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中担重组方案初定:三成债转股 国企或介入收购

来源:互联网

[ 无论是即将成为股东的债权人,还是未来收购中担的国企,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重组后的中担将如何恢复运营、重整旗鼓 ]

四月北京,春暖花开。

对于“中担事件”所累及的数百家小企业、22家银行以及中担近200名员工而言,最“寒冷”的时刻或许也已过去。

《第一财经日报》独家获悉,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下称“中担”)、中担债权人、北京市金融局以及关联银行已经就“中担重组”达成一致,具体方案也已初步落定。

据了解,该方案主要包括 “债务重组”和“股权收购”两部分。一方面,数百家小企业30%的债权将转为中担股权。另一方面,在政府的“穿针引线”之下,几家国资背景的担保公司或将介入,收购中担股份。

账目核查完毕

在本报发表《与陈奕标失去联络 重组是唯一选择》一文“隔空传话”后不久,中担债权人终于停止封门,由中担聘请的第三方律师、审计师团队,与债权人委员会代表以及政府代表一起进驻中担,清查资产。

中担应急工作小组组长林鹏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中担的账目已经基本核查完毕。而根据律师和审计团队出具的报告来看,中担的确存在违规经营。

林鹏指出,违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中担的配套关联公司,二是中担的某些业务骨干和高管,三是参与中担“理财”和“借款”业务的债权人。

事实上,根据记者此前的调查,绝大多数的“理财”、“借款”合同都是由中担旗下的配套关联公司与企业签署的,而所有的款项也是直接汇入了这些关联公司的账户。

“这些由中担业务骨干、高管成立或参股的配套关联公司的确涉及非法融资。而同时,这些业务骨干和高管本身因涉及参与违规业务,可能也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林鹏称。

此外,从核查账目的结果来看,中担的债权人曾以“理财”和“借款”的方式从中担获得了总共约1.5亿的高额利息。“中担的客户改变了银行贷款的用途,并从中获取了高额利润,也同样存在行为不当。”林鹏表示。

林鹏认为,凡是因违规业务而产生的不当收益和利润都应该用于偿还中担债务。

中担的某员工表示,已经接到应急小组的短信通知,要求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退回在2010年~2011年两年期间领取的“借款、理财”的全部违规提成,并倡议捐出提成收入之外的部分工资奖金,以此偿还部分债务,帮助中担渡过难关。

而对于债权人已经拿走的1.5亿高利息,林鹏认为,由于这部分收入并不合规,可能也会用于冲抵债权人的部分债务。

三成债转股

国企或将介入股权收购

3月31日这一天,经过了紧张而漫长的谈判之后,债权人委员会终于就关键的“债转股”一事与中担达成一致,同意将30%的债权转为中担股权。

来自中担债权人委员会的一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来看,约有七八成的企业将参与“债转股”。

据了解,在接受中担重组方案的同时,债权人委员会也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建议书”。一改此前与中担“势不两立”的态度,债权人在这份“建议书”中帮中担说了不少“好话”。

该“建议书”提出,希望政府保留中担公司的融资担保许可证,并协调各银行保留对中担公司的贷款授信额度。同时,希望政府给予债权人债转股后成立的新中担公司以最大的经营优惠政策。

然而,“债转股”的方式仅能解决三成债务,剩下的债务又将如何解决?

就此问题,林鹏跟记者仔细地算了“一笔账”。中担的资金缺口约为12亿。而目前,中担在银行的保证金有2亿,在外待追讨的应收账款有1亿左右。同时,还有此前中担支付给企业的1.5亿高利息可以冲抵一部分债务。另外,中担还可以将此前的一些对外投资变现。

“这样一来,真正需要偿还的现金债务大约在5亿。而这部分债务中,有30%将通过‘债转股’消化掉,剩下3.5亿左右的现金缺口再通过引入战投的方式解决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林鹏指出。

事实上,此次颇具转折性意义的谈判不仅将中担从破产的边缘拉回,推动了“中担事件”的解决,也间接促使政府加速了“救助”步伐。

据消息人士透露,日前北京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已经明确表示,在中担自救的前提下,政府将协调公共资源给予支持,积极协调国资背景的担保公司对中担进行股权收购。

而中担方面也承认,在政府的主导下,清明节前已经有两家政策性担保公司与中担就收购事宜进行了商谈,节后还会有几家。

中担的“后重组时代”

如今,无论是即将成为股东的债权人,还是未来收购中担的国企,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重组后的中担将如何恢复运营、重整旗鼓。

对此,林鹏认为,一方面,这个集合了融资性担保、小贷公司、典当、基金公司和三家上市公司的金融平台是具有一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而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帮助中担渡过难关。

“如果6月份能够完成债务重组和股权投资,那么下半年开始,中担将重新与银行搭建合作平台,而这一部分也亟待得到银行和政府的支持。同时,中担将调整业务人员,重组经营团队,争取在2~3年的时间里完全恢复。”林鹏表示。

上述来自债权人委员会的某企业负责人也表示,中担重组后的发展也“牵连”着这数百家小企业的,而政府的态度和政策的支持极为关键。“只有中担恢复运营,我们的债务才有希望解决。”

中担账目披露:资金链断裂缘于三笔“不良”

一直以来,陈奕标“跑路”都被指是“中担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索。而“其因海外投资失利,以及华鼎、创富危机调用中担资金救急,从而导致中担资金链断裂”一说也在媒体的大幅报道之下成为普遍的认知。

然而,随着中担账目核查工作的深入,更多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第一财经日报》独家披露中担账目,探究担保公司违规真相。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民营担保业巨头中担的资金链断裂?又是什么原因让担保公司频频走上违规之路?

资金链断裂缘于三笔不良贷款

中担方面表示,通过核查账目发现,确实有3000万被调去了广州华鼎“救急”。但是,3000万并不足以导致中担资金告急。

根据中担2010年度年检报告,中担的资产总额约为5.63亿元,实收资本4.5亿元。以此看来,3000万对于当时的中担而言的确不是一个大数目。

“某些媒体的报道过度夸大了陈奕标对于中担的影响,至少从目前的账目来看,并不存在‘因海外投资失利,挪用中担资金’的情况。”中担应急工作小组组长林鹏告诉记者。

中担账目显示,2011年,由于担保的某小企业出现了还款困难,中担因此代偿了2000万。同时,其投资的北京银桥典当有限公司则出现了三笔共计1亿元左右的不良贷款。

“事实上,这1.2亿元可能才是导致中担资金告急的真正原因,而非此前传言的‘陈奕标圈钱跑路’。”林鹏如是表示。

从本质上来看,林鹏认为,长期高成本运营才是拖垮中担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仅从公司选址来看,就不难发现中担日常运营的“高成本”。中担在北京凯晨世贸中心的东座和中座都租有办公室,而这个位于长安街,临近金融街的高档写字楼租金自然不菲。

据了解,仅这几间办公室租金每月就高达200多万,再加上员工工资、行政费用,中担每月运营成本在300万~400万左右。一年下来,中担的基本运营成本就在3600万~4800万左右。

“以中担2011年30亿的在保余额和2%~3%的担保收入测算,即便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中担的年收益约为6000万~9000万。而这与庞大的运营支出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林鹏表示。

事实上,中担的盈利情况远不及此。根据中担2010年年检报告,2010年中担全年营业收入3958.89万,净利润约为333.47万元,负债总额为8484.68万元。

担保公司“无奈”走上“违规之路”?

近几年,在国家货币政策从紧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融资“桥梁”的民营担保公司也顺势而为,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然而,发展壮大后的民营担保公司似乎并没有“安于本分”专注于服务中小企业,反而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大环境中“借机套利”。

近期,各地爆发的担保业危机不禁让人反思,为何担保公司频频走上违规之路?

记者此前采访的多位民营担保公司负责人都曾提到两个问题,一是担保公司仅有2%左右的担保费作为收入来源,利润过低。二是在当前的“银担合作”中,担保公司承担了100%的风险,一旦出现代偿,担保公司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关于民营担保公司的“利润问题”,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会长李世奇此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表示,经过他们测算,在现行制度下运营担保公司,老老实实地做担保业务,收益率也能达到10%左右。

“虽然相比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利润率还差得远,但是与实体经济相比,担保公司的利润率已经很不错了。”李世奇称。

而北京某担保公司副总则向记者解释到,以一笔500万的担保业务为例,3%的担保收入仅15万,但一旦出现坏账,代偿金额就是500万。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现状也是“迫使”很多担保公司“不得不”通过违规业务增加收益的重要原因。

中担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