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玉米问题的开端,源自辛巴。他在9月18日直播间剑指东方甄选说,“某些直播间卖高价产品还标榜谷贱伤农,这纯属是在欺骗老百姓(603883)。一盒8穗(根)的玉米能卖到50块钱,丧良心。地里出来就7毛钱一穗,到最后价格加到6块钱,你来个谷贱伤农,结果自己公司利润能占到40%,太虚伪了。”
东方甄选售卖的可生食黄糯玉米正是6元一根。当天董宇辉在直播间就玉米价格回应道,“大部分的玉米不是用来给人吃的,是用来(作饲料)养牲口的,所以价格确实是4、5毛钱一根。我们找的生食玉米来自东北好的产地,成本本来就很高,从地里收上来就是2元一根。”
新东方销售的这款黄糯玉米原产地在吉林。抖音达人“东北小媳妇粘玉米”家在东北,家有玉米地,也售卖粘玉米。她告诉记者,6块钱一根的粘玉米不能算贵,在东北本地也有卖到10元左右的粘玉米。价格差异主要看品种,她卖的玉米有2块9一根的,也有5块钱一根的。
“有的粘玉米品种就是会贵。比如白的粘玉米,花的粘玉米,它们本身种植成本高,对土壤要求也高,一般土地种不出来,只有特定的土地能种。种子的成本也高。”
除了品种差异外,刚摘下来的新鲜玉米,和电商平台售卖的真空包装玉米,成本也完全不一样。她算了一笔账:一根带皮刚掰下来的玉米,收购价1块2。这种玉米只能人工收,不能车收。收完后拉回家,人工费一天150元,车工费一天300元。收完后还要去皮、去须、去根,清洗,用蒸煮机高温蒸煮,消毒后真空包装运走。她用售价2.9元一根的玉米举例说,10根玉米包装费加上运费就有10多块钱,加上种子、人工和其他各种费用,其实利润很低。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东北黄糯玉米,按照排名靠前的位置,盒马5.5元一根,拼多多2根5元(原价10元,有5元为平台补贴),淘宝4元一根,京东5元一根,美团6.8元一根……
所以,6块钱一根玉米到底贵不贵?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告诉记者,只要能卖掉就是合理价格,“对于吃低保的人来说,6块钱肯定贵。对于经济实力较好的人,6块钱肯定不贵。”
北京商报评:6元的玉米为什么不贵
近日,网红辛巴称东方甄选将批发价7毛钱的玉米加价卖到6元,丧了良心。随后新东方主播董宇辉回应,东方甄选卖的玉米,收购价已经2元,且农产品(000061)根本没有暴利,赚很少的钱。
7毛钱的玉米到底该卖多少钱?6元一根贵不贵?中间的差价去哪了?打着助农旗号的直播电商,真的能帮农民提高收入吗?网友抛出的一连串灵魂考问,让助农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虽然辛巴最后在直播间鞠躬道歉,但不代表这种对中间商的天然“敌意”消失。而辛巴挑起的战火,连农民自己都不买账。抖音上的五常大姐“刘美娜”怼辛巴,抛开品质谈价格,不叫助农,这叫损。
中国农产品产业链薄弱,农户、中间商、直播,都会深感赚钱不易。一味喊着消灭中间商的那些人,未必是真正从助农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
电商助农是不是伪命题,关键点不在于电商的角色以及中间商到底赚取了多少差价,而在于各个环节能否各司其职,通过打通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高度流通,最终才是有效地助农。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助农这件事上,永远是孤掌难鸣。不要总想着消灭中间商,消灭中间商也消灭不了差价,消灭中间商意味着消灭分工和专业。
农户不是割裂于产业链之外的存在。相反,农户是产业链高效运转的其中一环,现代商业逻辑下合理的供应链体系,不是只有中间商赚钱,更不是只有农户赚钱。
电商助农不是倾销劣质积压农产品的工具,更不是借此压价大批量采购的筹码。而是让农户能够把货以合适的价格卖出去,而后续供应链上的各环节也能赚到钱,解决农业“小散弱”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这是正常的商业逻辑,也是最现实的助农。整个链条有机协作的根本,是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无限缩短,彼此信息对称,供需相拥。
市场上卖6元的玉米,相较于平价的大路货,可能育种、土壤要求、种植成本更高,品质更好。无论是电商搭台,还是菜场出力,后续的渠道成本也有不同,只要能让这些优质玉米触及到目标客户,实现精准对位,“6元”和“7毛钱”就不再具备可比性。
农民对于生活的期盼不止于单层次的脱贫增收。助农要在提前锁定需求、降低滞销风险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商户的确定性收益,让农户在种植上投入更多精力,获取更大回报。
如果把助农的概念扩大,便是针对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落后环节进行攻关,提升农产品上行的能力,助力产业链的进阶,把最新的技术商用,创造更多更有竞争力的玉米占有市场。
农民日报评:一根玉米卖6元还是7毛别伤了农民就好
一根玉米卖6元还是卖7毛?秋粮收获时节,电商平台的玉米价格再次引发热议。这反映出社会对于农业发展、农民利益的日益关注,这是件好事。但令人惋惜的是,这场由“助农”引发的讨论,却最终演变成一出“伤农”闹剧。不仅伤了农民,伤了东北粘玉米的品牌,其实也伤到了消费者的利益。
更何况,此玉米非彼玉米。我们惯常认知中玉米是煮着吃的,而统计口径中和农民实际生产的玉米,既包括食用玉米,更多的还是瞄准饲用等大宗消费市场的“大路货”,食用玉米在我国玉米消费中还占不到10%。食用玉米中的优质鲜食玉米对品种品质、种植方法、采摘时机、采摘方式等都有更严格的要求,成本自然只高不低。抛开品质谈价格,对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农户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归根结底,7毛一根也好,6元一根也罢,理性讨论无妨,但别冲动之下伤了农民和真“助农”的人。而判断一种营销行为和营销模式是否是真“助农”,要看它能给产业带来怎样的发展前景,更要看它把农民放在了什么位置、给农民带来了怎样的好处。只有农民有了合理收益,产业链上的各方才能行稳致远,形成良性循环。
(图源网络 中国小康网综合@农民日报、@北京商报、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