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中联重科:引领中国装备制造走向全球

来源:互联网

在11月3日的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总理座谈会上,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唯一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发言和答问得到了总理的肯定和鼓励。

总理肯定的背后,是对中联重科的期望。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直被看作经济转型升级的“火车头”,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竞争优势已成为时代赋予中联重科的使命。

紧握创新之匙

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看来,创新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生命力来源,也是企业走向全球之巅的“关键钥匙”。

中联重科22年的发展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联重科的创新首先是体制的创新。从科研院所起步、到科研院所改制、再到股份制改造与上市,持续的体制创新使中联重科始终走在时代最前沿。

1992年,在国家号召科研院所改制的洪流中,时任长沙建设机械设计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发扬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带领7个人、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重科,开始了艰难而坚定的创业之路。

詹纯新的这一步无疑具有重大的体制革新意义和发展决心。

因为他把一家纯粹靠行政拨款,靠国家科研经费生存的研究性机构变成了一个市场主体,并为日后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打下了基础。

随后,中联重科不断推进体制改革,登陆深交所、引入战略投资伙伴、香港联交所上市,最终成为了一个由国有、员工持股、战略投资者与海外投资者等多种性质股东组成的A+H股上市公司。

在此过程中,中联重科也由一个每天收入还不足1万元的院办企业,成长为拥有900多亿元总资产的跨国企业,并被国务院国资委称为混合所有制的样本企业。

“中联重科跨越式发展的背后,体制的创新功不可没。”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在今年2月举办的“样本的力量: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研讨会”上如是说。

体制创新之外,持续的技术创新则是中联重科跨越式发展的又一助力。

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曾着重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也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而一直走“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之路的中联重科,正是用永不停歇的科技创新,驱动着企业不断升级发展,参与全球竞争,向世界展示中国工程机械的一流品质。

2014年正是中联重科的“科技创新”年。今年7月,中联重科塔机再创世界吉尼斯纪录;稍早之前,在全世界同行面前,中联重科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两项起重机相关国际标准提案,一举打破了欧美日企业长期主导工程机械国际标准的格局,成为起重机行业新的领航者;更早之前,中联重科的“超大型塔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了多项超大型塔机技术瓶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不仅打破了以往超大型塔机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还实现了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土耳其、阿联酋等十余个国家的批量出口。

优异的成绩与中联重科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密不可分。据了解,中联重科每年把5%左右的销售收入用来投入技术研发,形成科研促进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同时,在中联重科还有一支定位清晰的特种研究力量,独立于产品开发团队之外。这支队伍由数百名专注于技术的博士、硕士组成,配备了业内顶尖的试验装备与开发工具,承担着前沿技术研究、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任务,是产品开发团队最有力的支撑。

中联重科还有着业内唯一的两级技术创新平台――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城市公共装备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流动式起重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组成的“六位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这为中联重科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管理机制的创新也为中联重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式,2014年,中联重科坚持“有质量增长”的经营原则,优化流程、强化内控、严控风险,降本增效。与此同时,公司上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模拟股份制变革,以“小总部、强事业部”的格局,建立起高度统一的责权利规则和体系,确保在制度上最大程度释放经营单元的活力,夯实了可持续发展基础。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创新发展如何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全球?中联重科为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守住质量生命线

如果说创新是开启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化大门的关键钥匙,那么质量则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全球过程中必须严守的生命线,一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装备的生命在于质量,这是我们获得全球认可的根本保证。”

曾几何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经常面临着物美价廉“中国制造”的尴尬局面。詹纯新认为,只有坚持质量优先,增强质量竞争力,才能使我国在质量、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同样只有通过自我品质的不断淬炼,才能提升品牌竞争力,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让中国工程机械品牌屹立于世界舞台。

中联重科能从一家地处湖南的内陆企业发展成为享誉世界、全球排名第六的工程机械品牌,与其“视质量为生命”的立企战略密不可分。

1994年初,中联重科的第一代混凝土泵车亮起了“红灯”。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詹纯新做出了“全面停产”的决定。在长达半年的亏损中,中联重科技术团队咬紧牙关研发生产出了第二代产品,当年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盈利1200万元,成了长沙市的利税大户。

时至今日,詹纯新回想起来这一决定企业未来走向的关键决策,仍然是又惊又喜。“要知道如果决策失败,就砸掉了上百人的饭碗,可如果不是当初停产,又怎么会有今天的中联重科呢?就像张瑞敏如果没有砸掉不合格冰箱产品,估计也就没有今天的海尔了。”詹纯新说。

这一事件让詹纯新和他的中联重科坚信,企业发展只有靠质量才能赢得未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对全球市场,尤其是要求苛刻的欧洲市场和制造强国日本市场,中联重科始终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全力以赴做出中国工程机械的最高品质。

为此,中联重科不断地引进、吸收、创新质量管理方式。2007年,中联重科引入了美国质量大师克劳士比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后来又从日本、欧美等引进高端人才,开发出具有中联重科自身特点的精益制造体系(ZPS),同时对供应商不断进行管理输出,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质量和效率。

“中联重科的根本是产品,企业的产品承载的不仅是技术和功用,更多的是体现一个企业的思想与文化。每一项产品的成型都承载着中联重科的思想文化与对社会的责任。”

在詹纯新这一质量观的鞭策下,中联重科成功在欧美日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今年3月,在美国举办的2014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会上,中联重科的高品质产品又一次赢得客户青睐,现场签下一笔价值2000万美元的起重机设备销售大单

这一优异表现不但是中联重科卓越质量的体现,也是“中国制造”逐步赢得国际市场信赖的体现,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海外市场,打下了坚固基石。

聆听世界心声

总理座谈会上,在回答李克强总理“企业‘走出去’情况如何”的提问时,詹纯新给出了20%的数字。

对于中联重科来说,20%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更多的好戏还在后面。詹纯新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现阶段中联重科正在经历第三次创业,即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

在詹纯新看来,中国企业要真正的走向世界,绝不仅仅只是把产品从中国卖到海外、把人派到海外、把工厂建到海外,而是去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去做一个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人文地域共同支撑起世界级企业。

“国际巨头在管理理念、技术资源、市场布局上都远远领先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联重科只有走出去,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才能不断拉近与领先者的距离,并实现超越。”詹纯新认为,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技术、文化必须以全球为维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

并购是中联重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2008年,中联重科通过并购意大利CIFA,大步迈开国际化步伐,探索出了跨国并购的五大原则,即“包容、共享、责任、共舞、规则”的理念,成功融入全球产业生态链。

中联重科的这一理念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2011年,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亲自将“2010年莱昂纳多国际奖”颁发给詹纯新,以表彰他在中意经济合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也是中国企业家首次获得该国际奖项。

当年,这一案例也被评为中国国际投资五大典型案例之一,并被写入哈佛商学院MBA教材。

中联重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海外自建”。数据显示,目前,中联重科已在近80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在40多个国家建有分公司,覆盖五大洲,囊括印度、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俄罗斯、阿联酋、美国、荷兰、英国、白俄罗斯、韩国、巴西、利比亚、埃及等在内的全球重点市场。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还在巴西、印度等地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2013年,中联重科首个海外自建生产基地——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巴西子公司正式投产,预计未来将有60%以上的元器件实现本土化生产。

2014年,中联重科继续加快全球资源配置的步伐,先后完成对德国M-TEC公司、荷兰Raxtar施工升降机技术公司以及奇瑞重工的并购;成立印尼子公司和财务公司;海外公司巴西服务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透过上述事例不难发现,中联重科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全球化布局。而随着“全球资源整合”时代的来临,厚积薄发的中联重科必将抓住机遇,在成功实现第三次创业的同时,彻底改变中国装备制造业缺乏全球领军者的现状。

构建强国之梦

国际化战略之外,五大板块的战略布局也为中联重科向未来全球制造业顶峰冲击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3年,面对行业发展周期性的挑战。中联重科审时度势,确立了企业新的发展战略构想:以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重型卡车和金融服务五大板块为依托,全力向“装备制造业的世界级企业”迈进。

詹纯新对此表示,工程机械行业作为周期性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趋势和基础设施投资密切相关,必然有高峰有低谷。但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总希望企业是可以持续增长的,这是一种矛盾。

事实上,可持续增长也是中联重科打造世界级企业的内在要求。基于这一战略思考,在2013年的股东大会上,中联重科正式提出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重型卡车和金融服务等五大板块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以此有效弥补行业周期带来的风险。

五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战略之路由此开启。一年多以来,中联重科五大板块的战略布局不断取得突破。

2014年初,为环境产业公司全新打造的中联重科麓谷第二工业园全面投入使,环境产业二次腾飞的号角正式吹响。目前,环境产业的收入已成为中联重科业绩的新增长点。此前公布的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环境机械营业收入同比上涨幅度较大,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上涨16.51%。下半年,环境产业订单更是接踵而至,仅中秋节后两天,中标合同额已过亿元。相关市场预测数据显示,中联重科环境产业全年增长量有望超过25%。

农业机械板块也随着中联重机的顺利起航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今年8月,中联重科以 20.88亿元收购奇瑞重工60%股份,标志着中联重科农业机械板块战略的正式落地。

两个月后,中联重科成功整合奇瑞重工和旗下农机事业部,推出全新品牌——中联重机,将目标定位于“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引领中国农业机械登上全球价值链高端。

根据中联重机的研发实力和收购前的奇瑞重工运营状况进行测算,中联重机2014年整个农机板块预计销售规模在35亿元左右。非止如此,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对中高端农机自主品牌政策的不断倾斜,中联重机将很快实现百亿元的销售规模。

而在传统板块中,混凝土机械在机制砂、干混砂浆领域已实现突破,公司已在这两个未来年销售规模均有望过百亿的子产业中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建筑起重机械中的升降机业务也在高速增长,未来有望接近建筑起重机的市场占有率。

透过五大板块的战略也可以发现,这一战略转型,不是简单的多元化,而是相关多元化,农业机械、重卡等都与工程机械密切相关。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联重科的调整,有效的弥补了工程机械产品单一所带来的市场波动,同时还能有力推动研发互补的优势,带来五大板块竞争力的同时提升。

正是基于此,詹纯新自信的表示, “把五大板块做好,未来可以再造两个、三个,甚至五个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五大产业战略的构建也是李克强总理装备制造“强国梦”的又一实践。

众所周知,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这也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的原因所在。如何让中国装备制造享誉全球,中联重科五大板块的战略布局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将中联重科在工程机械领域积累起来的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注入到其他产业,从而带动更多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共同繁荣。

而对于中联重科来说,五大板块更是一场彻底的变革。一旦成功,将脱胎换骨出一个新中联重科—一个跳出工程机械激烈竞争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一个将目光瞄准全球,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全球的中联重科。

(一财网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中联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