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期待升级版

来源:互联网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12月29日,2021年第一财经·乡村振兴论坛在上海举办,将主题定为:“共同富裕”图景下,共同探寻乡村发展新动能。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决策部署,意义深远。”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潘利兵表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1年8月23日至24日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他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通过技术、制度、模式的创新,促进产业之间互联互通,相互融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样一种经营发展方式。”潘利兵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曾提出,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指导意见》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

“从2016年开始,中央财政投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关项目总投入380亿,由此带动了每年对乡村产业的社会资金投入大概1万亿元左右。”潘利兵说。

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产业融合的主体大量涌现。

这其中,全国700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效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以及上中下游的经营主体,县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多家。“9万多家主体中,70%从事的都是农村三产融合的项目,带动整个产业链上农民就业人数达到了1000万。” 潘利兵说。

此外,近几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也增长较快。2021年,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达1120万人,比2020年底增长110万人。且今年农村创业主体呈现多元化,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成为返乡入乡创业主力。

同时,产业业态越来越丰富,80%以上是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今年,46%的农村创业主体从事现代规模种养业,24.3%从事乡土特色种养业,10.5%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业,6.9%从事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潘利兵说,这些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过去主要从事传统的种养业,但现在都向三产融合方向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出现,比如农业+林牧渔的循环农业、农业加工流通产业、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以及农业+文化、教育、康养、旅游等体验型产业,农业+信息产业发展而来的农村电商等。

此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也越来越丰富。比如,省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已有100个,总产值超过1.1万亿元;县域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153个,各类农业产业园3000多个,农产品加工园16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1109个,其中总产值超11亿元的示范镇近100个。

缩小城乡差距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根据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其中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13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3834元。

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这一数据来看,我国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在不断缩小的。2007年这一指标达到最高的3.14,之后一直保持下降态势。2020年为2.56,比上年缩小0.08。

不过,如果从绝对差值来看,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已经达到2.67万元。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需要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杨宇东表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在这条大道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完善农业发展的基础,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转型,这是主线所在。”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

潘利兵说,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越来越紧密,过去主要是简单的产品买卖或雇佣关系,但现在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服务型关系越来越多。

比如,在契约型关系中,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定单现在超过了一亿,分红型的关系中,农户与企业建立保底分红加按股分红,或者是土地租金加务工工资的形式,形成了更紧密的利益连接,也带动农户增加了农业经营的收入。

在股权型关系中,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平均每户入股龙头企业的农户有300元的红利。而在服务型关系中,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都非常快,其中生产性服务业2020年的总收入超过了6500亿元。

“通过融合发展,农村正从原料的供应者,向土地的流转者、分红者、股东等多重身份拓展,开辟了农民增收单纯的靠地、靠打工之外的第三个空间。”潘利兵说。

打造融合升级版

不过,总体上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还处在中低端水平,融合发展的层次较浅,融合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去年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为2.4:1,比此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发达国家是3.8:1。“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潘利兵说。

此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利益连接还比较松散,合作方式较单一,依然是以土地流转、劳动雇佣、产品买卖关系为主,契约型、股权型、分红型关系还不多,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同时,由于多功能拓展不足,特别是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包括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高品位、多样化、特色化不足,缺乏差异化的竞争和深度开发。

也因此,潘利兵表示,需要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升级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组供应链、紧密利益链。

“要把产业链的高收益环节和农村连起来。”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上海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赵燕菁也表示,乡村资源要有发现机制,然后将其变成乡村振兴、创造现金流的产业链。

在潘利兵看来,要有效整合产业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产加销贯通,推动产业提高整合提出的竞争力。

而在全产业链的区域布局上,农产品加工业应布局在农产品产业区,把加工留在当地。直接服务种养业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仓储保鲜、冷链,以及低温直销、配送等产业,也要分布在农产品生产的基地周边。

而在加工结构上,潘利兵建议,要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发展产地粗加工,引导大型的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布局当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项目融合,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李兵弟也表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并且把产业链主体要留在县城。立足县域来布局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推进一系列的园区建设。“产业链都拿走了县城还怎么发展呢?”

而在显著提升价值链方面,潘利兵认为,最关键要通过推进融合技术、组织、模式的创新,以及产品创优、品牌塑强,带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同步增效。比如,以乡村休闲旅游、康养为重点,挖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体验产品。

在努力优化供应链方面,则是要打造农产品的供应链,带动农户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培育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园,发展零售电商、批发电商、直播电商、分销电商以及社交电商等新模式。同时提升供应链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供应链重组。“形成先有市场,后建农场,再建工厂的产业融合新格局。”

而更为关键的,是要进一步密切利益连接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推进城乡共同富裕,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实现这一伟大愿景,目标是三个逐步缩小: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徐惠勤说,上海的乡村不同程度存在产业链短、竞争力弱、融合度低、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这几年坚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三农抓三农,贯彻了全产业链的理念,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构筑产业链、搭建农业‘接二连三’的桥梁,最大程度实现价值的溢出效应。”徐惠勤说,上海是农产品较大的主销区但不是主产区,所以在接二连三的工作中,“连三”的文章很大,这几年农户也探索了很多经验。这种产业链的延长,附加值远远高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11元,增长5.2%。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85元,同比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好于城镇常住居民。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