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余秀华的才华、名气与流量,为何给不了她一份靠谱的爱情

来源:互联网

最近,女诗人余秀华和男友之间的故事在网上引发热议。余秀华是知名诗人,自从《诗刊》编辑将其推介以来,她的公众关注度一直很高。这有着多重原因,一方面是其诗歌文笔优美、寓意丰富、笔触大胆,不少内容谈情说爱,表达其对爱情的向往、对情欲的渴求,如其成名作《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使得许多读者不但爱其文字、也对诗中的情感能感同身受,因而对其产生了共鸣;另一方面,农村残障女性的身份、率真不羁的个性,也让许多人认为她真实坦诚、不虚伪、接地气,对其产生了亲切感。当然,不喜欢余秀华的人也多,她喜欢说脏话、时不时情绪爆发、有酗酒倾向,加上社会中本就有许多对农村残障女性的偏见,这些都让不少人难以接纳她的形象和言行。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受众态度,正是让余秀华保持热度的关键原因。

余秀华在网上的影响力从其粉丝量可见一斑,目前她的微博粉丝有百万之多,抖音粉丝也有九十多万,微信公众号每篇均有数万阅读量,她也因此被一些文化活动、商业品牌看中,屡次受邀参与。比如某内衣品牌就从余秀华曾发表的诗作《从内衣店回来》中看到了商机,邀她参与广告片《一件我选的内衣》的拍摄。该短片主题是“去选择,让美自由”,主张将美的选择权还给女性,因此邀请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女性来发声。不过,这个视频中其他女性都年轻貌美而时尚,多元身份似乎主要靠矫矫不群的余秀华来体现,而且对于多元选择、美的自由为何要通过购买内衣来实现,也缺乏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下余秀华的网络热度则主要由她和90后男友杨储策的恋爱引发,此事最早是杨在网上公开的,余秀华一度对此很不满,因为对这段感情心存疑虑,不过很快她就打开心扉,也跟网友分享起了自己的恋爱经历。尽管余秀华的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不低、打赏者不少,但目前最有人气的一篇就是她首次公开恋情的文章,阅读量直接冲到10万+,打赏达到了八百多人。显然,这段反传统、非主流的恋爱,给余秀华带来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度。

在传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婚恋大致遵循着一种男高女低、郎才(财)女貌的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男方的社会地位、事业发展比女方好,而女方相对而言在容貌、外形上更具有优势。余杨之恋则基本上反其道而行之,属于女才郎貌,即余秀华在社会地位、事业发展上有一定的优势,而杨则在年龄、容貌、身体等方面更胜一筹(从传统婚恋市场的角度而言)。因此事件一经曝光,两人就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公众对此非常好奇、众说纷纭。

杨槠策是神农架的养蜂人,跟余秀华谈恋爱后,他在网上以“余秀华的小男友”而出名,抖音粉丝很快增长到几十万,开始直播销售蜂蜜、蜂皇浆等产品,并注册了一个小微企业。2022年4月,他和余秀华拍摄了一组婚纱照、短视频,并植入商品(蜂蜜)宣传。此外,有报道称在与此有关的活动上,余秀华出任蜂盟首席推荐官,杨槠策则出任蜂盟形象大使。由此可见,余杨高调秀恩爱,一方面是个性使然(有人喜欢跟公众分享自己的私生活),另一方面也可看做品牌营销活动。

其实,才女跟养蜂人相恋的故事并非孤例。早些年,当传统媒体影响更大时,知名媒体人马金瑜就有过类似经历。许多媒体都报道过这个传奇故事,马金瑜在一次青海的采访中,跟蜂农扎西(藏族化名,实为汉族)相识,两人迅速恋爱、结婚。马后来移居青海,尝试通过互联网、电商模式来为当地农副产品打开销路。她坚持了数年,最终因扎西的出轨和家暴、两人关系破裂而不得不中止。跟余秀华类似,马金瑜的婚恋也是反传统、非主流的,她在传统婚恋市场中并无优势(不符合主流审美观),但更有才华、有较高社会地位、更好的职业前景,因而吸引到男方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公众性别意识的提升、多元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对反传统、非主流的婚恋模式有了更高接纳度。同时在网络舆论二元分化的氛围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互相对立的话语模式。一些人持有保守观念,对反传统的亲密关系大肆贬低,他们针对余秀华、余杨恋持续发起攻击;另一些人则正相反,对这一新型亲密关系大加赞美。在这种氛围中,当事人成为舆论焦点,一方面不断被网暴、被攻击,另一方面也获得大量粉丝的支持,并可能因为流量变现而获利。

然而,当这种反传统、非主流的亲密关系进入公众视野、尤其被用于流量变现时,为符合更多人的期待,其反传统的一面会相对弱化。例如余杨恋的高调拍婚纱照并公之于众,但两人没有结婚,似乎也并无这种打算。同时,这一举动也彰显了一方面特立独行、另一方面又远未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当事人的某种心态。我们跟传统的分离远比想象中艰难,往往在不经意间又被拖回去。某些男性尽管选择了非传统关系,但又试图通过出轨、家暴来再度掌控关系中的主导权,就是例证。也正因此,马金瑜、余秀华的亲密关系最终走向了破裂。

简而言之,一些在职场上相对成功的女性的婚恋,可能突破传统的关系模式,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长久相处中仍然可能陷入困局。从余秀华、马金瑜的案例中,我们也看到,这类反传统、非主流的婚恋在一定程度上能成为流量密码,给当事人双方都带来利益,但女方在这一新型关系中,也可能因(那些对女性不利的)传统文化的反噬而遭遇到始料未及的风险。或许,只有在这类关系不再新鲜、不能引起过多关注,社会对多元关系有更多接纳、对女性有更多支持的情况下,她们才可能真正享受到这类亲密关系中的利益,而不必再承担额外的风险。

余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