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中国将裁军30万,被裁军官们都能去哪儿?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重申,“中国爱好和平,不管发展到哪一步永远不会称霸”,并郑重宣布中国将裁军30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十一次裁军。一般而言,每次裁军之后再行裁军的空间会逐渐压缩,也就是裁军的难度更大,而这次裁军30万人,比2003年宣布的裁军20万人,要多出10万人,因此这是一个相当有执行难度的决策。

正是因为如此,本次中国的大裁军,受到了国内外的瞩目。

那么,这次裁军到底有什么意义与影响呢?笔者以为,它对中国的未来,至少有两点影响是可以确认的。

首先,自然是军事上的。

这次大裁军,意味着中国的军事科技在过去十年间,有了进一步的重大进展,这将推动中国军事作战方式的重大革新。

军事科技的进步,从这次阅兵上可见一斑:超过500件最新武器被展出,84%都是第一次公开露面。中国军事装备确实迈出了好几大步。不过,爱好和平,并不意味着忘记战争。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不仅要维护自身的和平与安全,还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任。古人说的“忘战必危”的箴言,是不能抛掉的。

军事装备与技术进步了,也就意味着中国军事需要改革了。

小米加步枪时代,人海战术是必然的。到了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小米加步枪肯定不行了,得需要协作能力更强的作战方式。因此,这次裁军,首先将意味着进一步改革我们的军队,比如老的军队建制需要适应这个变化,进行一些重大革新。

其次,注意!虽然是其次,但实际上这层意义,比上面说的第一点更为重大,因为它将影响到我们每个人。那就是:本次裁军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变革,也将是我们整个社会进一步实施重大改革的先声!可以预料,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力度将会更大,中国政经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裁军问题,其实关系到一个国家对周边环境以及时代主题的判断。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领导人曾经判断,战争威胁影响着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准备打战。那时候虽然有裁军,但主要是适应内战结束的状态,而不是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所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晚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这是有一个重大前提的,就是判断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从战争改变为和平与发展。没有这个前提判断,也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在1970年代如此,今天也是一样的。虽然近年来,美国在战略上重返亚洲,南海风云一度再起,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对中国不断挑衅,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周边环境是友好的,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在进一步深入。

其实,中国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主题的一部分。

中国新一届政府政经外交的几大突破,夯实了这种趋势。这些突破包括:与俄罗斯政经合作的深入;与金砖国家合作的深化,组建了金砖国家银行;提出并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设立亚投行,中国与亚洲、大洋洲、欧洲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有了更大的融合平台……这些新的情况表明,中国目前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比任何时候都要好。

在外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未来无疑会进一步拓展空间,之前一些难题、深水区,在未来都将会涉及,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期待的。唯有不断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未来几年,敬请期待。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环球锐评”,以上摘编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拓展:

被裁军官们都能去哪儿?

“中国裁军30万”,当习总铿锵有力地讲出这几个字时,全球震惊了!

在9.3阅兵之前,各路媒体已经反复编排演练多次,预备独家策划的阅兵日播报能出奇制胜。然而,没想到中央保密工作做得这么好,最震撼的消息由习总亲自发布。阅兵一结束,舆论就迅速从阳台晒战机、刷屏阅兵蓝、长腿兵哥哥转向裁军30万上来。

关于裁军这个大事件,各总部、兵种和大军区的诸位军门第一时间表态拥护之后,小伙伴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高大上的版本——

——有花痴的版本——

——有励志的版本——

——还有股市大妈的版本——

哎呀,扯远了。裁军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既关乎30万人的前途,更关乎30万个家庭的命运。在此之前的十次大规模裁军中,先后共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从兵力最多时的627万人减为目前的230万人,如今这230万人还要再裁13%,他们解甲归于何处呢?

看看历史

在2005年之前,我国解甲的军官安置方式有两种:转业、复员。具体来讲,转业,即计划分配方式,这种方式是转业干部的工作分配完全由国家负责。复员,即军队一次性发给复员军官数额较大的复员费,国家不再负责安置工作。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2年第八次裁军,国家由战火走向和平,由备战走向建设。此时,国家需大量生产建设人员,因而前几次大裁军中,大部分部队采取的是集体的转业和复员,只有少数采取分散的转业或复员。

关于转业和复员的差别,地产界知名人物、华远集团原董事长任志强在回忆录中点破了其中“玄机”,他写道:

“转业可以保留干部级别,由组织安排就业,而复员不再保留干部级别,也不是由组织安排就业,得自谋生路。这对于农村入伍的干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意味着他们或者可以留在城市、县镇工作,或者只能回农村,因此几乎所有的干部都选择了转业,当年一般来说,部队要求转业的干部都会被安排回各地方公、检、法系统工作,建设一批新的公、检、法队伍。军队的干部在那个“敌我界限不清”的年代成了最优秀并可靠的力量。”

不过,任志强并没有选择转业,而是选择了复员,对此,他的解释是:“我的志向恰恰是要退出这套正统的体制内工作,摸索一条新路。”在退伍后的一年里,任志强上了许多补习班、学习班、夜校,有工商管理的,有计算机的,也有合同法与会计的。从而积累了从商、从企的经验,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排自己的位置。

正是由于裁军涉及到安置问题,事关每个军人的切身利益,开展这项工作是非常艰难的。1985年6月,距离国庆阅兵不到半年时间,邓小平作出了裁军百万的惊人决定,这是改革开放后裁军人数最多的一次。对于这次裁军,邓小平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留给新的军委主席。”

当时全中国有11个大军区,裁谁不裁谁都是棘手的事。起初,昆明军区的领导人心里有底,不仅因为该军区是二野陈赓兵团的老底子,邓小平的老部下,更是因为他们提前获知了昆明军区和成都军区合并后定点昆明的消息。为了迎接成都来的同志,军区紧急动员临近退休的老同志离职,以便空出位置;已经离职的老同志搬进干休所,以便腾出宿舍;机关新建的家属楼,暂不让因缺房望眼欲穿的本地干部搬入,全部留给成都来的同志。

然而,就在裁军方案公布前几天,成都军区大院里本已回填的工地再度开工,这让昆明军区的领导们睡不着觉了,他们随后被告知两大军区合并后定点成都,因为从战线上看,军区设在成都能兼顾昆明,但设在昆明兼顾不了成都,更顾不上西藏。接到整编命令后,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飞赴中越前线,并特地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了牺牲的战友。送上花圈后,他默默地低下了头,思量了很久、很久。

这则小插曲,足以说明裁军的不易。1985年的百万裁军,转业军官在地方各条战线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用了整整3年时间。

1997年裁军50万时,我国转业军官安置工作已经走上正轨,每年有计划地安置约4万名解甲军官转业到地方,不再进行集体安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安置制度的逐步完善,在第十次大裁军中,军官的安置方式也从转业、复员这两种发展为转业、复员、自主择业三种。关于自主择业的方式,200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首次确定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

这种方式是,担任团级职务和营级职务、军龄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选择自主择业,安置地政府逐月给自主择业的干部发放退役金,但国家不包分配工作。国家对从事个体经济和创办经济实体的自主择业干部,在贷款、税收和办理营业执照等方面给予照顾。

下表为人社部公布的近几年安置的军官人数。以2014年为例,共安置了4万军官,9000人选择自主择业;31000人由国家分配,转业到各地方,在这当中,有82.9%转业军官进入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15.2%进入事业单位,1.9%进入国有企业。

从历史数据来看,完全由国家负责工作安排,压力较大,自主择业的方式可能会获得更多政策鼓励。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表示,此次30万的裁军目标将在2017年底前完成,重点是压减老旧设备部队,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调整优化军队结构。至于具体的裁哪些、怎么裁,应该会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裁军30万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