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中国宝安(000009.SZ)刊登了一则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稽查的公告。该公司股价周二大幅低开,而盘中随着大量抛盘的涌出,其股价继续震荡下挫,最终在天量成交17.31亿元后以跌停报收,收报12.82元。
作为一家老牌A股公司,中国宝安曾是A股市场首例上市公司收购案的主角。最近一年多,该公司一直笼罩在“石墨烯”及“石墨矿”的迷雾中。
而围绕中国宝安的“石墨烯”及“石墨矿”问题还在继续发酵。中国宝安昨日发布的公告显示,中国证监会已经正式对该公司立案稽查。尽管被坊间认为是姗姗来迟,但调查已然成行,市场也有了拨开迷雾的机会,“石墨烯”掩盖了什么样的交易?而那些“主角”们会遭到什么样的惩罚?
石墨烯研发进展公告之谜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2011年1月20日中国宝安发布的一则“新产品研发进展公告”。该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贝特瑞新能源公司(下称“贝特瑞公司”)所研发的新产品——石墨烯,近期受到了市场的关注,现将最新研发进展情况公告如下:研发进展,自2008年起,贝特瑞公司在原有石墨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石墨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关。目前已完成石墨烯制备工艺的小试,正在进行中试,并已提交了该产品相关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一项。
正是这则公告点燃了市场的炒作激情,中国宝安股价1个月左右从14.52元飙升到25.45元,大涨了75.27%。
石墨是由一层层以蜂窝状有序排列的平面碳原子堆叠而成,石墨的层间作用力较弱,可以实现互相剥离,形成薄石墨片。当把石墨片剥成单层之后,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单层物质就是石墨烯。资本市场对于“石墨烯”概念的追捧,正是因为2010年年底两名石墨烯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刺激。
不过,中国宝安在其上市历史上并非主动、积极披露信息的“好榜样”。至少最近五六年,除定期报告外,中国宝安几乎没有主动披露过公司相关业务的进展公告,为何会专门为一项尚处于研发初期的技术或产品专门进行公告呢?
对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此前曾数次询问中国宝安的相关工作人员,总是避而不谈。昨日记者再次致电该公司董秘娄兵,但其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石墨矿”探源
在中国宝安上述这波上涨行情之前,先后有湘财证券、平安证券、国泰君安和信达证券等四家券商发布了对公司的研究报告,而且无一例外地肯定了中国宝安拥有丰富的石墨矿资源。
不过,中国宝安官方当时却在深交所的投资者沟通平台上回复称:“公司及其子公司没有石墨矿资源。”这一表态让中国宝安股价出现连续调整,直至回落到16元左右,导致一些“跟风”的投资者出现大幅亏损,也最终引发了投资者以“传播虚假信息”为由向监管部门举报券商研究员的事件,同时还有投资者发起民事诉讼,向相关研究员索赔。
究竟是四家券商造谣还是另有隐情?
有媒体报道称,上述出具报告的券商研究员在调研过程中,从中国宝安高管处了解到公司拥有石墨矿的情况。而且,在中国宝安子公司贝特瑞的网站上也曾有过“贝特瑞拥有近2.68亿吨储量、适合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优质石墨矿产资源,可以确保原料供给稳定、持续”的陈述。
2011年3月15日,中国宝安公布正式澄清公告称,公司曾经于2008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合资成立了黑龙江宝安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旨在通过对石墨资源丰富的黑龙江等资源产地的投资合作,打造完整的石墨产品产业链。后因合作条件不成熟,该公司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目前没有矿产资源。
到底有没有矿?券商研究员没有实地调研?深圳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宝安的媒体记者称:“中国宝安资产庞杂,而且透明度低,不仅针对投资者,也包括媒体记者和券商研究员。实际上不是研究员不去了解,而是公司方面不够配合。”
谁在炒作“石墨烯”?
2011年6月,中国宝安受到深交所的通报批评,并受到深圳证监局的严格监管。深交所通报批评的处分不仅给了上市公司,同时还对中国宝安两名高管给出通报批评的处分,分别是营运总裁贺德华和董事会秘书娄兵。
然而,“石墨烯”的传说还在继续。2011年11月8日,中国宝安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贝特瑞投入开发的石墨烯项目,产品开发及中试取得重大进展,石墨烯项目完成了中试线建设、工艺优化和中试生产。另外,贝特瑞公司已确定后续批量化生产工艺路线。
2012年1月6日,中国宝安再次公告称,贝特瑞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与石墨烯相关的专利申请共有4项,其中“锂离子电池导电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已公开,另外3项“超级电容器”、“电化学制备石墨烯粉体的方法”和“制备球状石墨烯的方法”申请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当天,中国宝安股价迅速从9.45元低位拉升,4天内累计最大涨幅高达34%。
记者昨天致电三家券商的相关行业研究员,但他们均对该公司“噤若寒蝉”。
一方面宣称已稳定生产,但市场上仍然看不到中国宝安的任何相关产品。另一方面,既然生产出了石墨烯产品,究竟卖给了谁?利润贡献几何?等等。看来,一切均有待监管部门调查结果的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