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医药股大跌下的机构众生相:有人抛售、有人抄底

来源:互联网

有人忙着斩仓,也有人趁机“捡漏”。面对近期持续下跌的医药股,机构资金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近日以来,医药股在外围利空冲击下大幅下跌,其中“药茅”药明康德(603259.SH),仅中秋节后两个交易日就累计下跌11%以上。

板块大跌之下,机构资金也出现分歧,一些持仓较为集中的机构,阶段性抛售,而另一些机构,则趁着医药位居底部“越跌越买”。

9月15日,医药板块中CRO概念股(医药外包)出现反弹迹象,截至当天收盘,康龙化成(300759.SZ)报收57.81元/股,盘中一度拉升6%以上;九洲药业(603456.SH)、药石科技(300725.SZ)、泰格医药(300347.SZ)、凯莱英(002821.SZ)、药明康德同样录得一定涨幅,盘中均一度涨超4%。

大笔买入后又大量抛售

一位券商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医药市场存在利空因素,导致医药板块在9月13日、9月14日盘中出现大幅下跌,但拉长周期看,从去年8月初CRO板块就一直延续调整态势,整个过程实际延续了一年时间,这些调整并非短期消息所能影响。

分析师认为,一些持仓过于集中的机构,因医药板块持续下行从而引发了阶段性抛售。

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9月13日,药明康德、凯莱英、九洲药业(603456.SH)被机构卖出3.83亿股、1.35亿股、1.14亿股,复星医药(600196.SH)9月5日遭机构卖出1.06亿股,长春高新(000661.SZ)、通策医疗(600763.SH)则在8月18日、15日被机构卖出4.05亿股、1.99亿股。

上述遭机构大笔抛售的股票,均在二季度被公募加仓。

通联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持仓药明康德股数达6.36亿股,持仓公募基金数量为1624家;而截至二季度末,虽然持仓公募数量降至859家,但持股数量上升到6.73亿股。

相对于药明康德,公募在长春高新、通策医疗等股票加仓更多。数据显示,公募基金二季度加仓长春高新5527万股,截至二季度末共有825家公募基金持仓该股,而一季度末这个数字仅为118家。同期,通策医疗也被公募加仓3849万股,440家公募机构新增持仓。

此外,二季度共有500家公募机构新增持仓凯莱英,382家公募机构新增持仓九洲药业,283家公募机构新增持仓复星医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甚至连新能源基金经理也在加仓医药板块。

比如交银阿尔法基金经理何帅,将其医药仓位从10.39%提升到了32.98%,提升了22.59%。而他管理的另两只基金,交银持续成长、交银优势行业的医药持仓也提升了约20%,成为第一大重仓行业。

何帅在半年报中称,这些投资使得他们有机会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持有一批在较大行业空间中的优秀公司。

同样在二季度大幅加仓药明康德的交银施罗德消费新驱动股票基金经理韩威俊则称,将选择继续持有二季度受疫情影响不大,并且在三季度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复苏,以及2022年和2023年盈利预测可能不会出现下调的公司,并适度减持了在二季度受疫情影响,并且三季度很难恢复到之前增长速度,以及2023年盈利预测不确定的公司。

也有机构逆势抄底

下跌中有人减仓,也有人逆势抄底。龙虎榜数据显示,8月5日机构资金分别买入长春高新3.33亿元、9月13日则买入药明康德2.27亿元,8月15日买入通策医疗1.16亿元。

估值低,股价便宜,是抄底者们的基本逻辑。

通联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中信医药指数整体估值(TTM)为31.32倍,相对沪深300溢价率为166.5%,位居历史十年分位数的9.4%,处在近十年比较低的历史水平。

中信证券研究部副总裁朱奕彰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单纯从数据层面分析,医药板块目前估值已经不能算“合理”,而是非常“低估”了,中证医疗的指数估值,已经比2018年集采刚刚提出来时还要再低10~20%。

“如果从指数回撤角度来看,这轮回撤可以说非常夸张,中证医疗指数从去年7月份接近2万点,跌到目前的不到1万点,指数回撤了50%,个股回调幅度就更大了。50%的回撤幅度已经超过了2015年,也超过了2018年集采第一次提出,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68%的回撤。”朱奕彰说道。

朱奕彰认为,目前医药板块中有部分子板块有“被低估的嫌疑”。

比如中药板块,现在是整个医药子赛道里倒数第二便宜的子版块(最便宜的是医药流通,整体PE大概只有10倍左右),该板块面临的集采风险并没有那么大,而且以内需为主,所以也不用担心一些外部因素扰动。

板块大跌之时,一些卖方机构依旧看多。

红塔证券称,医药板块今年整体估值持续处于历史底部,在行业短期没有增量的情况下,需要在市场中去寻找确定性高的结构性机会,建议关注连锁零售药店的渗透率提升。

华泰证券认为,在全球制造业分工背景下,中国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完整的工业供应链体系及发达的物流及基础设施等优势推动国内CXO公司在生物制造领域逐步扩大影响力。先转移至美国的生物制造业应是高毛利且创新属性强的超高端制造业,而非效率输出型的CXO(医药外包)。

中信证券也称,中国原料药和CXO企业作为全球市场化竞争参与者,已深度嵌入全新医药研发创新供应链。凭借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和工程师效率优势,中国企业承接全球原料产能需求,大型跨国药企、中小生物科技公司相关外包需求逐渐转移国内,十几年来市场份额逐渐提升。此外,中国龙头CXO企业已前瞻性部署了多个海外基地,以保障全球化供应体系的安全稳定。

医药股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