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软陶,成人版“橡皮泥”

来源:互联网

龚罗申最早注意到软陶这种材质,纯粹是网络游戏“作祟”。“我和太太都爱玩网游,时间长了,就有了各自中意的游戏的形象。我最喜欢的是魔兽人物,太太喜欢的是‘割绳吃糖果’里的大青蛙。”龚罗申夫妇想把这些“心头好”带到现实中来,无奈寻遍市场都找不到这些“冷门”的玩偶公仔。“干脆,我们自己动手做,搜了一下国外的网站,发现很多公仔设计师都在用一种叫做软陶的材料来塑形。”

龚罗申怎么也没想到,这个让他和太太眼睛一亮的偶然发现,竟然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在网络上购买了软陶材料,发现它的塑形并不难,就像儿时玩的橡皮泥。当然,手感上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兴趣使然,龚罗申夫妇俩在学习软陶制作过程中进步神速。经过揉捏、调色、塑形、雕琢、烘烤,大青蛙当天就成了夫妇俩的手机挂件。实验数次之后,造型和颜色相对复杂的魔兽人物也很快出炉。从此,龚罗申的软陶制作一发不可收,绵软的手感和强烈的可塑性,让他沉迷于此。他不仅以此自娱自乐,还开了作品淘宝店,接下志同道合的游戏迷的软陶订单。“网络定制服务一直在增加,很多熟客也要求体验一把软陶制作的乐趣,我就顺势开设了大鸭软陶屋作为实体体验店。”原本在IT界打拼的龚罗申,两年前已经全身心投入到这个行业中。

事实上,在欧美国家和日本,从业余的游戏迷、极客,到专业的设计师、建筑师,软陶拥有大量拥趸,其创作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而在国内,如果用橡皮泥来做类比,软陶的概念很容易被人理解,但是,这种材料对大多数人还略显陌生。不过如今,在国内的一线城市,软陶制作已经悄然流行了起来。在上海,除了大鸭软陶屋之外,东篱文艺沙龙、小事小室DIY休闲教室、艳域文艺沙龙的软陶课程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此外,软陶的制作书籍以及网络上相关的软陶论坛也层出不穷,像乐思陶这样的专业软陶论坛,晒图的更新频率相当迅速。

在形容软陶创作的意义时,龚罗申套用了国外某位软陶大牛的话:“游戏终有一天会结束,当我们看着这些可爱的人偶,也许会想起当年那个美丽的梦。”当然,每个人把玩软陶的动机,不一定和网络游戏有关。他们也可能把软陶本身作为一种载体,在其中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情感色彩。烘烤之前的软陶,柔软度和延展性极佳,或许也能更容易地让人用手指传递出心中的情愫。

究竟,这种成人版“橡皮泥”具有什么样的魔力?

经过每两个星期一堂课的学习,三个月后,即使没有参照模型,担任公司财务主管的赵丽莎也已经能够很娴熟地在半小时之内制作出哆啦A梦。“先用蓝色和白色的软陶泥捏出头部和身体,接着再用美工刀和黑泥雕琢它的五官和胡须。”软陶班里人多却很安静,赵丽莎一边轻声解释,一边不停地用手指指腹在塑料板上揉捏着泥团,好挤出其中的小气泡。能根据泥团的形状不断调整下手的力度,这件事情让她颇有成就感。“哆啦A梦浑身滚圆,塑形并不难,最有挑战性的是做胡须,因为太细,所以力度不太容易掌握,得用巧力。我也经历了多次‘血的教训’才算小有所成。”

根据东篱文艺沙龙软陶教练翁乃倩的说法,“软陶的入门相当快,有的学员动手能力强,1个小时就能依样画葫芦捏出作品。当然,如果要做出结构更复杂、用色层次更多的东西,就需要至少10多个小时的练习。至于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的软陶建筑模型,那就更需要投入海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她的话来说,好在人们在这种材料上获得的回报总是与投入成正比的,这也是为什么软陶能在快节奏的都市中流行起来的原因。

而根据翁乃倩的观察,初来乍到的新学员,往往都是抱着再度体验一下儿时玩橡皮泥的好奇心态,网络上那种熟手用捏橡皮泥的速度制作公仔的视频“欺骗”了他们。“做了一段时间的软陶,他们就会对这种材质有全新的认识。”尽管和橡皮泥有些类似,但软陶的技术含量显然要比前者高得多。软陶虽然被称为聚合体黏土,但它不是地球上的自然黏土,而是由PVC聚氯乙烯所合成的,在上世纪30年代初,由德国的一位玩具制造商发明。之后,他将专利卖给了材料公司,这种材料开始在西方设计界逐渐流行。软陶中所含的不同可塑剂和颜色色素,让它呈现出彩色、荧光色、材质纹理和半透明等各种肌理。和橡皮泥一样,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多样性,但软陶作品可以被长时间保存,在制作过程中也不容易受到手指温度的影响。在制作和修整之后,人们通常会将这种黏土放在烤箱里进行低温烘焙,整个过程中,它不会变形、收缩或者褪色。成形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对它进行打磨、钻孔、着色。作品完成后,一般可以保存两年以上的时间,如果冷藏,保存期可以继续延长。

“和当初只追求动手和好玩的心态不同,现在做软陶,能让我迅速静下心来,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烦心事。”赵丽莎对软陶的三分热度退却之后,制作过程中的安静和细腻,又再度把她从浮躁的世界中拉到了工作台前。“每次两三个小时,学习费用不过就几十元,最多上百元,吃顿饭看个电影都不够。但是,在这里,揉揉捏捏,一笔一画的雕刻之间,各种微小的动作,却可以让心彻底放松下来。”用赵丽莎的话来说,学习软陶不啻为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放松心情的活动。

这不只是国内软陶玩家的心得。美国独立设计师丽萨·帕弗尔克(Lisa Pavelka)也有相仿的故事。她目前在软陶界已经小有名气,她用软陶创作的Art Deco迷你家居作品在网站上销售成绩相当不错。“一开始做软陶是因为塑形方便,它能把我的想法迅速变成现实。但后来做着做着,就慢慢沉浸在其中。没有烦恼,也不会胡思乱想,你所要做的就是让大脑、眼睛和手指变成一个整体,简单、纯粹,我迷恋这种感觉。做软陶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一种依赖。和其他设计不同,我从来不担心自己灵感枯竭的那一天。”她在回复《第一财经日报》的邮件中说,“我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受欢迎,但我同样也鼓励朋友自己去尝试软陶制作。它总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开辟一块意想不到的自我天地。”

手工匮乏年代的礼物

自己动手,既减压又能陶冶情操,何乐而不为?但软陶的这些特性,对王嘉钰来说还远远不够。这位“80后”高校教师,对于动漫和卡通公仔并不怎么感冒,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软陶制作的热情。他学习软陶制作,林林总总算起来也有两年时间了。“下个月是女朋友的生日,我想送她一对耳钉,独一无二的。咨询了老师以后,发觉用软陶来做是可行的。不过,软陶本身没有承重力,耳钉要用金属的框架做搭配,工艺稍微复杂了一点,必须用心做。”和王嘉钰一样,一些高阶班的软陶学员通常都带着小心而喜悦的心情,把软陶和其他材料混搭起来,开始探索自己专属的创作历程。在混搭这方面,软陶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性”和“百搭精神”,金属、木头、纺织品、玻璃各种材料均不“忌口”。更大胆的创作者还会在软陶中掺和一些闪光的金属粉末,其实,这种做法危险系数并不高,用烤箱来烘焙从来还没有过熔化现象。

“按照以往的经验,我觉得试过几次就会成功的。”耳钉制作一旦成功,王嘉钰还打算做袖扣和项链挂坠送给周围的亲朋好友。“买奢侈品很方便,我也不是掏不起这钱,但就算是限量版也有和别人撞的时候,而且也有炫富和恶俗的嫌疑,哪里比得上自己亲手制作来得意义重大?”

尽管王嘉钰是软陶班里为数不多的男生,在这些软陶班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通常会达到3:7,似乎女性对于软陶的接受度更大一些。不过,与王嘉钰有着相似想法的大有人在。“我为太太买过不少造型别致的首饰,她接受时表情越来越淡然,我曾经为怎么制造惊喜而苦恼。”汽车销售经理谢振海,一次在朋友的指点下,学习了软陶制作,用家中的烤箱烤制了一条简单的手链。“回头想想,做工粗糙得很,要是现在,我肯定不好意思拿出手。”但是正是这条项链,却在结婚纪念日的时候让太太感动得泪流满面。这让谢振海从此也体会到了自己做手工对家人的意义。现在,他的软陶已经过了追求形似的阶段,开始追求质感,而他现在的偶像不是什么成功的企业家、政治人物或者经济学家,而是日本的软陶大师皆川良一。“以前觉得做手工的人全是匠气,但现在,我却觉得这份和时代不相称的匠气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东西。”

“在我们这个年代,自己动手的机会相当匮乏,用手工寄托感情的传统也消失殆尽。”网名为“寒涵”的泥塑教练于惠,已经有十多年的软陶创作经验。她觉得,对中国人来说,软陶恰好提供了一个“新的情感载体”。

软陶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