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当年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2021年一年一度的“两会”盛世如约而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新名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也得以让我们观察2021年金融政策新动向。
1、“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
在新冠疫情爆发一年多之后,这句话的后半段想必让市场理解非常深刻。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相比,这次宏观政策刺激的确是在努力避免“大水漫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速度相当快。
2、“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中国特色的财政、金融企业救助方式。可以看出,在2020年,减免社保费是财政为市场主体减负的主要手段,而增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允许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是金融为市场主体减负的主要手段。
3、“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
在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能够超出预期达到如此水平,非常不容易。“六稳”与“六保”的唯一交集就是稳就业与保就业,的确成效卓著。
4、“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一件大事,这是中国成功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努力防止已经脱贫的人民群众因为各种原因而重新返贫。
5、“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况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这是高质量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提出劳动生产率增长要求,意味着不能只搞规模扩张,要重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6、“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水平”。
在中美博弈长期化持续化背景下,激发国内技术自主创新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加快构建战略科技力量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则成为下一阶段创新的重中之重。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速的提法值得重视。
7、“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这句话对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相互关系说得非常清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词是“以内促外”。
8、“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这一点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髓”所在。如何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要素所有者进行恰当的激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重中之重。
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与18%”。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来关于节能减排的目标将会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具有约束性。
10、“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亿斤以上”。
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年度经济目标。笔者的预测是,2021年中国GDP增速约在8%左右,CPI增速约在1-1.5%,不难看出,关于增长与通胀目标,中国政府给出的具体指标是比较宽松的,实现没有什么大的难度,这其实就给结构性改革预留了空间。2021年宏观政策将会进一步正常化。
11、“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
与2020年相比,2021年财政政策总体上呈现边际收缩态势。例如,赤字率由不低于3.6%下降至3.2%、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专项债发行规模与去年基本一致等。财政政策的边际收紧就使得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12、“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
大家过去主要关注PM2.5(细颗粒物),对臭氧污染重视不足。据说,细颗粒物与臭氧的严重程度呈现负相关趋势,因此,提出要协同控制细颗粒物与臭氧,这一点非常重要。
13、“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缓解住房困难”。
“房住不炒”的政策自2018年年初以来,一直被中国政府坚决地贯彻执行。从上述论述来看,通过发展租赁市场来缓解大城市住房困难,将成为下一阶段住房政策的重中之重。
(作者张明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