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股债市场“一片焦土”之际,年内的第四次降准在中国国庆假期结束的前一日翩然而至,此次降准将额外释放资金7500亿元,为年内最多一次。
10月7日,人民银行宣布,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作。
央行有关负责人称,本次降准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此外,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亦不会加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
中金固收分析师陈建恒对第一财经表示,触发本次降准的,是近期经济数据明显走弱、银行负债端成本较高、宽信用难以有效传导以及国庆期间海外股市大跌等多种因素叠加。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梁斯认为,近期监管层的一系列动作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强化预期管理,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二是有效疏通信贷传导机制,提振对实体经济支持。
支持实体经济
而和往年不同,此次降准选择在国庆假日最后一天公布,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团队的研究报告指出,这是为了对冲国庆期间全球股债双杀对国内经济形成的冲击。
中国国庆假期期间,境外市场一片风雨飘摇,美国、欧洲、新兴国家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双杀。据统计,10月1日至5日之间,MSCI全球下降1.49%,MSCI新兴下降4.50%,MSCI美国下降1.06%,香港恒生指数下降4.38%。美元对包括发达和新兴市场在内的货币升值。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此时降准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可谓“及时雨”。尽管如此,降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为了优化国内市场的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际上,此次降准早已是在不少人士的预料之中。
今年前两个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至5.5%,工业生产和消费较为疲软。信贷数据也并不乐观,新增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都相对低迷。8月社融增速有了一定好转,但企业中长期贷款仍然难以放量。
“经济数据不振背后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去杠杆考核压力导致贷款意愿低迷,而金融机构较低的风险偏好导致对民营企业惜贷情绪较高。”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
受到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影响,民营和小微企业受到了融资方面的巨大压力。下半年以来,央行等有关部门针对这一难题密集召开会议。“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成为当下宏观政策的主要方向。
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认为,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仍将以中长期为主,其中降准政策因其进一步提高货币乘数、促进宽信用的功能。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时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同时,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梁斯分析称,降准意在影响流动性需求,增强商业银行信贷供给意愿。与逆回购、MLF等方式相比,降准释放流动性不会增加金融机构成本,并且没有到期期限,不需要商业银行偿还,因此有助于优化流动性结构,刺激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能够同时降低成本。
此外,近期地方政府债的密集发行也导致金融机构在流动性层面并不宽裕。
“已经进入四季度加上政策效应的时滞,年内稳增长的时间表较为紧迫。因此,无论是从货币政策本身还是从出于配合财政政策需要的角度来说,都有必要提升政策力度。”章俊称。
不搞“大水漫灌”
算上今年1月25日进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4月25日定向降准、7月5日的降准,这已经是今年年内的第四次降准,合计降准3个百分点。此次降准将额外释放7500亿资金,额度超过此前。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央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有所转向。“降准力度高于前两次,但不见得是‘大水漫灌’。”陈建恒表示。
“本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银根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央行称,降准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而余下资金则与10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因此,在优化流动性结构的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
陈建恒分析,虽然央行今年以来持续放松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但从超储率的角度来看,提升的幅度并不高。一方面今年财政支出偏慢,财政存款增量高于往年,加上8~9月份地方债持续发行,导致发债资金也集中上缴国库;另一方面,降准后,逆回购操作减少,不少降准资金被MLF到期和逆回购到期所对冲。这次降准虽然释放了7500亿资金,但考虑到10月份一般都是缴税大月,该月财政存款上升量一般都达到几千亿甚至接近万亿,降准的资金可能会较大程度被10月份财政存款上升所抵消。
他认为,大中型银行降准释放的资金或对冲了MLF的到期,因此释放的额外资金可能主要集中在未参与到MLF投放的城商行和农商行。
央行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调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降准的作用不仅在于释放流动性,更在于表明央行在维护市场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层面的决心,这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均有较强的正向信号作用。”梁斯认为。
不会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
美联储持续加息,中美利差进一步缩小,为人民币汇率、跨境资本流动带来压力。此次降准释放大规模流动性,是否会进一步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降准弥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优化了流动性结构,银根并没有放松,市场利率是稳定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基本匹配,是合理适度的,不会形成贬值压力。
“货币政策在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和稳定汇率层面需要进行权衡和兼顾,这也是降准未必就是大放水的原因。央行仍维持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如果货币市场利率继续大幅下降可能给予汇率层面更大的压力。”陈建恒分析称。
虽然,近期美联储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美债利率持续攀升,但国内央行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方面的政策,在稳定人民币汇率层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计算的2018年8月31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3.08,较上月末升值0.73%。国庆期间,美元对包括发达和新兴市场在内的多种货币升值,离岸人民币汇率虽然也贬值,但表现相对强劲。章俊称,这给降准提供了政策空间。
明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本次降准仍然是实质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而央行也不排除使用其他必要措施,包括逆周期因子、掉期操作等,以稳定市场预期,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有充足的条件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保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央行有关负责人称。
年内或再次降准
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专家分析称,将会更多考虑汇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梁斯认为,近期工作重点是要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建立平衡。强调预期管理,疏通信贷传导机制也是要为市场稳定和经济稳定建立基础。
明明认为,本次降准政策实施后,货币宽松力度将持续,短期内仍将对冲资金集中到期的压力,他预计在春节前后还会有一次降准。
章俊也表示,预计4季度至少还会有一次降准,同时不排除央行有加息的可能。因为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当央行无法兼顾同时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时候,会优先解决“融资难”,因为毕竟“融资贵”只是成本问题,而“融资难”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陈建恒则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比简单的放松更为关键。包括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适度放松金融监管、财政政策发力等。尤其是财政政策需要提升力度,通过减税或者增加支出方式来改善实体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才有可能看到新一轮的信用扩张。
(第一财经实习生王天然对本文亦有贡献)