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人”、著名篮球解说员、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部长徐济成,曾与赵迎新在2008年北京奥组委共事。他说:“当人们看到奥运会的照片时,总觉得是震撼人心、细致入微,但是拍照片可没这么容易。这项工作由女性来做,有独特的细腻之处。通过赵迎新的工作,大家可以了解到奥运精神是怎么通过场馆摄影位置安排和摄影记者的拍摄来定格,并流芳百世代代相传。”
时值“3·8”妇女节,著名女摄影家、奥运史上首位女性摄影运营官赵迎新推出了自己的新书《我是奥运摄影官》,讲述自己难忘的奥运经历。
女性首担奥运摄影运营官重担
赵迎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作为摄影记者,用镜头报道了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庆典、北京申奥成功、盐湖城冬奥会、雅典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是现任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报社社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赵迎新担任了摄影运营官,领导运营团队为全球媒体的摄影记者们提供服务、支持与引导。她是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摄影运营官,也是第一位担任奥运摄影运营官的中国人。
摄影运营官是奥运会特设的一个管理服务岗位。曾担任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营总监、新闻委员会主席的安东尼·埃德加说,奥运摄影运营官的职责是“管理全球各地前来报道奥运会的摄影记者,挑选所有场馆的摄影位置,负责奥运会的媒体摄影工作”。担负这项重任的人,需要具有丰富的摄影经验,并对奥运会有充分的理解,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
赵迎新在书中写到了自己担任奥运摄影官的机缘。2000年,她在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组工作,专职跟随拍摄北京申奥活动,现场报道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来华考察、北京申奥成功、北京奥组委成立等重大事件。2005年4月,北京奥组委决定聘请一位有丰富体育摄影经验、英文好、沟通能力强、有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摄影运营官。
经推荐,赵迎新获聘该职。有趣的是,作为一位资深的体育摄影师,她原本十分期待亲自拍摄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面,但时任新华社副社长徐锡安告诉她,摄影记者参与奥组委工作也很重要,有利于更加了解国际赛事的规则。到岗以后,赵迎新发现这项工作之所以向来都由男性来做,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因为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要建立、培训并管理80人的大团队,体力精力消耗不是一般大。
根据赵迎新在书中转录的国际奥委会文件,奥组委摄影运营官有10项职责内容,分别涉及技术维护、协调、物资与信息管理等,需要规划所有比赛场地的摄影位置,规划能拍出精彩照片的最佳摄影位置,确保场地的光线条件符合摄影师们的要求,规划并管理主新闻中心和各场馆的摄影工作间,建立并管理各场馆到主新闻中心的胶卷和磁卡递送系统等,并需要与组委会各主要运营部门合作,确保与转播商、国际体育单项组织、通讯社、官方影像赞助商以及各国摄影师们联系顺畅。
难忘的北京奥运工作经历
赵迎新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取得了一些出自女性视角的经验体会。她在书中记录下了自己丰富的感受。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对外形象展示的“史诗级”窗口,近25000家媒体的1500名摄影记者在超过35座场馆中拍下了照片。开幕式上,主火炬手“体操王子”李宁上演的“夸父逐日”令人难忘。为了把开幕式的精彩场面传递给全世界,赵迎新的团队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在“鸟巢”的看台区设置了13处摄影位置,在观众席中安排了300个摄影席位;摄影记者们除了可以在田径赛事中来到专门搭建的摄影平台拍照,也可以从观众席上的摄影区拍摄。
开幕式的场外场景也很有拍摄价值,尤其是观众们至今难忘的“大脚印”烟花。赵迎新写到,开幕式烟花设计者、艺术家蔡国强把烟花呈现计划详细地讲给摄影运营团队,希望他们找到比较高的角度来拍摄“大脚印”沿着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进鸟巢”的路线。
“鸟巢”有8万个固定座位和1.1万个临时座位,巨大的体育场,对观众来说是壮丽的,但对场馆内的工作者来说,是对体力的极大考验。赵迎新谈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的一次紧急协调经历,“以前我在没有观众的时候到鸟巢工作,没觉得鸟巢有多大,遇到急事了,顿觉场馆之大”。
她还专门介绍了鲜为人知的“猫道”,也就是在体育馆顶棚的狭窄暗道,只有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用来维修灯光、操纵吊景等。“鸟巢”的“猫道”还有摄影师通过,而且是奥运会最高权限的官方摄影团队,他们在开幕式举办时穿着防火服,由摄影经理引导,从空中向下拍摄主火炬点燃的场景、开幕式烟花场景等。由此拍得的宏大场景照片是最能代表一届奥运会精彩程度的,而这样的创作过程也有赖于摄影运营团队的策划。
赵迎新回忆当时的工作经历时说:“如此多的海外报刊头版照片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辉煌壮观的盛况,这是之前奥运会所未有过的现象。这才是我们提供摄影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到了2022年,新华社有7位摄影记者出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场馆摄影经理,他们延续着赵迎新在奥运摄影运营工作上的探索。
以照片传扬体育精神
在《我是奥运摄影官》新书分享会上,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记者》杂志前总编辑陆小华提到,一张好照片的诞生,除了技术层面的要求,更多展示的是创作者在思想层面的追求,赵迎新也应该在如何做好奥运摄影运营工作上多对爱好者分享所得。
赵迎新在20多年的体育摄影工作中,无数次出差国外,在赛事现场、体育活动现场拍照,与男性摄影师扛着一样的设备,拍出同样精彩的照片,展示了摄影领域的女性风采。她并未感觉到自己与男同行有多大的差别,“男摄影师能做到的,我都应该能做到,或者做得更好,这样才可能有独特的创作”。不过她也认为,女性摄影师更加细腻,对情感的体察更敏锐。
在很多已成为经典场面的照片中,赵迎新都试图捕捉被拍摄者的眼神。她始终希望在拍摄比赛时抓住运动员的眼神,那是最能展示情感、最打动观众的元素,“在高压下,在激烈运动中,体现出运动员对荣誉的渴望,是精神在一瞬间的爆发”。女摄影师可能更容易观察到这样的细节,被场面所打动,再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陈露是中国第一个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她在1995年英国伯明翰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折桂。赵迎新是当时唯一在现场报道的中国记者,由于新华社驻英体育记者出差,她独自前往报道,拍下了陈露夺冠后激动的眼神,记录下了“冰上的史诗”。20多年来,陈露一直在寻找照片的拍摄者,直到《我是奥运摄影官》出版,她们才得以结识。
赵迎新还在盐湖城冬奥会上拍摄了杨扬实现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的夺冠场面,据她回忆,“盐湖城的冬奥气氛是热烈的,冬奥的场馆和筹备都是一流的,城市景观也充满奥运元素”。杨扬在强项1500短道速滑中失利后,在500米决赛中甩掉包袱全力冲金,赵迎新也用刚升级了的新相机捕捉到了飞驰在赛道上的杨扬“执着、自信、坚定的眼神”,当时的场景令她难忘,“观众的呐喊声仿佛突然听不到了,我的耳边只有咔咔的快门声”。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赵迎新回归本行,带着相机回到了赛场边。“面对奥运,作为一名摄影师,有时你会觉得那么无力,在上千张照片中,找不到心中梦想的光芒;但作为摄影师,又是那么幸运,在人群中,你离梦想的光芒最近。”
这种对完美画面的追寻,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
《我是奥运摄影官》
赵迎新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