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在中国的主持下设立,基于所谓“一带一路”的基础国家战略投资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1940年代马歇尔给全球经济带来繁荣,这个中国版产品会起到同样的作用?吗?
我们先看一下马歇尔计划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基础设施基本被战争摧毁了。相对应的,美国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以及军工工业因战争结束面临着产能过剩。那么正好,美国把基础设施产能输出到欧洲去。如果那些欧洲国家缺乏资本,美国可以通过卖方信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欧洲可以恢复到战争前的经济和生活水平,美国也可以赚到钱让自己的繁荣得到持续。
从历史的角度看,特别是对美国而言,马歇尔计划是成功的。它让美国继续维持了10年以上的经济繁荣,让婴儿潮一代得以茁壮成长,而且让繁荣的欧洲没有受到当时苏联势力的控制。此后一段时间内,全球货币体系是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这给美国提供了不少优势。
中国现在的情况与二战刚结束后的美国有点类似:两个国家都有非常富裕的资本,当时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款项总额是130亿美元,美国还实行黄金货币本位,马歇尔计划的款项大概是美国黄金储备的2/3,而中国此次计划据说需要的金额是4000亿至5000亿美元;中美两国都有超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更重要的,两国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持自身经济的繁荣。
当然,不是满足以上我们提到的要素,实行类似马歇尔计划的措施就能获得繁荣。
很显然,在很多问题上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无疑要面对更复杂的情况。最关键的,这种国家之间的卖方贷款,像所有的贷款一样涉及到贷款客户的信用水平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当年的欧洲占有优势。马歇尔计划中几个主要贷款国—法国、德国—在战前都是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居民有比较高的素质,并且还具有完备的商业法律体系。而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要面对的主要经济体是新兴市场地区,有的甚至是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般来说商业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备,有的经济体内部贫富差距比较大,甚至有比较严重的政治不稳定性。向这些经济体提供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不由得让人想起南美一些国家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和政治成本都会比较?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贷款的收益率问题。如果收益率很低,会让中国国内的经济呈现虚假的繁荣。这也是由关系到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些贷入方经济体的商业自由化程度引起的。在贷款充裕的情况下,会不会因为那些新兴市场地区经济体内存在的指令化经济或者寡头经济而造成投资收益水准的下降?比如,在那些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也出现没人居住的鬼城,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还有,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也再面对相对更加复杂的政治问题。在计划中那些贷入方经济体的政治倾向复杂程度超过二战后的西欧国家,有的经济体的政治倾向甚至是并不欢迎我们。有时候这让人想起在《辛德勒的名单》里,电影最后被解救的犹太人遇到了一个苏联士兵,那个士兵说:“你们不要向西走,当然也不要向东。”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新崛起的经济体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尴尬的。即使如此,中国势必既会向西走,也会向东走。
当然,总的来说,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从国家经济战略层面上看是不错的设想,它既可以扩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影响力,又可以让库存资本盘活,而且也有利于人民币国家化的加速。也许以后,中国人在海外的更多地方只要会说中国话就可以很容易地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