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我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和森林火灾。”15日上午,身在国际空间站的欧洲航天局荷兰籍宇航员安德烈·柯伊伯(Andre Kuipers)通过视频表达了对地球生命的关切。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当日在京发布了被称为“地球体检报告”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据伦敦动物学学会环境保护主任乔纳森·贝利(Jonathan Baillie)介绍,诊断结果显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
报告称,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态在1970年到2008年间下降了28%,热带地区下降了60%。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来翻了一番,人类正在使用相当于1.5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地球生命力报告》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伦敦动物学学会以及全球足迹网络共同编写,从1998年开始每两年在全球发布一次,旨在持续评估地球生命力状况。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除研究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给地球带来的生态环境挑战之外,还针对将于6月20日在里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提出了政策建议。
高收入国家生命力指数上升
据记者了解,《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的结论主要基于两个关键性指标:第一个是“地球生命力指数”,该指数通过追踪对2688个分布在不同生态系统和地区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及鱼类物种中的9014个种群的规模变化趋势,来评估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另一个是“生态足迹”,通过对人类需求和地球可再生能力进行比较,来追踪人类对生物圈的竞争性需求。其中,人类需求被转化为全球公顷(gha)——代表全球平均生产力和二氧化碳(CO2)吸收能力的单位土地面积。
最新的地球生命力指数显示,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态比1970年下降了28%。1970年至2008年间,热带地区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率约达61%,而温带地区地球生命力指数在同期则上升了31%。
不过,《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称,近期温带地区平均物种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温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优于热带地区。
生态足迹研究也显示,人类持续过度消耗资源的趋势正在加剧。2008年,全球总生物承载力是120亿全球公顷,人均1.8全球公顷;而人类的生态足迹是182亿全球公顷,人均2.7全球公顷。
上述研究还注意到一个新的现象。高收入国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占用以及人均生态足迹远高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但1970至2008年间,高收入国家的地球生命力指数上升了7%。
“上升的因素可能很多,可能并非只是因为高收入国家从低收入国家购买和进口资源,导致低收入国家生物多样性下降,而本国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报告说。
但在同期,低收入国家的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60%。“这一趋势不仅对生物多性,对这些国家的民众来说也可能是灾难性的。”全球足迹网络主席迈西斯·维克内格尔(Mathis Wackernagel)认为,一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越大,国家承担的风险也越大,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研究显示,尽管每个人的生存最终都依赖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受环境退化的影响最为直接。如果没有土地、干净的饮用水、足够的食物、燃料和材料,弱势群体将很难从贫困中走出来。
2030年人类需两个地球
联合国环境署(UNEP)2011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过去的20年中,全球资源开采量上涨了41%,粮食生产量上升了45%,这两者都远远超过了人口增长率。自1992年以来,全球塑料制品的生产量增加了1倍多,其中大约一半为一次性用品,如包装袋。
与此同时,各国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介绍,水泥产业是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过去20年里,水泥生产量上升了230%。而全球化也导致价格下降,激起了消费热潮。过去20年里,全球国际贸易额增加了两倍,空运客流量也增加了230%。
上述报告称,自1992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上升了45%,而城市居民的消耗量更大,如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是中国平均水平的3倍。联合国环境署也指出,城市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75%,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CO2中有70%以上来源于城市居民。
据介绍,全球目前至少有27亿人生活在一年中至少有一个月严重缺水的流域。过去20年里,进行常规灌溉的土地面积增加了21%。目前,灌溉用水占河流和地下取水量的70%;如果考虑了降水,农业用水则占了人类水足迹的92%。
海洋不仅仅是数亿人口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海洋中的海藻和其他海洋植物也可以用来生产食物、化工用品、能源和建筑材料。
但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早已受到过度开发、温室效应和污染的威胁。最新可得的数据显示,自1950年起,全球渔业船队的捕捞区域扩张了10倍。到2006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大洋和三分之二的大陆架已经被开发用来捕鱼。尽管渔船更多更大,渔网也更大,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捕鱼量已开始下降。
上述报告称,生物多样性目前面临着五大主要直接压力,包括生境的丧失、退化及破碎化;野生生物的过度利用;污染;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
“按我们现有的消耗速度,地球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生产我们一年内所消耗的自然资源。”WWF全球总干事吉姆·利普(Jim Leape)说,按目前的模式进行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我们每年的需求。
推进绿色经济新模式
据WWF介绍,在过去20年里,生产1美元GDP所需的材料数量已下降了15%。同样,自1992年以来,全球经济碳强度降低了23%。在1992年地球峰会时,生产1美元的GDP需要排放超过600克的二氧化碳。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下降到460克左右。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表明我们正向更高效利用能源的道路上转变,但尚未扭转碳排放量上涨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各国仍然依赖化石燃料。”报告说。
眼下,世界正在慢慢地转向低碳能源。调查显示,自2004年以来,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投资增加了540%。因此,太阳能使用量是20年前的300倍,风能是60多倍。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表示:“这听起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两种能源仍然仅占全球总能源供应量的0.3%。”
他举例说,就全球而言,从现在起到2050年,每年在绿色农业中投入1000亿~3000亿美元,将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与常规情景相比,农作物产量将能提高10%。
WWF中国副首席代表李琳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际间的合作需要加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资金支持、能力建设和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