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柠的《美国为什么对日本动用原子弹》一文很火。更多人注意到它,是因为这是《大家》编辑部评出的第一篇得到一万元奖金的稿件。一周之后,《大家》的第二篇“万元稿”又于2月17日周一出炉。
这个名为“星期one计划”的规则是:万元奖金每周一次,将归属于当周被编辑部推荐到(微信公众账户)头条,并被转发最多的作家头上。消息经腾讯平台推送,在文字工作者中反响不小,有人称其为“土豪政策”,认为《大家》将开启一场稿费竞赛。也有人认为,这种机制体现了他们对原创内容的尊重。
曾经,互联网让海量内容变为免费午餐,而现在,互联网公司又开始砸下重金为原创文字买单;在纸质媒体都猛然醒来,铆足了劲往新媒体之路奔跑时,腾讯却以高于传统媒体的稿费支付模式搭建了一个舆论平台。这种看似吊诡的轮替,背后的逻辑或许只是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内容为王。
只是,如何生产、聚合更好的内容?《大家》的有力武器是:高稿酬。而其他互联网媒体又是如何获得好的内容的?将来,人们希望得到的有深度、有权威性的内容也需要依靠互联网来获取吗?人文领域里,资本的力量真的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
人文思想平台之争
“我们的编辑在拓展作者时开出的稿费,最低也是传统媒体的1.5倍到2倍。高的是2元至3元一个字。”《大家》主编贾葭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作为一个媒体平台,高额和及时的稿费当然是重要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公司老板、作者和读者的支持。”贾葭所说的老板是财大气粗的腾讯,目前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2012年12月,《大家》媒体平台上线,编辑部在最初的半年里就签下了200多位作者,涵盖时评家、作家、文化评论者等。许多早已名声赫赫的文化人,如历史学家袁伟时、经济学家茅于轼、物理学家李淼、记者闾丘露薇、政治学者张鸣、作家蒋方舟等,都为这个平台供稿。
在去中心化、去精英化的互联网时代,《大家》这种类似于传统媒体的内容组织方式有些逆流而上的意味。这个平台坚持内容的原创,由编辑约稿、评稿、为每一篇文章支付稿费。他们更少受到篇幅的制约。与报纸上一两千字的专栏相比,《大家》的长文可以达到五千到六千字,最长的甚至1万字。“我们的编辑是不会去删改作者稿件的,最多提供建议,而不会介入删改。其原因是,尊重作者意愿、尽可能保持稿件原来的风貌。”同时,贾葭告诉本报,网络媒体一贯注重的点击量、PV、UV都不在编辑选择、评估稿件的指标体系内。在采访中,贾葭强调,“星期one计划”的奖金并非“稿酬”,而是一种编辑部与读者互动的方式。“让读者知道,《大家》非常在乎他们的想法。”
有关《大家》的定位,得自腾讯的答复是:“意图通过互联网建立一种新的思想聚合与传播方式,成为激活当代中国思想源泉的导火索。”姑且不论《大家》经过一年多的运营走到了怎样的位置,这些文字透露的信息是:腾讯希望通过《大家》在人文思想领域获得一席之地。“致力于提高中文互联网原创内容的水平”是主编贾葭对《大家》的理解。“同时,公司不是做公益,从我们自身来考虑,也是希望提升整个腾讯在中文互联网内容上的影响力。”他清晰地表述了这样一些标准:“第一,在传统媒体有过长期的撰写专栏或评论的经历;其二,要有专栏结集或是学术著作面世;第三,要在互联网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当然,这些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我们偶尔看到好的文章,也会向一些作者单独约稿。”
传播需求,编辑品位
“其实对腾讯来说,就是一个‘立身、立功、立言’的过程,他们‘立功’已经完成了,就开始注意自己的格调和档次。《大家》是要为腾讯打造一个高端品牌,改善以往的形象。”这是传媒研究者魏武挥对《大家》的观察。他更多地将《大家》看作是腾讯对自己形象打造,而不是一种经营策略。“关键是打造一种高端的感觉,不能用商业模式去考量他们。”
比起具有强有力资源支持的《大家》,钛媒体尚是一家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它们必须有更为创新的运营模式来求得盈利上的突破。如今活跃在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诸多媒体,大都以小而精的姿态走上小众路线。这些媒体平台因为能够提供深入的内容而拥有了很高的活跃度。“腾讯是一个相当大的互联网公司,我们的目标不一样。而且所处的位置不同,也让我们有不同的考虑。”“钛媒体”的创办者、资深媒体人赵何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道。
这个运营一年有余的平台,是国内第一家聚焦于科技、传媒和通讯行业的媒体,在网络和微信平台上推送信息,以帮助公司人了解他们的行业。为钛媒体写稿的一般都是资深行业人士,他们将自己对行业动态的观察快速发到钛媒体上,再经由这个平台的推送得到传播与反馈。赵何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钛媒体上的稿件并非每一篇都有稿费,而是编辑通过评选来发奖。“所以不能说那是稿费,应该说是奖励吧。”她说。
“在这样的媒体平台上,有很多写文章的人不是冲着钱去的,很多人只是有想法,他想让更多人知道。” 魏武挥也是钛媒体上的人气作者,以其对传媒的深入观察和快速反应给钛媒体提供不少引人关注的稿件。自己的想法得到传播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不然就没有办法解释很多人开公共微信账号,或者有自己的博客。如果放在钛媒体这样的平台上,能够有更多人来看,也会比较有成就感。”
作为平台的掌管者,赵何娟也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对于最优质的撰稿人来说,稿费并不是根本性的原因,媒体对稿件的要求、编辑的把关是一个平台能力,这并不是稿费高低决定的。”赵何娟告诉本报。她认为,自己的媒体凝聚的是一批“臭味相投”的人。“他们本身是资深行业人士,是一批愿意真正分享的人,而不是职业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