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李文清
随着年报披露季落幕,非上市证券公司2023年业绩也随之浮出水面。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受市场震荡等多重因素影响,2023年有14家券商归母净利润亏损,合计亏损额约31.5亿元。
近年来,券商“亏损王”年年各不同,2021年和2022年分别是大同证券和天风证券(601162),分别亏损7.32亿元和15.09亿元,2023年位列亏损榜首的是华源证券,净利润亏损超9亿元。自营业务亏损是这些券商亏损的主要原因。
3家券商亏损超2亿
记者根据东财Choice数据统计,2023年有14家证券公司净利润(合并报表)亏损,分别是华源证券、东海证券、中天国富证券、瑞信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东亚前海证券、华金证券、联储证券、甬兴证券、爱建证券、华兴证券、中山证券、中德证券、摩根士丹利(中国)证券。
其中,上述列举的14家券商中,前10家券商净利润均亏损过亿元,其余4家券商分别亏损9949万元、9110万元、7703万元和6847万元。
华源证券、东海证券和中天国富证券亏损额分别位列前三,分别亏损9.07亿元、4.92亿元和2.19亿元。
华源证券去年11月从九州证券更名而来,前身为三江源证券、天源证券。去年1月,该公司完成股权变更,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武汉金控,成为武汉唯一市属国资控股券商。
数据显示,华源证券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1.29亿元和2246万元,这意味着,2023年下半年出现巨亏。
回顾这3年业绩亏损榜首券商,每年都是新面孔。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分别是大同证券、天风证券和华源证券,净利润分别亏损7.32亿元、15.09亿元和9.07亿元。
除了大同证券,天风证券和华源证券均属于大股东出现较大变化的当年,业绩发生重大改变。2022年上半年,“当代系”彻底退出,湖北国资背景的宏泰集团成为天风证券大股东;华源证券则是武汉国资2023年正式入局,并完成华源证券内部管理层调整。
受自营业务拖累
在经纪、投行以及资管等业务收入全面下滑的背景下,自营业务再次成为影响券商业绩的关键因素。
证券时报记者以“自营收入=投资收益-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粗略计算,华源证券2023年自营亏损6.92亿元,而2022年自营收入为3.79亿元,即由盈转亏;东海证券202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自营业务收入亏损4.76亿元;中天国富证券2023年净利润为-2.19亿元,较2022年的净利润-12.79亿元大幅缩小,也归因于自营业务收入亏损大幅减少,从2022年的亏损11.28亿元减亏至6570万元。
华源证券在年报中并未对业绩大幅变化作具体解释,对外解释为,因为清理历史包袱重,压降历史金融资产风险。即在股权变更前“原九州证券”时期持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非上市股权、涉及诉讼的信用资产等陆续暴露风险,为了客观公允地反映资产情况,华源证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资产可回收现金流进行评估,对减值、估值模型进行充分论证,并体现到了年度财务报告中。
中天国富证券对业绩变化的解释是,除了外部原因,从自身因素来看,一是投行部分人员离职,同时新引进团队节奏放缓,对全年收入及项目储备有较大影响;二是由于公司主动提升投行业务执业质量,调整部分业务发行节奏,公司多单股权、债券项目年内未能按计划落地;三是自营业务对“绝对收益”理念落实不到位,个股选择及操作未能把握住市场节奏,导致股权投资产生较大亏损。
去年整体增收不增利
此前,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2023年证券行业实现营收4059.02亿元,同比增长2.77%;实现净利1378.33亿元,同比下降3.14%。
其中,自营业务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145家证券公司2023年共实现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1217.13亿元,同比增长约100%,占营业收入的30%。
对于行业情况,东兴证券(601198)非银首席分析师刘嘉玮分析,2023年证券行业整体显现出增收不增利的问题,主要是基于权益市场持续大幅波动的背景之下,市场低迷造成交易活跃度下降,同业高度竞争下信用业务利差缩水,资管业务和投资、直投类业务收入波动剧烈且大幅分化,以及严监管环境下去年下半年股权投行业务增量空间承压。
从证券公司行业表现来看,2023年头部券商依旧发展稳健。中信证券(600030)以600.68亿元的营业收入继续领先,华泰证券(601688)、国泰君安(601211)、中国银河(601881)的营业收入均超过3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些中小券商业绩表现弹性十足。
以上市券商阵营为例,红塔证券(601236)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速位列上市券商第一位,达710.57%;中泰证券、东北证券(000686)、西部证券(002673)、财达证券紧随其后,去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100%;太平洋(601099)证券、天风证券去年净利润则实现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