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产业、文化与民生并进,衰微中的乡村正经历新一轮嬗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承袭,根在乡村。高速城市化的背后,是乡村的普遍空心化与人文景观凋敝,所幸,改变的契机已经到来。
第一财经·商业人文与上海阮仪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携手,邀请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领域的各界专业人士撰文,呈现乡村振兴图景的不同侧面,此次专栏讨论,希望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作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松阳县也面临着乡土文化凋零衰败的问题,松阳县委书记王峻为第一财经撰文,介绍松阳的探索实践。
松阳地处浙江西南山区,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县城所在地西屏街道(西屏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县拥有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近年来松阳声名远播,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但是,与当前中国乡村的普遍境遇相似,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传统村落逐渐消亡,乡土文化被边缘化、被摧毁、被遗忘。松阳也同样面临着乡土文化凋零衰败的问题。
如何恢复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当代复兴,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的课题。2012年,我们立足于松阳“最大优势是生态、最大特色是田园、最深底蕴是乡土文化”的基本县情,把“田园松阳”确立为区域发展理念、路径和品牌。
2013年,基于松阳保留有百余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的现状,遵循“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以调理、激活的方式,开始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着力恢复乡村的整村风貌、传统民居生命力、乡村经济活力、优良文化基因和低碳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2014年,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探索文化引领的乡村复兴之路”的课题。2015年,将“文化名县”纳入县域发展战略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2016年,提出“突出文化引领、坚持品质发展,加快建设‘田园松阳’升级版”的奋斗目标,把文化作为战略导向和路径指向。
几年来,我们从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发展切入,挖掘松阳乡土文化资源禀赋,系统推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初步找到了一条“文化引领乡村复兴”的可行路径。具体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探索实践。
首先,坚持系统保护,全力维护乡村村落形态。
保护和恢复乡村“天人合一”的整村风貌和“田园—山水—村落”的完整格局,最大程度地保护好自然生态底本和田园乡村风味。我们按照“保护为主、精修为旨、艺术为重、和谐为本”要求,积极开展历史文物保护修缮工作,系统推动古宅、古桥、古道、古堰坝修复,全县百余个传统村落和10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60多公里古道、240多幢老屋得到修缮保护。
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浙江省古建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拯救老屋行动”,经过三年试点,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文化引领、品质发展”为导向,以“不出施工图、不公开招投标、不要求修缮资质、不需要工程监理”作为修缮工作的创新机制。“四不”机制有效加快了工程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3个月以上,修缮成本投资的降幅也达到30%以上。这一机制下,老屋的房主可以自行组织工匠修缮,并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县老屋办负责监督指导。同时,建设、文化等部门也参与进来,全程指导项目实施和培训。
机制创新让松阳得以系统推进乡村生态修复、经济修复、文化修复、人心修复,找到了一条低等级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径。
“拯救老屋行动”拯救的不仅仅是老屋,还激发起了老百姓对于祖先文化遗产的珍惜与眷恋,增强了老百姓根植于传统与血脉的文化自觉,更让老百姓看到了乡村的未来与希望。
其次,坚持活态传承,全力延续乡村文化根脉。
我们积极推进全县域民俗节庆活动,建立了“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展演机制,复活了竹溪摆祭、平卿成人礼等民俗节会60余台,打造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这些节庆活动很好地起到了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也成为了当地百姓心灵最大的慰藉。
我们创新开展全县域乡村博物馆建设,改变过去标本式、集中式的博物馆建设模式,化整为零,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特色产业,打造了王景纪念馆、契约博物馆等一系列小而美的全县域乡村博物馆,创造了主客共享的新型乡村公共空间。
这些乡村博物馆将乡村之美进行艺术的浓缩,精巧放大,以艺术建筑的微小介入,让乡村价值和文化精神得到了有效彰显,让当地人对自己的家园增添了更多认同和热爱。
我们大力实施“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在乡村开展艺术创作、作品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引进并落地艺术家工作室40个,相继建成力溪连环画、元朴根雕等艺术馆,成功举办后畲春季展、斗米岙当代艺术展等艺术活动,以艺术助推乡村振兴,推动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第三,坚持业态培育,全力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立足农业这个根本,大力发展与当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能有机生长的资源生长型产业,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全域旅游为驱动、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新型经济业态在乡村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枫坪乡沿坑岭头村,原是一个濒临消失的偏远山区村,近年来,利用柿树景观吸引艺术写生客流,并跟进发展民宿业,350余人口的村庄目前已发展240余张床位,年收入超300万元。
同时,通过挖掘当地的传统农产品加工技艺,推进小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家庭农产品加工的规范化和品质化,打造了红糖工坊、豆腐工坊、白老酒工坊、油茶工坊等一批农业、工业与休闲产业相融合的农业特色工坊,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系统变革。
比如,樟溪乡兴村红糖工坊兼具生产加工、村委办公、文化活动、休闲观光、社交娱乐、业态展示等多种功能,通过工坊建设,红糖价格从原来每斤8元提升到每斤25元,亩均产值达到1.8万元以上,年总产值32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6.8万元。
这几年的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实践,增强了松阳人民的文化认同,提振了松阳人民的文化自信,形成了全社会、全领域的文化自觉。
松阳的发展也得到了外界的关注和认可,被国家部委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回首过去一路的探索实践,我们的感受是,松阳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最大的优势在于传统农耕文明形态保留完整。要实现松阳乡土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创新发展,关键要牢牢抓住“文化”这个根脉和核心,以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发展为切入点,系统推动生态修复、经济修复、文化修复和人心修复,而至为重要的则是要树立科学的系统观、动态的历史观、鲜活的生活观和有机的发展观。
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不仅要放到文化生态圈大背景下来考察,在尊重历史演变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还要充分考虑生产生活形态,更要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而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
要实现乡村振兴,不能遵循过去的老思路、老路径,应该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文化引领,依靠品质发展,系统调整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
松阳在三都乡上田村开展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联合合作发展为特征的经济运行新机制的探索实践。
政府以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并通过折股量化的方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村集体以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经营权、房屋使用权等资产资源作价入股,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则以资产或资金等要素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与政府及村集体共同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享受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组织方式、振兴乡村产业、传承乡土文化等举措,把上田村打造成为一个集精品民宿、文化体验、有机农耕、乡村生活为一体的乡村综合体,继而推动乡村形成新的价值取向、新的城乡关系、新的经济形态、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文化形态,来指引未来乡村转变成为一种既深刻保持传统乡村文明原真性,又开放兼收现代文明创造性的新型社区。
(作者王峻,中共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