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摄于上世纪50年代
1896年,邵醉翁出生。
1898年,邵邨人出生。
1901年,邵仁枚出生。
1907年,邵逸夫出生。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创业作为《立地成佛》。随后的《女侠凤飞飞》使得邵氏电影更上一层楼。
邵逸夫进入天一公司,学习编剧、摄影等。
“天一”出品的上下集影片《珍珠塔》,由邵逸夫与徐绍宇联合摄影;而年底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则由邵逸夫自己主掌摄影机。
1928年,上海明星、大中华、民新、友联、上海及华剧公司联合组成六合影业公司,与天一展开激烈的竞争,并与发行商签订严厉的规定,即任何发行商与他们签订了合同,就绝对不能购买天一出品的影片。史称为“六合围剿”。
这迫使邵醉翁派遣六弟逸夫长期在南洋协助邵仁枚,建立发行及放映网络,但也为此后邵逸夫在电影发行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1930年,邵逸夫和邵仁枚在南洋正式挂出“邵氏兄弟公司”的招牌,这是他们兄弟俩在南洋成功收购“中英戏院”、“新世界游乐场”等娱乐场所而改为院线后正式挂出的“邵氏兄弟”的招牌。
1931年,天一拍摄首部片上发声影片《歌场春色》,为中国有声电影技术带来突破。
1933年,天一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在上海拍摄首部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并在香港上映且取得不俗的票房与口碑,也为天一公司的南迁香港做好了准备。
1934年,因为战乱、上海的市场等缘故,邵醉翁到香港建立“天一港厂”,厂址位于九龙土瓜湾北帝街42号,创业作为粤剧电影《泣荆花》——延续了此前《白金龙》在香港成功的经验。
1936年,6月底“天一港厂”发生火灾,损失不大,但8月初的另外一场火灾则给予了“天一港厂”沉重的打击。
1937年,天一港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代替邵醉翁主持业务,此后数年,南洋影业公司的电影业务发展良好。
1941年到1945年,香港的沦陷使得南洋影业公司的拍片业务不得不中断数年之久。
1946年,邵邨人加入大中华影业公司成为股东之一,并租出南洋片场予大中华作拍片之用。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改名邵氏父子公司,由拍摄粤语片改为拍摄国语片,属下南洋片场亦改为邵氏?片厂。
邵逸夫到欧美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并学习先进的电影经验。
1952年,邵氏父子公司官方杂志《电影圈》(港版)出版。
1955年,邵氏粤语片组成立。
在星洲摄制第一部以邵氏名义出品的粤语片《星岛红船》。
1957邵氏父子公司首次与韩国合作,摄制《异国情鸳》,由日籍的西本正(贺兰山)担任摄影。
邵逸夫赴港接掌制片事务,从此,邵氏兄弟分道扬镳。
邵逸夫买下清水湾约80万平方英尺的地皮,并兴建影城。
邵氏官方电影杂志《南国电影》在港出版。
1958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担任总裁。
邵氏父子公司改为在香港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
《貂蝉》于第五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女主角(林黛)及最佳导演(李翰祥)等五个主要奖项,并且大创票房记录,使得李瀚祥一举成名,而黄梅调电影也成为当年的最为热点的影片。
1959年,李瀚祥再拍黄梅调影片《江山美人》,且票房口碑双双得利,并于第六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影片。不过,同年的《倩女幽魂》参加戛纳电影节时名落孙山。
与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合作,在港拍摄《香港小姐》。
邹文怀加入邵氏兄弟为宣传主任。
1960年,李瀚祥导演的黑白剧情片《后门》参加亚洲影展等影展而获得大大小小一共四十多个奖项,创下“中国电影获奖之最”的记录。
1961年,南国实验剧团成立,由顾文宗任团长,为邵氏培训演员。
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
1962年,李翰祥导演的《杨贵妃》于康城影展获优秀技术大奖,以表扬其内景彩色摄影的成就。
1963《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台两地屡创卖座纪录,再度掀起黄梅调电影热潮。
李翰祥离开邵氏兄弟,往台湾自组国联公司。
1964年,邵逸夫创办南国电影训练班,培养了汪明荃、黄沾、罗文、王羽、罗烈、郑佩佩等一大批新人。
国懋的老板陆运涛飞机遇难,使得国懋影片公司一落千丈,香港影坛也没有足以与邵氏公司竞争的对手,再加上年底清水湾影城扩建完成而成为亚洲最大的摄影厂,邵氏公司的制片业务蒸蒸日上。
1965年,邵逸夫将张彻安排为编剧主任,并支持其拍摄新派武侠片,后来也就拓展了武侠片的新潮流。
1966年,由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标志新派武侠潮流的形成。
《蓝与黑》获得第13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
邵氏兄弟另一官方杂志《香港影画》出版。
美国《生活》杂志(Life)大幅报导邵氏影城风貌。
1967年,张彻导演、王羽主演的《独臂刀》上映,票房超过一百万港元,从此开创以男演员为主导的阳刚路线。
1969年,方逸华加入邵氏兄弟公司,初在采购部工作,但逐渐的成为邵逸夫身边的大红人。
1970年,邹文怀离开邵氏兄弟,并带走梁风、何冠昌等得力助手,创办嘉禾影片公司。
1971年,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由孙家雯主持,取代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
同年发行股票,正式成为上市公司。
1972年,李翰祥重返邵氏兄弟,首部作品为《大军阀》。而电视红星许冠文被发掘,担任片中男主角,并从此成名,迈出为香港粤语喜剧片做贡献的重要一步。
1973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打入美国电影市场,深受西方观众欢迎。
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又叫座,令已衰落的粤语电影重新兴起。
与英国咸马公司(HammerFilmProductions)合作恐怖片《七金尸》(Draculaandthe7GoldenVampires),由姜大卫、施思、彼得·古城(Peter Cushing)主演。
香港邵氏基金会成立,以资助医院、教育机构、设立奖学金及师资培训为主。
张彻代表邵氏兄弟,组织长弓公司。
邵邨人逝世。
1974年,许冠文离开邵氏兄弟。
吕奇创办金禾影业公司,包拍邵氏兄弟影片。
长弓公司开始在台湾拍片。
邵逸夫获英女皇颁发CBE勋衔,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5年,邵逸夫宣布投资六千万港元拍摄詹士·克维尔(James Clavell)的畅销小说《大班》(Taipan),并于翌年在邵氏影城开拍。
邵醉翁於2月17日逝世。
1978年,邵氏兄弟在荷里活投资一千六百万美元拍摄《地球浩劫》(Meteor,1979),主演者包括辛·康纳利(Sean Connery)、亨利·方达(Henry Fonda)等。
1980年,邵逸夫继任病逝的利孝和之位,担纲香港电视董事局主席,成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最大股东,并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1982年,邵逸夫投资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主演的科幻经典《2020》(BladeRunner),虽然影片上映时反响平平,但十多年后被评为最优秀的科幻片之一。
1983年,邵氏将影城的大部分摄影棚租给无线电视台。
1985年,邵氏公司在大幅度的减产、裁员、出租院线等之后,基本停产,院线则出租予潘迪生的德宝电影公司。
邵仁枚于3月2日逝世。
1987年5月,邵氏宣布正式停止所有的电影生产。
1988年,邵氏兄弟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组大都会电影公司,由方逸华负责,创业作为《撞邪先生》。
位于清水湾的无线电视城全面落成启用。
1999年,以六亿元将七百多部电影版权售予马来西亚财团Usaha Tegas SdnBhd(该财团稍后在香港成立天映娱乐有限公司)。
2001年,邵逸夫与方逸华成立电影动力有限公司,创业作为《绝色神偷》。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扬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每年奖金金额达一百万美元,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第一届颁奖礼将於2004年举行。
天映娱乐将七百多部邵氏作品修复及数码化,重新推出市场,该作品包括多部邵氏经典,如《江山美人》(1959)、《不了情》(1961)、《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刺马》(1973)、《倾国倾城》(1975)等。
2003年,与中国星合作投资十一亿港元,于将军澳工业村兴建“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4年竣工。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方逸华表示影城落成后,邵氏将再与演员签约,开拍新戏。
香港邵氏基金会成立,以资助医院、教育机构、设立奖学金及师资培训为主。
2004年,于9月7日颁发第一届“邵逸夫奖”,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简悦威和Richard Doll。此后,该奖项颁予多位国际上作出不小贡献的科学研究者。
2006年11月,邵逸夫获得第51届亚太影展的终身成就奖,而与他同时获奖的是一手主掌日本东映公司高峰时期的冈田茂,两人在数十年前曾在亚太影展上不少次的竞争过。
2007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为邵逸夫颁发世纪成就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