么惩罚的情况下,家长必须针对孩子的错误做出惩罚,而所谓惩罚就是要体罚。

回过头来,我希望跟大家把“惩罚性教育”说透,不是一个“打”字了得的。不打不行,但打分3个阶段,12岁之后不能打了。12岁之前,孩子是个模子,你铸什么就是什么。到12岁之后,你放什么就放不下了。12岁时,小孩已经形成了他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判断标准也基本定型了。打,打不进去了,所以,我一再强调12岁之后,第一,不能打;第二,也不用打。因为孩子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已经走向一种自觉。

12岁之后再出现偏差,家长就要用沟通、聊天、说教的方式,他就很容易听道理。就等于天宫一号,上去了,火箭就脱落下来,不用动力助推了,但是下面的科技人员不能停啊,你还要修正、监控。

人物周刊:从你书里,我看到你的孩子们对于体罚记忆很惨痛,为什么你自认为打得很人道?

萧百佑:家法永远在我旁边,一个大花瓶,里面插着藤条或者鸡毛掸子。犯了错误,让他(她)自己根据以前约定好的家规,自己算,犯了几条,每一条打多少下,总共打多少下。然后走过来说,“爸爸,请你打我!”

为什么要用藤条打呢,藤条很容易打出印的。你可以试一下藤条的那种好处,以人为本,也包括藤条。你不能拿着什么就打,而且我坚决反对用手打。

另外我说的“打”是正常的打,不是暴打,而是教育性的打,惩罚性的打。

人物周刊:你太太从一开始就支持你这种教育方式吗?

萧百佑:她非常了解我做事的特点,第一,有计划;第二,有步骤;第三,有原则。对孩子对家庭,应该说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做,创造最好的条件给他们。她生4个孩子,坐月子都是我一个人伺候。她知道我对她、对孩子的那种负责,所以她一直都支持、配合我。

我的孩子必须服从家规

人物周刊:你对孩子超出常理的严格控制和约束,在我看来,比打还难以接受,这种高压管束从来没有遭到他们的集体反抗吗?

萧百佑:很多人反对我都是集中在这一点,不允许孩子有任何课外活动,大学之前不允许有朋友,反对我的大部分是学生或者是年轻些的父母,我很坚决——高中之前,包括拿到大学通知书的学生,在高三毕业后的暑假阶段,就应该没有朋友,只有同学,只有亲人。

人物周刊:学生时代,同学就是朋友,朋友多数来自同学,朋友跟同学怎么分得开呢?

萧百佑:那差得远了。同学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个老师、学同一个课文,这叫同学。

人物周刊:你的意思是他们的交往必须限定在校内,现在很多小孩约着周末在肯德基写作业,你是绝对不会允许吧?

萧百佑:那坚决不行!为什么孩子不能有朋友呢,朋友有两种,好朋友、坏朋友。孩子是没有标准的,好朋友就是互相帮助,马克思跟恩格斯,毛泽东跟朱德,你跟我,(笑)那都是为了伟大事业,为了大众。小孩能有这个分辨力吗?交什么朋友,你都不知道对方是谁。

以前我们小的时候还说得过去,学校就在家附近,每个家都知根知底,各家小孩大人都熟悉,大妈啊、阿姨啊地互相叫,上你家喝汤,到我家喝糖水,互相串的。这样的孩子在一起不要说交朋友,就是同性恋我都不反对。放心啊!

你现在的同学哪知道他哪里来的,家庭背景参差不齐。我是学金融的,全部定量的,绝对量化。我对我小孩说了,学习前五名的可以多交流,其他的统统没必要。

人物周刊:你不怕孩子觉得你势利?

萧百佑:这个势利,应该。为什么,人往高处走,就这么简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永远都有个最好的目标。为什么运动员都分国家队省队市队的,时间精力能力资源都要集中,都要调配,那就往好的地方走,这不叫功利,真的不叫功利。

人物周刊:做个假设,如果班里第一名的小孩过生日,邀请的都是前五名的小孩,你会让你的孩子参加吗?

萧百佑:第一,我反对家长给孩子做生日会,我们小时候怎么过的?我的生日,首先一大早起床,在我妈妈上班之前——我妈妈是工人——我煮好一个鸡蛋给她。是这样纪念自己的生日,因为儿生母苦,纪念的是这个。现在调过来了,当主角的是小的,开玩笑!给小孩开什么生日party?小孩的生日可以庆祝,在家里好好吃个饭,让他煮个菜给爸爸妈妈,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什么party不Party的。

回过头来,哪怕你什么同学,再优秀的同学,由于我有这个原则,我就反对他参加。你让他去别人那里,就会让他和你所主张的价值观造成冲突。

书里也有写到,萧尧有次有个同学生日,他要送生日礼物,好,做好,送过去给同学,送完就走。孩子有点委屈,恋恋不忘,但也就是这种教育让他知道什么叫家教、什么叫规矩、什么叫服从。

我的所有孩子,都是服从我的,那不是因为打与不打,而是对与不对。当然有很多东西他们可能还理解不了,但他知道,这个情况我可能还不能理解,但爸爸肯定是对的。

我在家就是皇帝

人物周刊:你从哪里来的自信,可以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绝对权威,觉得自己做的就一定是对的呢?

萧百佑:我在家就是皇帝!第一,我属龙,属龙的人是这个性格,第二我是处女座。

在他们面前,我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有时候他们提一些问题,我也有很陌生的时候,我首先回答了再说,不管对错,不能犹豫,首先建立权威,权威不能打破。至于内容吗,可以修编的嘛,与时俱进。

人物周刊:比如?

萧百佑:很简单,走到路上,孩子问,爸爸这棵树叫什么名字。我不是学农业的学植物学的啊,我也不知道,但是不能说爸爸不知道。“噢,这个叫阔叶枫。”其实你回答了,他也记不住。回家一查,啊,说错了,我会纠正。儿子啊,那天咱们看到的那棵树,其实是……

人物周刊: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至圣者是很危险的,你不怕哪天你自己跌倒了,然后孩子统统因为你而跌倒吗?

萧百佑:不担心,没有“然后”,在家里我就是最伟大的,比毛主席还伟大。

在孩子心目中,好父亲不会跌倒。所以有问题的男孩,都是因为他爸爸不爱他妈妈,或者是犯了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当父亲只要对太太好,就永远是儿子的榜样,如果父亲对不起妈妈,这个儿子肯定要报复父亲,他报复父亲的唯一方式就是我不听你的,你让我东我偏要西。

家教为什么不说父教,或者母教,而称为家庭教育,这是很科学的,就是整个家庭,父母一起,组建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我打孩子的时候不允许他们哭,打完可以哭,妈妈给你涂药水的时候怎么哭都行,妈妈会温柔地安慰他们。惩罚性的教育跟鼓励关怀式的爱的教育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家教。

我觉得大家第一,不要谈打色变,第二,不要虚伪,要讲真话。你打孩子打得好打得科学,打得精确,孩子会感激你。打得不好,打得不科学打得不精确孩子会怨恨你,作为家长要拿捏一下。

第二,家长有没有以身作则,你让孩子写作文,那你爸爸写不写,妈妈写不写,哪怕自己写不好也没有关系,有没有认真看儿子写的东西,问老师儿子写得怎么样。在关心孩子这点上,有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

人物周刊:你的几个孩子是你的骄傲,但是大家普遍担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好,很多媒体都希望能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听听他们真实的看法。

萧百佑:我比你们更希望他们能站出来,现身说法,让大家看看他们身上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奴性”。我受到那么大的压力,非常希望他们能站出来,给媒体看看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我自己跟他们做工作,也请我太太帮忙说服他们,但是他们不愿意,不想受打扰。到现在为止,只有萧尧在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上接受过一次电话连线采访,并且他说了,那是唯一一次。

他联合3个妹妹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之后几个孩子分别发短信给我声明他们的态度:在他们研究生毕业之前,他们今后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我虽然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但儿子这做法我很欣慰,我给他打电话说,萧尧,爸爸非常高兴你能成熟地处理事情了,第一,你有立场;第二,你有观点;第三,你有方法。

人物周刊:我恶意揣测一下,他们在你手下默默忍受了那么多年,才不会出来替你摇旗呐喊呢。

萧百佑:他们有没有这个想法我还没有沟通过,我不排除会有。

但千万别说我对孩子只有管束压迫,祖宗家法,以父为纲,在家里我的权威是不能怀疑的。但是在平常生活中,我是给孩子做牛做马的。

我的孩子最喜欢跟我到厨房去,我把他们叫来,一个个教怎么煮菜,我认为一个家庭,一家之主,不管男的女的,愿意下厨,带着孩子,感染孩子,这个家庭肯定快乐。吃得好,一家都安乐,这个好,不是说顿顿鱼翅燕窝,而是一家人在一起,有情有爱的日常生活,这个是生活的基石。我儿子学了我的手艺,很会做饭,做一桌子菜招待客人都没有问题。

人物周刊:孩子考上北大,某种意义上讲,只是按照你的意愿完成了部分的人生计划,你对他们的未来有什么设想?

萧百佑:他们拿到大学通知书后,我们马上回祖坟上香,感谢祖宗啊,我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光宗耀祖。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做到什么份上称得上光宗耀祖?

萧百佑:第一,对社会有益有贡献,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第二,对家族有贡献,让家族人丁兴旺,我给每个孩子规定不能生养少于3个孩子,这是我的家规;第三,一定要读完博士,这是死规定,除了学艺术的老四,当然她也可以。

人物周刊:过于强势的父亲往往带来孩子的反叛,你不怕儿子博士读完,万念皆空,要遁入空门吗?

萧百佑:没问题啊,他们长大以后,道路可以自己选择。但是你该完成的义务要尽啊,爸爸妈妈为了你付出那么多,社会教了你,老师给你那么多,你最后说遁入空门拿个钵子也有东西吃,那不行,责任还得要尽。你给我生个孙子之后,空门什么门都跟我无关,但是家族兴旺是你的责任。像弘一大师那样,有子有女,对祖宗已经有交代,对于凡尘有交代,他在艺术、文学、话剧等等方面已经彪炳千秋了,最后转到空门,没问题。

  “狼爸”萧百佑(图/本刊记者 梁辰)

◎“狼爸”是与非

在中国,论断是非实非易事。

萧伯纳在剧作《巴巴拉少校》中曾写过一个可笑角色——纨绔子弟一无所成,却敢轻率回复他父亲的疑问:我最大的长处是能明辨是非。这个细节,已通过早逝作家王小波在他那本著名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序言里的引述而广为人知。一般读者看至此节,往往付之一笑,却忽略了经历过那个荒诞年代的王小波的用心,那是1949年山河巨变后的前30年的中国,是与非、常识与谬误、人性与反人性,只在一念之间,却深刻决定了包括王在内的几代中国人的命运。极少数看清真相的智者,以及更少数敢于说出真相的英雄,注定成了时代的祭品。

遗憾的是,又过了30年,判断是非仍为难事。本来,无论是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话语,还是从普通个体的生活感受中,都可以充分论证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艰难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近30年的中国,确实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经济领域的中国崛起,政治领域有限度的开放和自由(无论如何,和过去相比,议论国是不再是禁区,宪政、民权、有限政府和法制政府、信仰自由、政府改革等等,已是“脱敏”词汇,新闻自由有所扩张,温和的改革言论可以传播,异见在小范围内得以容忍,知识分子被随意划为右派、投入监狱的年代确实过去了。过去铁板一块的体制也出现松动,改革、改良理念得到倡导)、文化领域的公共空间逐渐拓展、市民社会的初步发育,都是可见的事实。

但吊诡的是,与1980年代形成的不可阻挡的改革共识和社会合力相比,今天的整个中国社会却形成了巨大断裂:

城乡差别、东西差距、贫富对立,精英与民粹的逆向而动,普世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分野,精英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也开始分化,复杂的中国现实和13亿的巨量人口,让所有的文化、制度、思潮、观念、实验,都能找到庞大的受众。这是自有历史以来人类社会从未经历过的复杂状况,即使与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外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最剧烈社会动荡——1780年代的法国大革命、1910年代的俄国革命、1960年代的美国平权运动相比,其运动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的人群基数、变革的困难指数,都难与中国相提并论。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辨别是非、凝聚“社会共识”,在今天已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只举一个例子,这几年来流行的“大国崛起”,到底是能实现长治久安的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尚未走出历史的三峡”、越来越多系统性矛盾正在生成的暂时的小阳春?如果就此可以举行全民投票,观念鸿沟会将中国撕裂成无法弥合的两半。

回到本期的封面报道,如何评价“狼爸”的这场家庭教育实验,“狼爸”的是与非,恰恰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展开。如同评论当下的中国一样,评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教育观点和实践,其实同样不易,对与错、是与非,确实没有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这不是没有原则的和稀泥,也不是庸人式的两面讨好,我们甚至认为,“狼爸”就是中国,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亿万中国人的观念和生活在一个小小家庭的聚焦和浓缩,理解了他行为的复杂性,也就部分理解了复杂的中国。

简而言之,“狼爸”的“是”在于:

一、他的家庭至上的价值观。仅有惩罚是不够的,他爱家人,付出大量时间关心孩子,经营孩子,营造和谐家庭生活,保证他的孩子们在一个有爱和温暖的环境下成长(当然,他更应该感谢他的妻子,如果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他的实验将归于灰烬)。无论当代教育学者在对单亲家庭与孩子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有没得出研究结论,常识认为,在父母双全、家庭氛围融洽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必然心理更健康。“狼爸”的所为,不是每一个中国父亲、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完全做到的。

二、他的惩罚策略(在不过分的前提下),他对人性的观察,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的真实。在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盛行、自由教育和素质教育口号漫天飞翔的年代里,敢说出“管教孩子”的人是稀少的。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 蒙特梭利用一句话总结了她对儿童教育的心得:爱与自由。但什么是爱?什么是溺爱?自由与放纵的界限又在哪里?从这个维度上说,惩罚不是目的,而是确立爱与自由边界的一种手段。

三、他对孩子教育路径的设计,符合中国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一个非官非富、也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父亲,为孩子成长能做的最安全、最不易出错的规划。中国不是美国,中国人还没有享受健全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吃饭和生存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甘肃校车事件和湖南邵阳沉船事件还在频频发生,萧百佑的做法,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他的孩子在教育资源有限的社会竞争中胜出,繁衍生存(如果他的孩子成年后不出现心理问题的话)。

“狼爸”的“非”则在于:

一、他不尊重孩子天赋秉性和儿童成长规律的做法,其实是对孩子的伤害。

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寻找自我、甚至是自我救赎的过程,只有自己,才最终最了解“我是谁”,“我想去哪里,想做什么”。他对孩子生命的主导和自我设计,已经造成了对孩子自然成长的扭曲和伤害,而这一扭曲和伤害,未来一定会以某种方式或轻松、或剧烈地释放出来。考上北大只能证明他的孩子智商还好,学习能力不错,占有了优质教育资源,结识了有价值的人脉关系,未来可以找到相对靠谱的工作,可以生存下来,但不能根本解决生存之外的其他必然遭遇的人生问题。

二、他的教育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教育观,其核心是优胜劣汰,强者为王。现代教育的核心,不是让孩子考上大学和在社会竞争中胜出,而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内心,树立健康的现代人格。而他以大压小的暴力惩戒行为,会以一种不对等的、屈辱的方式,压制孩子的自我生长,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他的自以为是和家庭主宰,其实是一种中国人普遍具有的专制特质,这种潜意识的人格病毒,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猜想,未来他的孩子们不免会经历自我“祛毒”的艰难挣扎。

《圣经》上说:不要论断人。很抱歉,我们仍然给出了谨慎的判断。判断的依据,其实只来自于生命经验和常识,来自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立场,早已被浓缩成了一个词:人道主义。

因此,如果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狼爸”的实验,既有其正面意义,也有其弊端,并不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他的出书、自吹自擂,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知和虚妄。人怎么能自居上帝呢,面对这个喧嚣躁动的世界,只有温柔、虚心和谦卑,保持童心,才能扶摇于尘土之上。

狼爸教育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